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世界之病 文/長平
官僚機器製造了無數中國病人,它本身也是一個病態的存在,中國官員是世上最大的精神疾病群落。中國的政治遊戲在國際社會中得心應手,本身就是世界自甘墮落的表現。
【出版人的話】
歷史巨變的開始
【封面故事】
凝視·庶民之病 文/攝影 林怡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速達10%,但「發展是硬道理」的背後是民眾以病痛之軀付出的「硬代價」。本刊記者走近實則滿目瘡痍的壯麗河山,以鏡頭凝視黨國體制下的中國基層人民之病。
你的病,我的病,權貴之病 文/溫克堅
病態政治體制造就變態的政治官僚。國之病治癒的希望,在於草根階層抗爭自救的勇氣和行動。
【特別報道】
勇破家獄關:胡佳探訪劉霞手記 文/胡佳
良心囚徒和他們的家人們,承受着專制的重壓。我希望用我的經驗和感悟告訴渴望自由的中國公民們:來吧!用你們的行動讓那些正經受着牢獄和家獄的良心囚徒們不再孤單,因為他們所爭取的和為之付出沉重代價的,正是你們本應該享有的自由和權利。
成功探訪劉霞的意義:維穩愈剛性,愈維愈不穩 文/莫之許
成功探訪劉霞,不代表專制政權可能發生任何實質性改變。剛性維穩會可能暫時鬆懈,但尚看不到目前依舊孱弱的民間社會全面突破的機會。
【國際】
新加坡華文書店小史:英培安和他的「草根書室」 文/李祖喬
70年代,讀書氣氛好,書室經營比較容易。店的樓上有戲院,電影散場後很多人會下來逛書局。那時賣雜誌,最暢銷的是香港的李怡主編的《70年代》,紀念周恩來那期竟賣了幾百本。
【香港】
挺梁、倒梁大對決:守護一國兩制的戰爭 文/陳嘯軒 圖/鍾卓明、Manson Wong
元旦13萬人上街「倒梁」,令梁振英不能完成其五年任期的傳言再度升溫。但要解決香港民主發展的困局,最終還是要中央領導層調整對香港的政策和心態。
專訪李鵬飛、王永平:政壇元老、前高官齊倒梁 文 /何康橋
政壇元老李鵬飛說:「一個如此無誠信的管治者,就算口講會為香港實施某些政策,但香港人會信嗎?」前高官王永平也說,梁振英現在說的每一句說話,「無論是否真確,都會惹市民懷疑。」
示威有錢收、有飯餐:建制派空前動員挺梁 文 /溫朗鈞、蘇曉欣 圖 /鍾卓明、Manson Wong
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發起挺梁遊行,部分參加者被指收錢遊行,遊行結束後鬼祟地走進臨時廁所,領取二百多元的報酬。
13萬人呼喊梁振英下台 文 /陳嘯軒、孫賢亮 圖/鍾卓明
各路團體在元旦於港島不同地點發起倒梁示威,訴求雖不盡相同,但他們的共通點是,對一國兩制崩壞和梁振英的施政感到失望。
【文化·專題】
餓死的歷史,餓不死的《一九四二》
編者按:一段被遮蔽的歷史,可以借一部票房四億的大片而不被人們遺忘嗎?催淚激烈的影像「治愈」了觀眾的什麼?講述民國的故事,是否折射出講述中國當代所面臨的困境?本刊特約記者詳述電影《一九四二》誕生過程,這部讓馮小剛等了19年的片子,歷經中國電影產業和審查制度的風向變化。影評人楊北辰和李照興,分別從影像語言細讀、歷史寓言的角度解讀這部電影。紛紜角色雲煙不散,他們的生活既是銀幕上他們的,也是現實中我們的。
拍攝一場災難有多難:《一九四二》「難事」多磨 文/王滬生
2012年11月27日,劉震雲和馮小剛去上海宣傳電影《一九四二》。他們沒想到的是,把1993年發表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變成電影《一九四二》的花了19年。當時的「小劉」和「小馮」,變成了「老劉」和「老馮」。
催淚木乃伊的炮製與治療 文/楊北辰
《一九四二》沉迷的是形成一種與「真實」的競爭關係,直至取消其他可能性的權力地位——這也是「大片」形制的弊端所在。當我們妄圖將歷史價值與商業價值做一場直接的兌換時,我們損失的只能是歷史本身。
