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海争端不断升级,中国与东盟各国各执一词,几近兵戎相见,协商解决的时机似乎再次触礁。澳大利亚学者Leszek Buszynski最近在《华盛顿季刊》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南海问题已不仅仅是围绕主权和能源开发的争议,更因中美在南海的战略部署和国防需要而呈现愈发复杂的局面。

作者:刘冉

领土与能源
作者认为,中国对于南海的主张(即U型线)与国际法中的概念并无对应,这为东盟各国的主张提供了机会。

首先,1928年,海牙国际法庭常设仲裁法庭在牵涉美国和荷兰的帕尔马斯岛案中确立“有效占领”原则,即认为单纯“发现”并不能产生确定主权,只有在一段时间内 发生有效占领(但并非入侵)才能产生领土主权。以此原则推之,中国目前仅在南海部分岛礁存在有效占领,而大部分岛礁为东盟国家所占据。

其次,若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观之,中国所主张的U型海界并不属于其中所规定的领海、毗连区、经济专属区或大陆架界线,因而无法受到公约保护。尽管中国曾提出 若干历史性依据,但在国际公约中很难得到有力支持,因此若想建立U型线的合法性,中国的选择有二——要么施压修改海洋法公约,要么在相关国家的同意下成为公约的 例外情形,而这两种路径都很难在短期内实现。

若仅仅是领土争端,原本可以无限期搁置,但南海油气田的发现和世界能源需求的上升使南海主权问题带上了更加浓重的利益色彩。中国长期以来抗议东盟各国对U型线以内海域的石油开发侵犯了中国主权,但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文莱在内的各国依然我行我素。随着之前开采的南海油气田产量下降,各国开始寻求新的开采机会,因而与中国的摩擦日益频繁;印度与越南达成合作开发协议后插足南海,进一步使问题复杂化。

中美战略对峙
作者认为,领土与能源的争夺只是南海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海军实力不断增强,南海已经成为中美战略对峙的关键场域。在美国介入之下,东盟各国气又粗了几分,这一事实使得东盟与中国顺利达成划界协议的可能性大为降低。

中国海军由海岸防御转为面向大洋的近海防御,这意味着在南海区域需拥有自由调度潜艇、舰队乃至航空母舰的能力,因此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大大提高。中国希望美国不 要介入南海,但美国为保证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和盟友关系,势必不会就范。因此,奥巴马政府再三明示美国在南海的利益。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在东盟区域论坛上表示,南海周边国家应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地理特性来主张其权益,并支持多边对话解决冲突。这一声明挑战了中国一向主张的历史性权 益和双边解决机制。随后,美国废止了一项禁止美国与带有人权污点的外国军事力量建立合作的法令,使美国与印尼军方的携手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尽管有越战留下的阴 影,美越两国的互访近年来却也愈发频繁,并于2011年8月建立了越战以来的首个军事协定。此外,美国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也加大了力度。

为消除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国采取怀柔策略,再三表示反对霸权主义,也声明无意将美国驱逐出南海。此外,中国与越南高层也频繁往来、互示友好,2011年曾在越南 兴起的反华浪潮也逐渐平息。

作者指出,自1988年中越南沙海战以来,南海地区并未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当年的中越海战中,也未曾有第三方势力介入。如今,局势已经大为改变。南海对中国的 军事战略地位大大加强,中国有意愿和动机将美国海军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外。与此相反,东盟各国则积极寻求与美国合作,加快本国军事现代化进程。此外,中国已由单一 强人政治转变为集体决策,内部决策过程趋于复杂化和分散化;虽然中国始终以友好面目示人,但不断增强的海军力量不可小觑,这也加重了周边国家及美国的疑虑与忧心 。

作者认为,最坏的情况是中国海军与美国在南海爆发冲突。不过,只要中国政府牢牢掌握对海军的控制权,继续保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理念,其军事扩张在一定程 度内并不会直接挑战到美国利益,因而也能够为东盟和美国所接受。战略对峙的局面,或许能够得以维系。

以上文字经同意转自政见网,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