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轉載】審計署上周四(5月31日)發表報告,指特首曾蔭權任內外訪共五十五次,其中四十一晚入住當地頂級酒店最豪華的套房,部分入住理由極其荒謬,奢華程度令納稅人譁然和憤怒;同日,就曾蔭權接受富豪款待事件而成立的《防止及處理潛在利益衝突獨立檢討委員會》亦提交報告,指現在特首收受利益「冇王管」,建議有關行為應受制度監管,一旦違反便屬刑事罪行。
有報道指出,曾蔭權卸任後才是麻煩的開始,司法機構將調查他是否涉及貪污,全港市民且拭目以待。
曾蔭權於今年2月被傳媒揭發乘坐富豪遊艇出遊後,涉及接受款待和豪花公帑的「事迹」愈揭愈多;經歷了三個多月的廣泛報道,「貪曾」之名已深入民心,各傳媒也廣泛應用。
左媒取態不「保曾」
特區首長給審計署翻舊賬,理所當然成為焦點新聞,翌日出版的十七份華文報紙當中,只有三份並非以此作為頭條新聞,其中《蘋果》A1直擊六四民運人士方政成功入境;《成報》則把七十三周年報慶酒會放在最前;《香港經濟日報》是環球股市急凍、有新股煞停上市的消息。
按個別機構的取向而言,上述取材不難理解,尤其是《蘋果》每年都重點放在六四事件,如今有一位遭坦克輾斷雙腿的殘障民運人士現身,他就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份量重得把曾蔭權報道擠到下一版也屬合理。
在曾蔭權涉貪的報道中,有兩方面特別受行家關注,一是左派媒體的處理手法——到底是傾向護航抑或加以棒打。觀乎三大左報均以此作頭版,作出相當詳細的報道,行文之中並無偏袒,《大公報》頭版主稿的結尾提及「一般預計,本月14日的最後一次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上,曾蔭權這兩件事將成為各政黨爭相追問的目標」。就像是連續劇的中段,提醒觀眾「好戲在後頭」,肯定不是偏幫了。
曾蔭權其後發表約三分鐘講話,當場「似哭非哭」向香港市民道歉,中國官方的新華社亦有報道相關消息,如實寫着:「曾蔭權為處事不當衷心致歉」。所謂處事不當,就是奢華的外訪花費。中國組記者認為,左報和新華社的做法,表明中央沒有「保曾」之意。
行家另一關注點是堆填區日報。眾所周知,曾蔭權涉貪事件是由暢銷報率先引爆,該報掌握了大量新聞材料,每每能比對手早着先機,可謂贏到盡;處於下風的堆填區日報亦努力趕上,其後爆料報道,正是記者努力不懈的結果。然而,該集團的老闆於3月底在報上論壇版撰文,劈頭便寫道:「曾蔭權受富豪遊艇夜宴招呼或在深圳租屋攞着數這事,這畢竟只是曾蔭權貪小便宜不慎跣倒,沒什麼大不了。我反而覺得這事傳媒過分渲染是被人利用了,包括在下的傳媒在內。在此我要向Donald講句沙冧」。
傳媒老闆竟向權貴「沙冧」
香港畢竟是中國人社會,老闆白紙黑字的文章,在下屬心目中就如「聖旨」,原來大篇幅報道曾蔭權涉貪,在老闆眼中看來「過分渲染」,還勞煩他要對新聞主角「沙冧」(即致歉)。記者往後處理相關報道時,難免背負了老闆文章的觀點,不知新聞該「開大開細」,很容易裏外不是人。因此,傳媒老闆實在應避免公開表達對權貴的看法,否則變相左右編輯自主,是為大忌也。
堆填區日報的老闆對曾蔭權表達了歉意,看法卻跟主流民意存在落差;上周五該報刊出審計署的報告時,突然棄廣泛流傳的「貪曾」不用,突兀地引入自創的「cheap曾」新用詞,遂引起港聞行家一陣討論——到底「貪」和「cheap」之間有何分別?
大家普遍認為,「貪曾」在描述精準以至讀音方面,全都比「cheap曾」優勝,某親建制報章的記者更對號入座,覺得堆填區日報獨用「cheap曾」的新稱呼,是有偏幫曾蔭權之嫌。
須知道,貪是一種罪行,經調查和定罪可以罰款坐牢,就如台灣前陳水扁卸任後成為階下囚;cheap則有廉價之意,亦可指算死草的個性,雖不受歡迎但非犯法,兩者屬不同層次。曾蔭權的行為早已超越cheap的程度,他的貪婪是在「自己批准」下進行的,就算法律上未必可以究責,亦只是制度缺失中的漏網之魚,那正是市民感到氣憤而無力的泉源,作為傳媒有責任跟進追究。
說一個政治人物貪,是極大罪;說他cheap,是小罵大幫忙,把曾蔭權定性為「cheap曾」,反而能為其涉貪行為開脫,似與該報老闆指曾蔭權「只是貪小便宜不慎跣倒,沒什麼大不了」互相呼應,只差未有叫社會大眾對其包容而已。
一個新詞是否具有如此深層意義,外人難以確定,或許簡單點來看,不排除是個別機構想建立獨特稱謂,希望帶領潮流而已。至於是否眼高手低,須看大眾是否跟隨叫喚了。
六四,維園見!
今天是六四事件二十三周年,今年適逢特區政府換屆在即,政治低氣壓下,悼念氣氛顯得特別濃。政治組行家說,每逢5月底到六四前,追訪政要時幾乎必問六四看法,其中候任特首梁振英當年刊登廣告譴責中共屠殺中國人民,圖片近日又再由網民瘋傳,如今梁振英被記者追問對六四看法時,答案變成:「已說了很多,沒有補充。」
猶幸多間媒體選擇為六四真相不斷補充,早前《明報》報道《人民日報》前記者專程到深水埗看「六四紀念館」,揭示了良心報人在六四後的心路歷程;《有線》林建成則追訪坐牢二十二年的運領袖李旺陽,他在酷刑折磨下傷殘、失明、失聰,但被問及是否後悔時,仍然堅定地說:「為民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了國家早日進入民主社會,為了中國早日實現多黨制,我就是砍頭,也不回頭!」
昨天《蘋果日報》頭版刊登六四後坦克車駛進天安門廣場的情境,場面震撼,不少行家都憶起那年春夏之交的熱血感覺,那是許多記者入行的原點。有人選擇遺忘,更多人牢牢記住。今晚維園的燭光依舊點亮,人民不會忘記。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