一九四二還是一九五八? 文/李照興
「借古喻今」幾成了閱解當代中國歴史片的普遍切入點,觀眾可從影片中讀出種種當前時局隱喻,這種刻意過度詮釋,真是全球國族電影發展中的奇特現象。我們難以想像,普通一部日本或印度古裝片會被給予這種解讀。每一個歷史故事,都可被閱解為當代寓言,每個角色人物,都演着今天的生活。
【文化·閱讀】
2012 陽光薦書
時間有終結,文字無疆界。本期我們請來兩岸三地及海外知識分子、文化人、作家、藝術家,與《陽光》的讀者分享他們心中2012年最好的書。
【文化·廣場】
初
編者按:末日過後會帶來一個開始嗎?我們曾擁有過一個開始嗎?飛箭離弦,我們都知道生命的朝向,它如此篤定、絕對,以至我們幻覺其他的方向竟然存在。
初 文/阿乙
我們的歷史開啟於他中風之日,在此之前他是中年人,而我是幼童。此後我仍然是脆弱的怕死的幼童,而他急劇衰老,像風一樣滾向墓地。
初冬,末了。 文/劉美兒
外公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我忘記了。而我記得他去世的時候正值初冬但彷彿已經很冷很冷。
「初」 文/柯裕棻
我很少想到伊甸園,我總是想到末日,以便習慣各種覆滅。
【文化·現場】
農民工博物館:展廳裏的被幸福 文、攝影/曠達
廣州市政府修建的農民工博物館,座落在地產項目、高檔畫廊和咖啡館旁。它展出官方塑造的農民工的幸福笑臉和現實中難如登天的理想;而它隱瞞的,卻是珠三角三十年的血與淚。
【文化·詩歌】
監禁 詩/南方
監禁的反面,監禁的對面,都只有一個詞、一個存在——解放。19世紀的「思想」、20世紀的「實踐」,直至21世紀苟延至今的「大失敗」殘餘——極權主義——造就的「新階級」正在繼續遭遇它的覆滅。這首詩是「革命」的輓辭、也是「反革命」的驪歌,「反抗詩學」是其精粹,對「革命」、「反革命」的對位關係完成了詩意修辭學上的必要修正。(導讀/孟浪)
【專欄】
中國特色的網絡專政 文/趙楚
本次對網絡的立法並不是出自一般意義上立法規範社會行為的法意,而是不折不扣的社會打壓和加强傳統管制的行為,其唯一結果是把中國現實中的新斯大林體制完全延伸到網絡世界。
上海合作組織戰略嬗變 文/侍建宇
中國對上合組織功能的構建,最近開始改弦更張,從强調區域傳統安全合作,轉為開始高調着重經貿發展合作。中亞區域外交政策其實與中國治理新疆政策息息相關。
盤點習李元年 文/夏明
習近平、李克强應從歷史中得點教訓,立志避免成為當今制度的犧牲品。否則,總歸難逃歷史的結局:習以為常,投桃報李;死留餘辜,王皮兩張。那時,人們又要問:你們幸福嗎?
港式「自由主義」告急 文/羅永生
戰後香港的自由文化空間,是在嚴峻的國共相爭,「左」鞭「右」打的環境下慢慢掙扎出來的,可是在今天,自由主義卻在更為錯綜複雜的左右夾擊的情况下受到嚴峻考驗。
發展主義霸權侵凌人權 文/管中祥
馬政府簽訂人權國際公約想為自己妝扮門面,但若只想討好財團,卻不積極保障人權以求名實相符,恐怕不但不會獲得社會尊敬,還會成為國際大笑話。
把所有的血混在一起 文/張曉舟
在「切糕黨」事件愈演愈烈之際,烏魯木齊的「音樂盒音樂節」讓人們從苦難和荒誕的社會現實上,一起飛了。
被逼眾生相:酒官 文/陳希我
「喝酒像喝湯,肯定是工商;喝酒不用勸,一定在法院;舉杯一口乾,必定是公安;八兩都不醉,絕對是國稅;起步就一斤,保准解放軍。」
東德兒童集體如廁烙印 文/楊瀟
就我個人來說,我甚至懷疑,有些東西因為從小就被訓練,或許已經內化成為我之一部分,如同抗體一般。復原(或曰排毒)的過程比我們想像得要複雜和痛苦得多,它容不得你與自己和解——因為一不小心你就自以為是地在通往「真理」的路上狂奔了——但其實你的屁股還沒離開馬桶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