明鏡月刊記者柯宇倩/“這是一個長期的鍛鍊與過程,肯定不是經過一、兩次的大事件,或幾次的微博圍觀運動就能實現,但微博給了老百姓一個做中國公民的機會。”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日,微博給了老百姓一個“做中國公民”的機會、提升了社會的公民精神。中國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敦福在接受《明鏡月刊》採訪時表示,如果民眾在一次次的事件中不斷累積憤怒情緒,即使短時間內官方有能力控制民意,長久下來,這種“剛性”的統治方式仍舊難以經得起考驗。

  張敦福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上海大學博士生導師,曾參與或主持多項國際合作課題、國家重點課題、國家社科基金等,譯或編有《自亞當夏娃以来——人類性行為的進化》、《現代社會學教程》,著有《區域發展模式的社會學分析》。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敦福

  速度放前頭,管理落後頭

  中國打造鐵路網的速度舉世無雙,短短幾年內,8300公里的高速鐵路在中國境內鋪開,還預計在2020年達到1萬6000公里的傲人成績。支持中國發展高鐵系統的一方,認為工程帶來海量的工作機會,建成之後,將大大抒解傳統交通工具的載客負擔、降低能源的使用量、更符合環保的標準,而且沿線城市也能獲利更多。
  但不斷擴建的高鐵,也遭遇了境內外輿論的質疑,包括營運的高成本、昂貴的票價、施工品質,乃至高鐵是否能回本,都是反對者批評的對象,尤其在貧富差距增大、腐敗事件頻傳的中國,高鐵的高造價和高票價引發更多的疑問。有些地區因為建造高鐵,傳統鐵路路線大幅削減或不再營運,民眾只剩下票價較高的高鐵可選擇,因而傳出“民眾缺的不是時間,而是錢”的抱怨,“被高鐵”一詞也應運而生。
  雖然購買高鐵票較容易,座位也更舒適,但乘坐火車的大部分為農民工,“被高鐵”後,火車票價從原本不到100元人民幣,躍升一倍甚至兩倍,對白領或企業老闆來說,幾百元的價差或許容易負擔,但對一年到頭省吃儉用的農民工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敦福便認為,鐵道部對於乘客的組成未做過仔細的調查,農民工在決策者制訂政策的過程中沒有發言的機會,那些能影響決策者的,可能只是富者或政治菁英。
  澳籍華裔作家、《世界華人週刊》總編輯楊恆均指出,普通中國民眾對高鐵這個“世界最高速”的看法,是“國強”的標志,但卻和“民富”脫節。如今,溫州動車事故讓老百姓乘坐高鐵的意願更低。京滬高鐵開通後,航空業受到衝擊,票價大幅下調,上海至北京最低票價只有人民幣400元,加上燃油稅和機場費後,與高鐵二等座價格相差不遠。動車事故發生後,許多原本計畫乘坐動車或高鐵的乘客,轉而購買飛機票,使得高鐵沿線的機票價格上漲。
  溫州事故從追尾到後續處理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中國高鐵建設快速向前衝的情況下,並未好好照料到的部分。雖然官方稱此次事故的原因為信號設備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使得設備遭雷擊後出現故障,原本應顯示紅燈,卻錯誤地開了綠燈,才使得後面的D301次動車追撞了前方的D3115車;但張敦福對《明鏡》表示,這次的意外在他看來仍舊人禍多於天災。首先,中國鐵路建設速度太快,管理和技術層面沒跟上,使得此次事故的發生和善後出現缺失,其次,“獨立王國”鐵道部的壟斷,導致該部門在同產業中沒有競爭者,失去了提升自身水準的動力。
  一名不具名的中國鐵路研究專家也對《明鏡》表示,溫州事故暴露了中國的技術有許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此名專家指出,中國的高鐵技術並非世界第一,與德、日等國相比仍有差距,這個差距不是能夠拿錢買來而消除的。決策者不願意從最基本的技術研制開始,而是採用“拿來主義”,還一味追求高速度和世界第一,這種思想毒害太深,包括目前的大飛機項目,也是如此。

