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震,生靈塗炭,人神哀慟。如果按照過去的習慣,香港現時應該是籌款賑災的高潮時候。可是,今次不但沒有這種善事熱潮,更出現所謂「抗捐」運動。「一毫子都唔捐」的呼籲,不但在網上蜂起,深入民心,在立法會更掀了「捐派」與「不捐派」之間的激烈爭辯。最終雖然在親建制議員護航底下,政府還是撥出了一億公帑。然而,事件的漣漪仍不止息。在立法會發言「抗捐」的黃毓民和毛孟靜,其發言片斷被上載至網上媒體,並加字幕翻譯,竟然獲得廣泛共鳴,有200 多萬點擊,令人意想不到。
此事在香港獲得巨大的共鳴,展現出多種的涵意。一方面是中國「大國崛起」的形像,迅速地把「中國」等同一個苦難、落後、有待救助的地方,轉換為一個財大氣粗、霸氣凌人、除了「錢」之外卻什麼也沒有的「強國」。它什麼都不欠缺,它不需要我們的援助。但另一方面,其實是香港人一種更深層的憤怒。這種憤怒,與其說是對大陸人一般的反感,不如說是不滿 「強國」政府這幾年間無數強橫無理表現的一次集中爆發。
在汶川地震、毒奶粉事件,李旺陽的「被自殺」事件中,香港人都自發地表達了高度的關注,而且寄予莫大的同情,這種同情可以說是積累着過去一直以來香港人那種「比中國更中國」的獨特民族主義情緒。可是,當人們發覺,此等基於「同胞之愛」的善心,原來都只是一種一廂情願,「你俾佢心肝,佢當你狗肺」的時候,態度的突然逆轉,實在毫不稀奇。
可是,香港人在短速時間內達成了差不多一致的民間共識拒捐,也並非純然是一種逆反的情緒,因為反對「盲捐」的最有力的說話,並非來自那些早已鐵心不會踏足大陸的本土主義者,而是跑慣了大江南北,比香港一般人更了解中國狀況的那些跑「中國線」的記者。他們現身說法,力證國內救災體系嚴重的問題和漏洞。然而,更弔詭的是,最有力的支持「抗捐」的言論,其實是來自國內網民的反應。鋪天蓋地在微博上流傳的向香港人「抗捐」表示支持的發言,更是使香港這邊的人,下定決心不再為空洞的「血濃於水」論所蒙蔽的原因。
香港幾個力主本土自主的議員反對香港政府向內地「盲捐」一億,反而受國內網民熱烈瘋傳他們的視頻,展現出一種倒錯的怪異景像。原因其實在於,關於「血濃於水」的民族主義,國內人受害其實更深,只是他們並無渠道去自由表達,只有在香港才有這些帶着逆反意味的真言可以公然陳述,官員還會坐在那裏公然受罵。這種「可以說不」的自由,不就是國內人在他們的環境下求之不得的「主體性」嗎?有趣的是,國內人擊節讚賞的主體自由和暢所欲言,卻正好是建基於「香港可以說不」,「香港還可以說不」的主體性。
事實上,放置在歷史的長河上看,這次「抗捐」事件實在有非凡的意義。因為它重新定義了中國和香港的關係。從過去一種以脈脈溫情的面紗所掩蓋的,以神秘血緣神話為基調的自我矮化意識,跳到一種以本地理性問責的公民文化為本的自我肯定,以不亢不卑的態度處理與內地關係。在這種「香港可以說不」的原則底下,香港才不會再被捲入那種以災難作為酬酢交往打關係契機的惡性循環,而是在中國面前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和文化。
事實上,事件發生之後,國內官媒如人民日報等均曾有抨擊「抗捐」,然而近日也發文坦承需要對23 張反對票反思,尋求如何「以公開透明贏回信任」,顯見「抗捐」以「說不」的效果,並不在於抗捐者未能以投票阻止這次一億的捐獻。
近年來香港人對中港關係多所議論,也為如何守衛香港核心價值有很多主張。然而多般方案,其神髓均在於健全香港日益被矮化的主體性和主體精神。萬變不離其宗,其實就在於香港還能否維持「可以說不」的坦白和勇氣。不用迂迴理論與無謂的姿態,在醬缸文化、藩屬思維日益泛濫的情況下,香港主體性是否尚存的標尺就在於問:香港仍能「說不」嗎?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