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章
1923年10月,梁启超在北京清华园举行“双十节”国庆演讲时,表示“中华民国之所以闹到这样乱七八糟的地步,国民党是要负重大责任的”;有位学生对此说写文章对此予以严辞批驳,文章在《清华周刊》发表后,被国民党的《时言报》加按语于头版头条转载,在社会上激起很大反响,弄得请梁启超来演讲的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十分尴尬。
当时国民党在中国尚未得势;而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领袖人物,他的学问,学术界尊其为“吞全牛”。以他的身份和学术地位,竟有学生敢向他叫板,这位“初生牛犊”是谁?
他叫王造时,1903年生,江西安福县人,十四岁便以江西省前五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班,毕业后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留学。1929年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在游历了欧洲一些国家后,经苏联回国,任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政治系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与宋庆龄、鲁迅、邹韬奋等人结盟、组会,办刊物,写文章,作报告,抨击蒋介石一党独裁、呼吁民主宪政,态度激烈,言辞尖锐。如在《我为什么主张实行宪政》一文中这样写道:“生在这种无法无天的国家,不说我们没有权参加政治,连我们说话也不自由,出版也不自由,集会也不自由,结社也不自由,信仰也不自由。我们的生命,随时可以被人家陷害;我们的财产,随便可以被贪官充公;我们的住家,随时可以被人家搜查;我们的名誉,随时可以被人家毁诬。我们不能安全的耕种,不能安全的做工,不能安全的经商,甚至于不能安全的教书。……我们有的是无限的义务与剥削;我们无的是任何的权利与保障。”如此文章,1999年叶永烈选编《王造时文集》时,还因“敏感”而无法入选,此是后话。
1936年11月12日,王造时与沈钧儒、章乃器等七人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呼吁停止“剿共”、释放政治犯。被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是为著名的“七君子事件”。所幸者,这回坐牢,还不太受苦。在牢中可以吟诗、下棋、写文章、打太极拳……狱中生活,更被写成新闻报道和拍成照片,供许多报纸开设的“七君子狱中起居注”专栏发表。在狱中,王造时还翻译了英国著名政治家、自由主义大师拉斯基的名著《国家的理论与实际》,诚所谓“坐牢也风流”。
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内容有“苏联誓当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日本誓当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一条。这个所谓“中立条约”公布后,当时在重庆的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无法容忍,由王造时起草一封致斯大林元帅的公开信。认为苏联的这一做法“显然妨害我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完整,我们不能不表示莫大的遗憾”,并从法理上对条约的内容提出质疑,要求作出解释。
那段时间我们一直唯苏联马首是瞻。而曾向斯大林说“不”的王造时,自然因此背了黑锅。新中国成立后,“七君子”中的邹韬奋已于1944年病故,李公朴于1946年被暗杀,余下的沈钧儒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章乃器、沙千里、史良均任部长。而学历最高、学问和口才最好、年纪最轻的王造时,却只在上海华东局文教委员会挂了个委员虚衔,连个工作单位都没有,正所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1951年8月,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得知昔日好友的窘况,才聘他去学校担任政治教授。
1957年,引蛇出洞的“阳谋”已露端倪,生性耿直的王造时,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发言,认为“党固不可以代政,也不可以党代法。这不仅对人民是一种保障,对于党的威信也是一种保障”。结果被打成全国第一批大右派。
邹韬奋在其《经历》一书中这样描述王造时:“我们的难兄难弟里面有一个胖弟弟王博士。样子生得那样胖胖白白,和蔼可亲!他的性情又是那样天真烂漫,笃实敦厚!……王博士屡有做官的机会,但是因为忠于他自己的主张,不肯随便迁就,宁愿过清苦的生活,行其心之所安,这是很值得敬佩的。”
王造时博学多才,思维敏锐,既有西方先进的民主理念,兼具传统士大夫洁身自好、宁折勿弯的高尚情操。常常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无惧风险,一辈子不合时宜,因此也就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文革”开始,他更是在劫难逃,被作为“现行反革命”关押于上海第一监狱,这回,住在上海的宋庆龄也无能为力了;国人也都不知道有一位当年的“君子”又入了狱;狱中,更没人知道他就是当年风流倜傥的 “王教授”,只知他的监号是1416……这一关五年,不审、不理,不判,不放。直至1971年7月因肾衰竭奄奄一息送医院时,还戴着手铐!8月5日,病死狱中,时年68岁。
1978年底,有关部门为王造时平反,恢复政治名誉,并将他的骨灰安葬进龙华上海烈士陵园,与邹韬奋、李公朴为邻。然而,王造时早已家破人亡了:从入狱开始,他就被停发工资,三个子女均因得病无钱治疗而死。这位一辈子研究民主政治的宪政学者、著名“君子”,若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值此王造时逝世四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祭奠先生在天之灵。
陈章
http://news.163.com/11/0731/14/7AA1U67F00014AED.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