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大趋势与社会变迁
2012年09月26日16:38 新浪传媒
9月25日下午,由新浪网传媒频道主办的传媒新路论坛在京召开。本期传媒论坛以“我和我们——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品牌与新传播”为主题,提出中国媒体应注意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不断提升内容品质、强化媒介个性,以呼应受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样化的媒介信息需求。以下为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胡泳作主题演讲:
刚才王薇提到今年手机媒体用户突破十亿,而我今天讲的题目刚好就跟移动有关。
9月24号Facebook股票以20.74美元收盘,Facebook上市时的发行价是38美元,9月24号这天降幅为9.1%,是7月27号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迄今为止它的交易价已经跌破发行价。从5月份开始算起,Facebook股价已经下跌了45%,这对于鼎鼎大名的扎克伯格来讲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Facebook在全球的能量也不小,更加尴尬的是今天的股价还在往下跌。
美国著名财经杂志《巴伦周刊》周末做了一个预言,说Facebook被高估了,合理的股价应该是15美元。大家很多是搞财经报道的,你可以想象,一个专家的预测只有15美元,这对Facebook是一个多大的打击。
投资者认为Facebook向移动转变的步伐太慢了,因为现在有大量的Facebook用户不再用桌面进入网站,而是用移动设备。到底在移动设备上产生多少广告收入,这是投资者对Facebook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情。其实9月初股价有一个上扬。9月11日,扎克伯格在旧金山的TechCrunch Disrupt会议上称,公司正采取措施获取移动广告收益,并打造自己的搜索能力,第二天,Facebook股价上扬7.7%。然而,在20.61亿美元的美国移动广告市场上,Facebook所占份额只有2.8%,仅位列第六,排名第一的是谷歌。
稍微回溯一下Facebook5月份上市之前做的一个事儿,当时很多人说Facebook有点儿发疯,因为它花了10亿美元,有现金、有股票,收购了Instagram,大家很少有人用Instagram,这可能跟中国的具体环境有关,Instagram在美国非常流行,这个应用既支持苹果平台,也支持安卓平台,是一个可以抓拍照片并一键分享到社交网站的图片型应用。它的创办者是非常年轻的小伙子,被扎克伯克看上后身价倍增,虽然被评为苹果的最佳应用,但是并没有盈利。
是什么使扎克伯克一掷千金购买这么一个简单的应用?因为那个时候Facebook还没有上市,很多人说Facebook为了什么?难道开始发疯了吗?
Facebook这样做其实是有先例的——一个大公司高价收购那些创新性的后起公司。
2002年eBay以15亿收购Paypal,现在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eBay这一分支的收入跟它商品拍卖的收入相当,在美国有非常多的人日常生活离不开Paypal,它跟我们用支付宝大概是一个意思。
2006年,谷歌以16.5亿收购YouTube,那时YouTube也是很渺茫的,今天回头看谷歌的投资是不是正确的?当然正确,因为YouTube在所有的视频网站遥遥领先,而且随着网络广告的转移,YouTube变成了谷歌非常重要的网络平台。
从这些高科技公司收购创新型公司的成功故事来讲,我们看到扎克伯克的逻辑是有道理的。
从硅谷的发展来讲,这是一种一石双鸟的并购战略,既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战略资产,同时也为了阻挡他的竞争对手。
整个高科技产业的竞争逻辑和传统产业非常不一样,再大的公司如果在一地失守,它的死亡率就会非常高。很多公司在这些大公司柔软的地方发力,如果这些大公司不采取行动的话就完全可能被更年轻的公司杀死,这些大公司因此对他们存在某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感——要么你来吃掉这些公司,把它变成你的公司整个业务的一部分,要么其他公司动手吃掉它们,从而给你的竞争设下一个巨大的障碍。大公司不但要发展新的业务,而且一旦新的业务出现他们要迅速出手,这是从硅谷的经济逻辑来讲。
Facebook为什么愿意给Instagram投钱?因为Instagram提供了Facebook两样急需的东西。
