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朝关系源远流长。新中国与朝鲜的友好关系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培育起来的。九一八事变后,中朝抗联战士共同打击日本关东军,鲜血流在一起,中朝友谊关系从此肇端。抗战胜利后,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抗联战士回国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留在中国东北的朝鲜抗联战士与华北朝鲜义勇军在东北建立了3个朝鲜师,与东北民主联军共同打击国民党军队;朝鲜则成为东北民主联军“隐蔽的后方”,对东北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全面的支援。东北根据地与朝鲜这一特殊关系奠定了中朝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础。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帮助朝鲜人民军抗击美国侵略者,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朝人民在东北并肩作战的逻辑发展。
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有800公里的共同边界,唇齿相依,彼此友好往来,源远流长。九一八事变后,朝鲜抗日战士加入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关东军,东北遂成为中朝友谊的发源地。在解放战争期间,朝鲜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隐蔽后方”,对东北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全面支援,3个朝鲜师参加了解放东北的战斗。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东北革命根据地与朝鲜的相互关系,奠定了中朝友好关系的基础。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朝人民并肩作战的逻辑发展。对抗联历史已经有大量论著问世①,但对在共产国际直接指导下的这支抗日武装退到苏联和回国等重大活动的阐述,所有论著都没有使用苏联方面的档案,从而出现一些重要错漏;对解放战争期间东北革命根据地与朝鲜的关系,尚缺乏全面论述②,只是对3个朝鲜师回国问题有了较系统的研究。③至于将抗联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中朝关系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尚未见到。本文试以东北革命根据地与朝鲜的关系为中心,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苏联国防部有关档案,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论述。
朝鲜人民参加抗联,与东北人民并肩打击日本关东军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在汉城设立总督府,对朝鲜全境实行野蛮的殖民统治。不甘作亡国奴的朝鲜爱国志士不断来到中国,在中国人民和政府的同情与支持下,在中国各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日斗争。由于山水相连,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不满日寇统治的朝鲜民众首选迁徙地,到抗战胜利前夕,进入东北的朝鲜各阶层人民约达200万人。④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东北和北纬38度线以北的朝鲜领土都直接处于日本关东军的铁蹄之下,东北人民沦落与朝鲜人民同样的命运。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本民族解放成为东北人民和旅居东北的朝鲜人民的共同要求。朝鲜人民中的先进分子认为,中国的抗日斗争就是朝鲜的抗日斗争,中国东北的解放就是朝鲜的解放。因此他们毅然带领朝鲜儿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关东军进行殊死战斗;并以东北为依托,不断回国打击日本侵略者及其傀儡。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着手在东满地区的中朝农民中组建抗日游击队。以朝鲜人为主的游击队首先在东满地区的延吉、汪清、和龙、珲春等朝鲜人集居地相继建成。1933年,东满地区330余名游击队员中,朝鲜人占了约90%,后来成为朝鲜领导人的金日成,当时在汪清游击队中担任政治委员。⑤
1934年3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和龙、延吉、汪清、珲春等地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独立师。⑥次年5月,东满地区游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⑦,1936年3月该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下辖3个师,当时金日成任第三师师长。该军大约2000人,大半为朝鲜人,主要活动在临江、长白、抚松、蒙江、安图等地区。⑧同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金日成领导的第三师也改编为第一路军的第六师。⑨
朝鲜指挥员崔庸健、金策等领导的朝鲜游击队则参加了其他抗联部队的抗日斗争。1940年1月,东北抗联改组为三路游击部队,第一路军总司令为杨靖宇,在南满和东满打击日本,当时金日成担任军长。⑩第二路军总司令为周保中,崔庸健任参谋长,以吉东为中心进行游击活动。第三路军总司令为李兆麟,在北满地区坚持对日斗争。当时以朝鲜人金策为书记的满洲省委就设在北满,金策领导朝鲜人民就近参加了北满的抗日斗争。
