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闾丘露薇
最近每次出完差回到香港,和朋友聊天离不开国情教育的争议。所谓国情教育,其实是政府准备开始推行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中涉及的部分。引发争议的,是关于当代国情的内容。这是因为,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透过竞投的方式,得到了为政府国民教育中心编制手册的工作,阐述何为“中国模式”。
对于这本手册,批评者认为,是给老师和学生洗脑,因为内容过于偏颇。比如回避了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文革以及中国人权状况,对于负面题材轻轻带过,用“进步、无私与团结的执政集团“来形容中国共产党,引用的都是中国官方资料,行文非常的大陆化,而且还贬低其他国家。
中心回应说,其实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负面事件提到了六宗,包括动车事件,毒奶粉等,而且也引用了一些外国学者的论述,比如”北京共识“,(这个被中国政界和主流媒体追捧的概念,来自于雷默,美国高盛集团顾问的一篇论文),至于”进步,无私和团结的执政集团“,不是外界理解的指中国共产党,有关概念是指包括整个中国政制、尤其是「以表现和考核为本的官员遴选制度」下的包括中共、非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成员、独立人士所组成的执政集团。最重要的,这本手册,不是直接给学生使用,老师可以选择性参考。
不过这些解释显然毫无作用,无法减低家长们担心孩子被洗脑的忧虑,毕竟这本手册是政府教育局资助,政府到底是没有把好关还是故意放行?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行政会议召集人林焕光算是比较有说服力。他很直接的批评这本手册不合格,但是提醒大家,不应该因为一本手册而担心被洗脑,香港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大家要有信心。
我也觉得,要有信心,毕竟香港的学校,一直自主选择教材。说实话,和这本手册的内容比起来,一些传统左派学校的国情教育,想必更加的正面和片面。但是香港是一个拥有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地方,你可以批评内容的偏颇,大家进行讨论,但是不能禁止这样的观点和声音,包括这本手册,除非内容涉及违法。
不过我觉得其实政府原本可以做的更好:既然资助了一本倾向性明显的手册,那就再资助一本可以平衡这些内容的教学手册供教师自由选择参考。
其实在这本手册前,”国民小先锋“这个团体的曝光,已经让香港人哗然。参加这个团体的小学生,要穿迷彩服,拿着道具枪步操,军训,他们还佩戴黄领巾,经常到内地参加爱国教育活动。
内地长大的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少先队,不过对于不少香港人来说,看到拿着假枪的小孩子们,想起的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小学生和德国少年团。诧异,错讹,进而愤怒,因为在大家看来,小学生拿枪,违背了普世价值,他们只不过是孩子,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
一批家长组织起来,联同中学生团体,呼吁市民上街反洗脑。虽然教育局局长说,上街人数的多少不会影响他的决定,但是谁都明白,人数的多少,意味着对政府压力的大小。
也因为这样,政府官员频频出来降温,和家长团体开会听取意见,姿态放的很底。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特区政府的运气问题,总是会有一些人或者团体临门一脚“火上加油“,也算是言论自由社会的特点,因为你无法阻止控制或者预测别人说话,即便是自己人。
经常办“红色之旅”的香港国民教育促进会主席,公开批评国情教育的批评者:「脑有问题便要洗,正如衣服脏了便要洗,肾有病也要洗,批评者应先『洗洗脑』」。他还告诉大家,之前有香港学生参加内地交流活动后,用普通话念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赢了了全场热烈掌声。
我还记得回归不久,看特区政府官员参加内地活动的发言稿,八股的气息比内地官员的稿子浓厚的多,而两家免费电视台在晚间新闻报道前播放国歌,也让人觉得不太理解,七点新闻联播前也没有播放国歌吧?当然,我明白,这是因为政府担心,香港人过去缺乏爱国教育,所以力度要更大,常常会有用力过猛的感觉。这种不放心其实有点多余,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和内地无论哪个城市比较,香港那一站。城市中弥漫的兴奋和自豪,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我还记得公司一位北京来的同事当时感慨万千:“香港人真好。”
这个在这位主席看来是如此正面和激励人心的事例,结果变成了一剂催化剂,数万人冒着高温上街。最终特首梁振英要出面向公众保证:所有当代国情部份的参考教材都会在网上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教材内容将会由独立的专责委员会谘询各界制订;学校有三年的时间来准备这门课程的推出,政府日后的教材不是指定教材,学校有空间自己决定。
特首不忘提醒大家,这个新科目不是新政府推出的,因此不是他这一任的政治任务,这倒也是,上一任特首曾荫权在2010的施政报告中就有推行计划,而当时并没有引发太多关注。过去这些年,各种形式的国情教育很多,比如每年都有媒体中高层到国家行政学院参加国情班,其实不是一些人想象的洗脑,因为参加过的一些同行告诉我,老师们的开放,有的时候让他们都觉得惊讶,是很好的更深入了解中国政情的一个方法。当然,这是针对那些已经对中国内地具备一定了解,而且也有思考能力的人们,对于中小学生,红色之旅,国情教育的方式显然就简单直接的多,至于效果?不久前内地媒体报道一批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的香港中学生,一个学生表示,看完故居,对毛泽东有了更加立体正面的了解。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媒体非要找个正面积极的事例,但是我也相信,香港的一些家长看到这样的报道,担心会更多。
虽然走上街头的民众高呼的口号是要求取消课程,但是博弈就是这样,口号不一定是最终目标。但是这样做,一定能够提醒政府,不要滥用权力,不要破坏香港的核心价值,要对下一代的教育成长负责,也提醒民众,要警惕政府。一些内地官员就是不明白,为何香港人的反应如此之大,不就是一门课吗?正是因为是一门课,所以家长才会如此紧张,因为课程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思考模式,虽然任何填鸭式的教育其实最后都没有太好的效果,慢慢的随着成长,也会开始反思,但是中间可能会因此而浪费很多时间,那就是成本。当然,作为家长还有很多其他的不满:为何官员们都把孩子送到国外,如果觉得香港的教育好,国情教育必要,那就留下来呗。
其实我觉得,毕竟香港人有必要对中国有充分的了解,不单单是对中国,还有世界。如果充分利用香港言论自由和资讯自由的优势,让当代中国的教育更加客观详尽,提供真正的国际视野给这些年轻人,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课程,那么将来,不正好可以让内地拿来借鉴吗?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