一种是照片的需求。从数据来讲,Facebook9亿用户每天上传的图片达到2.5亿张,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其次是移动。因为用户在使用这些照片的时候,他在移动设备上使用和在桌面上使用的差别是巨大的,比如你在巴厘岛度假希望在海滩就可以发出照片和亲友共享,而不是回到房间在桌面上整理。
随着用户移动使用Facebook的需要,Facebook发现Instagram这样一个短期内业务诉求非常明确,同时抓住那么多用户的应用,是必须把它拿下的。当然我们说市场有很多Instagram的竞争者,但是从功能的设计上和应用的速度上Instagram都是市场的领先者,这就是扎克伯克之所以愿意出那么多钱的原因。
不能说扎克伯克没有想到移动的大趋势这些事情。尽管投资者对他移动战略的实施有一定的疑问,但是扎克伯克很早就察觉到Facebook如果要在今天继续保持它强大的增长势头,不进入移动领域不仅意味着它整个业务停滞不前,甚至还会有性命之忧,因为整个产业遭遇到了一个很大的技术的变迁,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社会的变迁。
2010年8月,美国知名杂志《连线》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万维网已死,互联网永生。所谓万维网就是上网看到的“www”,它说这个网已经死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预言。整个数字世界的巨大转变就是过去几年从开放式万维网向半封闭式平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苹果是怎么成功的,通过这种半封闭的平台用户,不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进行互联网数据传输。这种转变驱使传统的万维网用HTML所建的平台被用户绕过去了,甚至很多时候被用户抛弃了。这就是为什么《连线》说互联网作为一个大的概念仍然有活力,而万维网则岌岌可危,因为移动对它来说成为了一个挑战。
谷歌正是察觉了这些挑战,才会投入了那么大的精力做它的安卓,甚至收购摩托罗拉等等,包括微软为什么跟诺基亚结盟,所有的这些都跟大的技术转移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可能前些年你还会说,我用手机主要是为了随时随地给别人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今天有相当多的人用手机不再只是为了这两件事情。
智能手机的普及有相当多的应用甚至是可以完全基于手机自身的,跟电脑的网络本身不发生任何关系,比如Facebook就完全存在于移动设备当中,Facebook收购Instagram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未来。
如果从整个计算的趋势来讲,过去计算的中心是桌面,所以软件运行的模式非常像打字机的体验,而现在技术的亲密度和渗透度超乎想象,随时随地都在应用的环境,迫使开发者不得不重新想象新的界面与新的体验。
当开发者在走的时候,投资者马上嗅到金钱的味道。去年美国风险投资公司把10%的资金投入到移动应用上,有12%的交易都同移动相关,根据Lerer Ventures掌门人本·勒若的看法,如果你的业务既给移动做,同时也给万维网做,他觉得这样的公司投起来会非常非常犹豫,为什么呢?因为很简单,如果你的公司原来是基于万维网的服务,当你想转移你的业务的时候,你可能有巨大的转换成本。
比如为什么苏宁那么大的一个帝国害怕京东?因为它有一个转换成本,京东是完全没有历史包袱的。所以,放到移动和万维网的关系也是,如果以前万维网做的非常好,要往移动转就要付出转换成本,而且还不一定顺利。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干移动,没有任何历史包袱,这个时候投资商就会觉得这样的公司更能代表未来。
从苹果创设的应用商店APP Store的方式看,分销模式简单便捷,一旦集中市场需求,传播速度飞快,我们都知道《愤怒的小鸟》短期内成为全球的一种应用,这是非常好的例子。与此同时,为特定的设备和iPhone而设计的应用,使用起来比网站快得多。我现在每天早晨不上网,因为我每天就在马桶上把手机打开浏览一遍,这一天的信息基本上全都知道了,只要你有足够好的APP的组合搭配。这就是移动互联胜过万维网的原因,前者是即时的,后者的即时性还不够好。
http://news.sina.com.cn/m/2012-09-26/163825258819.s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