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過去二十多年的市區重建經驗,可說與斯密(Neil Smith )的第三波權貴化(gentrification)理論完全吻合。

西方權貴化的概念起源於1960年代,當時的第一波浪潮主要由政府主導;1980年代的第二波權貴化浪潮,則在新自由主義的大趨勢下,主要由私人資本、尤其是地產發展所主導,但卻受到經濟週期的衝擊;在1990年代以後出現的第三波權貴化浪潮,各國政府均加大干預和資助力度,在公共和私人資本的高度結合下,擴展權貴化的覆蓋範圍和多元化業務,「讓中產階級重奪城市涉及的層面,遠較權貴化的住宅為多。第三波權貴化具有革新整個地區的動力,推動全面的城市階級改造。」

2003 年非典過後,特區政府面臨嚴重財赤,遂决定通過公私營合作,將逾百年歷史、屬於法定古蹟的水警總部,交由私人發展商「活化」為商業營運項目。發展商須同意保留法定古蹟及七十多項文物,並承擔項目的修復費用,但地契未有限制其管理和營運方式。結果長實集團最終以3.5億元,擊敗眾多投標者,投得五十年營運權,並斥資將其活化成名店林立的1881。

有報章根據新的應課租值數據,發現單在2011 年,整個1881 的租值已達2.7億元,長實只需約八年便可達收支平衡,地契仍餘下逾四十年的使用期,將變成只需營運已「淨賺」的金蛋。

水警總部的荒誕例子,令公眾突然醒覺到官方「活化」論述的荒誕。接連遇上天星、皇后碼頭等指標性事件,整體香港社會對文化保育的關注亦大增。其中利東街─喜帖街項目,結合了社區內部和外部的反抗聲音,所帶來的社會效應亦最大。在規劃專業人士的介入下,居民甚至向城規會提交「啞鈴方案」,成為香港民間規劃的歷史性案例。儘管反抗運動最終功敗垂成,但影響所及,卻最終在太原街─交加街市集發酵,令該處的傳統露天市集得以保存下來。

其後「活化」古蹟政策亦出現了微妙的轉向。2003年,中區警署活化計劃在旅游發展局的主導下,被打造成奢華的酒店、零售和娛樂綜合體,作為重建香港旅游業的火車頭,不少原有建築和文物皆難逃厄運,此舉引起民間的强烈反彈,導至招標工作一再拖延。2007年,新成立的發展局卻突然宣布,將與香港賽馬會合作活化中區警署,令該計劃的市場色彩大為降低,儘管仍會有一半的建築面積,繼續保留作商業用途。

2010年2月,羅啓銳的《歲月神偷》奪得了柏林影展的獎項,令主要拍攝場地上環永利街,頓時成為香港市民的旅遊熱點。完整保育永利街的聲音日益壯大,最終導致已收購一半業權的市區重建局,3月匆匆同意剔出重建名單之外,並建議完整保留作為保育區。然而市建局「忽然保育」的倉卒轉軚,亦令人擔心决定過於政治化,並令早已日久失修的12幢唐樓,面臨即時的修葺費用責任問題。而日後打造成保育區之後的永利街,會否淪為商品化的旅遊點?而老街坊則成為遊客鏡頭下的活標本?

相比之下,馬頭圍道就沒有永利街般「幸運」。馬頭角─紅磡大幅由東北向西南伸延的狹長目標重建區,其面積幾近與市區所有目標重建區的總和相若!但相對於灣仔、深水埗、觀塘等重點重建區,經常被打造成為媒體和公民社會的焦點,馬頭角─紅磡的重建進度卻極之緩慢,仿佛由於偏離現存交通主幹道,沙中線鐵路及紅磡灣的發展又嚴重滯後,令該區的重建保育工作一拖再拖,可有可無。位於目標重建區南端的紅磡,2010年1月奪去了中學生童慶濤的性命,馬頭圍道45號J座的塌樓事件;以及位於北端的馬頭角(或稱土瓜灣),2011年6月造成四尸五命的火災,奪去了中學生謝茵怡的性命,皆完全是在如此一種空間生產過程下發生。

2013年1月29日, 馬頭圍道塌樓事件三週年。瑪雅預言中的世界末日並沒有降臨地球,卻早在三年前降臨45號J座居民身上。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