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生物能重蹈太阳能覆辙
作者:刘植荣

2013320,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这个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新能源“旗舰”就像100年前的“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了。尚德太阳能的倒闭再次证明,资本的流动应由市场选择,政府干预会扰乱价格配置资源的功能,诱导人们涌向政府补贴行业,造成产能过剩。

政府补贴企业倒闭,受损的是百姓,而企业老板早把资金转移到自己的名下,仍是富豪。太阳能企业涌现倒闭潮,这是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的结果,希望生物能的发展不要再步入太阳能的覆辙,给百姓带来更大的负担。

目前,世界生物能主要是燃料乙醇。其实,燃料乙醇并不是什么新能源,它甚至是比石油还古老的能源。1826年,内燃机先驱、美国发明家塞缪尔·莫里(Samuel
Morey
)改进的内燃机就用乙醇作燃料,发现并精炼石油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1896年,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设计的“四轮车”牌汽车也是用乙醇作燃料的。1908年,福特又推出了“图特T”型汽车,可使用汽油、乙醇或汽油与乙醇的混合燃料。但随着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和石油精炼技术的提高,汽油、柴油很快就取代了乙醇,成为内燃机的主要燃料。

1973年,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石油禁运导致美国能源危机,美国不得不重新把乙醇用作燃料,在汽油里添加不超过10%的乙醇。由于人们不愿添加含有乙醇的汽油,认为这会导致动力不足,乙醇燃烧后的酸性物质会腐蚀引擎和燃油系统中的密封部件。政府为了鼓励人们添加含乙醇的汽油,便给消费者补贴,根据1978年出台的《能源税法案》(Energy Tax Act ),每加仑乙醇补贴0.4美元。其实,这个补贴就相当于免除燃油税,因为汽油的燃油税大致是每加仑0.4美元。

2011616,美国国会通过一项修正案,取消了这项延续了30多年的燃料乙醇补贴,这项补贴每年高达60亿美元。取消燃料乙醇补贴间接证明,燃料乙醇并非过去想象的那么好,人们对燃料乙醇的看法恢复了理性。

过去,人们宣传燃料乙醇,认为它有“环保、便宜、可再生”三个汽油不可比拟的优势,称玉米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油田”,过分夸张了燃料乙醇的优点。20133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中国著名生物学家陈章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怎么让老百姓更多地使用燃料乙醇?我认为,一是要加大宣传,告诉大家生物质燃料不污染环境。”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这种宣传很片面,具有误导性。

美国斯坦福大学空气研究专家马克·雅各布森(Mark
Jacobson)
负责的一项研究发现,燃料乙醇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超过汽油,与燃料乙醇污染有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比汽油更高。

美国等国家的乙醇生产原料主要是玉米,种植玉米需要化肥、农药和水,化肥和农药的生产都是重污染化工行业,灌溉用水需要电,而电能主要来自煤炭。可见,燃料乙醇生产过程的污染被一些人给忽视了。

另外,生产玉米所用的化肥、农机等也要消耗能源,再加上蒸馏法提取乙醇需要天然气或煤炭供热,这就导致燃料乙醇的生产过程无疑是耗能、污染的过程。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戴维·皮门特尔(David Pimentel)的一项研究表明,每生产一加仑乙醇需用21磅玉米,而种植2l磅玉米则需耗费半加仑矿物燃料。如果再加上由玉米生产乙醇的工业过程,制造一加仑乙醇所耗费的能量,超过了它燃烧时产生的能量。美国生物科学学会(AIBS)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用玉米生产的乙醇所能产生的能量,仅比生产玉米乙醇所需的能量多出10%。可见,燃料乙醇虽然被当做可再生能源推广,但它本质上还是一种化石燃料,而且效率极低,污染仍然很大。

这些年来,燃料乙醇生产过热导致玉米需求大增,拉动了玉米价格上涨。农民见玉米涨价,自然要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这又导致其他农作物供给减少,价格上涨。可见,这几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与鼓励使用燃料乙醇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说,使用燃料乙醇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平衡,加大了居民的食品支出,对不富裕的居民来说,这会导致他们生活质量的下降。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用粮食生产燃料,这似乎在道德上也说不过去。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大面积种植玉米要使用大量地下水,导致土壤中的含水量下降,这会引发生态灾难。200812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警告,世界急于开发和使用生物燃料,造成玉米和其他粮食作物价格上涨,可能造成水源短缺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并可导致贫困人群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一定要吸取太阳能发展上的教训。发展生物能源一定要让市场去选择,政府不能再补贴企业,避免企业一窝蜂地搞生物能源,增加百姓税负,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本文发《新金融观察》2013-04-08第05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