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闾丘露薇 

华商报专栏

—————

编辑建议,谈谈占海特吧。于是提醒自己,把看到的报道,还有网络,特别是微博上的争议放在一边,只看这个女孩提出的一个要求:异地高考的权利。有没有因为户籍制度,而剥夺了公民高考的权利呢?没有。既然没有,那为何要有异地高考的呼声呢?

我想,我有点发言权,在去年,采访过一些要求异地高考的家长,听过这些家庭的故事。提到最多的,是如果孩子需要回到原籍地高考,谁来照顾?即便有老人亲戚,孩子父母要忍受分离之痛。还有一点,很多家长觉得不公平的,是回到原籍地之后发现,教程不同,因为各地的高考试卷不同,或者是因为,有些地方的考分特别高,于是高中的教学要求也很高,孩子回去之后,不要说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就连是否能够考上大学都是个问题。其实,听完他们的倾诉,我会不停地想这个问题:如果全国统一一张卷,不就可以了吗?至于回到原籍被好大学录取的比例低了,那也没有办法,谁让户籍制度还在那里呢?当然,如果全国性公立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统一分数线,而不是各省比例来录取学生,也许会更公平一点,而本地大学,可以优先本地考生。不然,看到高考移民,还是会有人觉得不公平。

有没有因为户籍制度,而导致高考制度的不公平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毕竟现在居住和工作可以流动了,为何高考不可以呢?只是,在户籍制度没有取消前,怎样在操作上相对公平呢?因为这又涉及中国各地教育资源差距问题,如果大家都涌去资源好的城市,应付得了吗?不是又会产生不公?尤其是对这些城市的居民?

于是,可以先来解决居民界定问题,除了户口,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式定义一个城市的居民?比如纳税的年份,连续居住的年份等等?这需要各城市根据自己的现状,透过一个程序,比如人大,来订立一个标准,也就是设定一个门槛。

占海特所在的上海,其实已经有了门槛,她之所以没有中考或者将来高考的资格,到现在,我都没有看到来自媒体的正式理由。没有居住证?那为何没有居住证?如果就是没有符合这个门槛,很遗憾,总是会有一条线,把一些人挡在外面。

我尊重和佩服勇于站出来挑战的人,很多现实,就是因为这些人而改变。就好像占海特,她和她的家人,没有像很多其他痛苦纠结的家长那样选择回家乡,或者索性做好打算,未来去国外读书,摆脱高考的困扰,他们选择用原本应该读书上学的时间来争取这个依然很渺茫遥远的权利。我看到很多人批评占家动机不纯,但我从来不赞成诛心之论,我选择只看眼前的事实。

任何公民都有权利挑战现有的制度,指责制度的不公平,但是挑战的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接受几种可能:即便付出代价,但毫无改变,或者标准会有所改变,甚至改变制度,于是在某一个生效的日期之后,会有很多被排斥在门槛之外的人受益,但是发起挑战的人,却享受不到。

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标准并没有因为挑战而有改变,但是政府为了息事宁人,或者为了表现一种大度,给挑战者特事特办。不希望看到,是因为这只会降低人们对现有规则的信任,挑起更大的矛盾和不满,因为这对其他那些虽然不满,但是却最终选择遵守规则的人,太不公平。

最后,还是回到一个和异地高考本身不太相关的一个问题:身为一个十五岁女孩的母亲,我想对占海特的父母说:女儿已经做了她力所能及的,她还没有成年,现在对她最重要的,是学习和快乐成长。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