  微博鍛鍊公民精神

  溫州動車事故不只引來民眾的聲討,連媒體也不惜“抗命”加入批評的行列。事故發生後第一天,有傳媒爆料接到中宣部指示報道主題應該“大災面前有大愛”,並且“不質疑、不展開、不聯想、個人微博也不要轉載發”,但《新快報》、《南方都市報》、《人民日報》、《經濟觀察報》、《新京報》等媒體都重點報導追尾事件並問責政府,中央電視台評論員白岩松更大膽比喻:“他心臟功能四十歲像二十歲,肝、肺都是四十歲像二十歲。但是他弱智。你能說他健康嗎?”
  7月29日中宣部祭出禁令,要求“不再做任何報導和評論”,眾家報紙撤版、記者與編輯忙成一團,但報紙不能刊,不代表記者們的心血將完全白廢,許多人將遭撤下的稿件發表在微博上,順便在微博上抒發心情,雖然大部分的文章馬上就被刪掉,但據悉手腳快速的網友已把內容拷貝下來,準備集結成冊。
  微博在此次事件中傳播的,還包括普通民眾的第一手訊息。張敦福對《明鏡》表示,傳播快速的微博在溫州動車事故發生過程中,發揮非常明顯的作用,溫州動車事故最早為人所知,就是通過微博發出消息。其後,微博仍舊不斷發出許多重要的現場訊息,同時及時反映了網友對事件的看法,在目前民意沒有其他順暢疏通管道的情況下,微博是一個重要的發聲渠道,現在的中國,正歷經一場微博的革命。
  不只溫州動車事故,先前北京地鐵雙井站電扶梯故障的消息,最早也是由網友爆出,故障照片發佈到微博上後,3小時內就被轉發逾1萬次,顯見微博傳播的力量。據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統計,2010年底微博的使用者人數為6311萬,到2011年6月底已大幅增加至1.95億。中國新聞網指出,微博的背後強大的社會組織作用值得關注,例如青海玉樹地震時,一名網友成功透過微博募集到數噸物資。
  微博的傳播力將對整個中國社會產生影響。張敦福對《明鏡》指出,微博在推動中國社會改革上有助益,因為微博讓不少人知道自己還有一個表達觀點的渠道,而且有參與溫州事故討論的權利、義務、自由,通過閱讀或撰寫微博,許多人從中鍛鍊了自己的公民精神,與關注公共事務的程度。
  《中國青年報》報導,武漢大學傳播學教授沈陽在微博點評,博友和傳統媒體最早報道隔40分鐘,提示微博原生態報道的“黃金1小時”優勢,微博是“網絡人民大會堂”,“到了用網絡倒逼改革的時候了”。
  但在民間發聲的同時,官方的管制也未鬆懈,因此張敦福認為,輿論對於改革有推動作用,但若說“到了用網絡倒逼改革的時候”,張敦福還持保留態度。“一是中國老百姓的輿論受到比較嚴格的控制,因此微博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有關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改革,哪些地方動、哪些地方不動,更大程度取決於中央領導。”
  張敦福對《明鏡》表示,有關重大事件的一些文章、鏈接與視頻,不是看不到,就是隔一陣子就被刪,但在發帖與刪帖的過程中,公民社會仍會透過微博逐漸建立起來。“這是一個長期的鍛鍊與過程,肯定不是經過一、兩次的大事件,或幾次的微博圍觀運動就能實現,但微博給了老百姓一個做中國公民的機會。”

  事故拉大官民間的不信任

  溫州事故也為官方帶來民意支持度的考驗。張敦福指出,事故增大了民眾對鐵道部門,乃至官方管理機構和中央的不信任,拉大了官民間的距離。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民意會受到官方的重視,但張敦福認為,決策者基本的態度是控制、管理好民眾,不出大亂子,而不是順從民間的力量和聲音。“這種局勢下,不可能出現大的改革步子,或指望民間力量推動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改革。”
  張敦福對《明鏡》表示,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後,對於不公的情況,許多老百姓已經有些麻木,但民眾的憤怒仍會累積,而不是事情過了之後,百姓的不滿就歸零,因此總有一天,當忍耐到達極限時,情緒終會爆發。
  在《明鏡》先前的採訪中,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懷默霆(Martin K. Whyte)指出,中國有各式各樣的不滿情緒,更關鍵的是公眾對官僚體制濫用權力、貪腐和其他程序不公等議題的不滿,尤其是濫用權力的情況,當民眾覺得自己受到地方官員和雇主的不公平對待,又無法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時,民眾的不滿就可能爆發。
  張敦福表示,目前來說,民眾所爆發出的不滿情緒,是這個行業出現一場、那個行業出現一場,或是這個地區出現一次、那個地區出現一次,因為目前中國政府的管理能夠各個擊破,因此不會看見大規模聯合起來的示威行動。
  但長期來看,張敦福對《明鏡》說,這樣的管控方式不可持續、難以經得起長久的考驗,官方必須改變政策。“現在的管理方式很剛性,長久下來也很脆弱,因此應該有一種靈活、柔性的管理方式,確實做好公共服務,抒解民間的怨恨,在我看來,更好的方式是主動解決老百姓的問題,而不是出了問題或矛盾產生後,才像救火似地去處理,或動用硬的力量,比如警力,來處理事件。”
  張敦福認為,此次事故中,鐵道部的處理不夠開明與負責任,鐵道部或相關部門如果要修復與民眾間的裂痕,首先必須將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真實地對民眾公布,並真誠地向全國人民道歉,同時提升整體管理的水準,不能因自己是一個壟斷的國家企業,就故步自封,不在顧客服務上進行改善。
  “我相信這次的事故對官方來說是一次相當大的教訓,不只是對鐵路行業,對其他行業來說都是如此,它反映了改善管理方式和改革的必要,只是,將這種教訓轉化為實際行動的程度會如何,現在還很難說。” 張敦福對《明鏡》說。(《明鏡月刊》第19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