这样,以金日成、崔庸健、金策为代表的朝鲜抗日战士分别加入了东北各路抗联队伍,东北抗联成为中朝儿女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依托,成为孕育中朝人民战斗友谊的摇篮。
东北抗日联军中的朝鲜游击队,还在东北抗联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以东北为依托,不断潜回祖国,打击朝鲜境内的日本侵略者。1936年12月5日和10日,金日成的部队袭击了长白县一带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地区。根据日本的资料,有7名日本警察被打死,7名重伤;据《朝鲜日报》报道,4名日本警察死亡,12名重伤,游击队牺牲25名、重伤多名。1937年6月4日,金日成率领朝鲜游击战士越过鸭绿江,袭击朝鲜境内的惠山镇普天堡,《朝鲜日报》和《东亚日报》进行大张旗鼓的报道,金日成在国内声名大振,朝鲜人民受到很大鼓舞。东北广阔的土地成为支撑英雄的朝鲜儿女回国作战的后方基地,东北人民则成为朝鲜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有力支援者。
为扑灭中朝人民的抗日烈火,日军对东北抗联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清剿。为保存抗日有生力量,1940年秋冬周保中等抗联将领率领作战失利的中朝抗联战士,辗转退入苏联远东地区,被苏联收容在哈巴罗夫斯克和沃罗什诺夫附近森林中的A、B两个野营地。1942年8月1日抗联部队被改编为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隶属于苏联第二远东方面军。(11)周保中任旅长,朝鲜人崔庸健任副参谋长,金日成为教导第一营营长,安吉任政治副营长,姜信泰任第二营政治副营长,金策任第三营政治副营长。(12)由于有中朝官兵加入,该独立步兵旅又称国际旅,中朝指战员总共有800多人。被编入国际旅的中朝指战员都是久经战斗而保存下来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军政素质。他们利用苏联提供的有利环境,加紧政治军事训练,等待时机,回国参加对日作战,解放自己的国家。在苏联3年多的时间里,中朝抗联官兵进一步树立了互相支援、互相帮助的国际主义精神,其相互间的战斗友谊得到进一步加深。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向盘踞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本关东军同时展开全面进攻。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并没有以整旅的建制随苏联红军作战,斯大林考虑的是让中朝官兵回国接收苏军占领地区,并建设自己的国家。(13)除了抽调一部分指战员参加苏联部队直接对关东军作战外(14),该旅到1945年8月25日还有1354名官兵,其中中国人373人,朝鲜人103人,那乃人和其他民族416人,俄罗斯人462人。(15)内中的中朝指战员就成为日本投降后接收东北和朝鲜的骨干力量。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联红军消灭了关东军,占领了东北全境和朝鲜北纬38度线以北地区,在占领区的大中城市和要害地点建立起大小不等的卫戍区,维护地方治安和实施军事管制。初到东北和朝鲜的苏军不了解地理民情和社会状况,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远东军大本营便将中朝抗联指战员派往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区的各主要卫戍司令部任职,帮助苏联红军解决人地两生的困难。
9月2日苏联远东军大本营参谋部致函第二方面军参谋部:“苏联远东武装力量总司令参谋部向你们方面军派出一批中国人和朝鲜人,他们曾经是满洲游击队员,最近三年归属于第二远东方面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在我军占领东北和北朝鲜期间,为了在我军卫戍司令部管辖地区建立秩序和增强卫戍司令部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可在卫戍司令部机关中合法地利用这些人出任省、县级副卫戍司令和卫戍司令的助手,而同时他们又是地方自卫队的成员和普通地方居民。”(16)
苏联远东军大本营的上述决定对东北和朝鲜政治局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赋予原抗联战士既是苏军副卫戍司令、又是地方自卫队员的双重身份,就是为他们组织地方武装、在苏军撤退后接管地方政权提供最大的方便。特别是在朝鲜,八十八旅的前抗联朝鲜指挥员的大多数都是通过在苏军卫戍司令部担任公开军职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
远东军大本营参谋部从八十八旅中为驻东北苏军挑选了出任重要城市副卫戍司令和卫戍司令助手的抗联指战员115人,作为地方自卫队员和其他机关职员者153人;为驻朝鲜苏军挑选朝鲜抗联指战员47人出任副卫戍司令和司令助手,另派15人为翻译,37人为其他机关职员。(17)苏军大本营参谋部还特别推荐下列原抗联内的中朝领导干部出任东北和朝鲜最重要城市的副卫戍司令:“周保中——中校,前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司令——任长春市副卫戍司令;张寿篯(李兆麟——引者)——少校,政治部副主任,前抗联第三路军总司令——任哈尔滨市副卫戍司令;金日成——大尉,前抗联第一路军支队长(军长),任平壤副卫戍司令;大尉王效明——抗联第二路军支队长——任吉林市副卫戍司令;大尉姜信泰——抗联第二路军支队长、第四营营长——任延吉市副卫戍司令;大尉金策——前北满党委书记,第二营副教导员——任咸兴市副卫戍司令;大尉冯仲云——前满洲党委委员、旅政治部教导员——任奉天(沈阳——引者)副卫戍司令。”(18)为便于抗联战士回本土开展工作,大本营参谋部还同时决定,允许被委任为副卫戍司令的中朝士兵和士官获得军官军衔,而对被委任大城市副卫戍司令职务的军官则提升其军衔;对50名抗日有功的游击队员授予勋章和奖章。
除上述最重要的城市之外,东北和朝鲜的抗联指战员几乎被派入所有重要的苏军卫戍司令部,其具体分布是:第二远东军占领区的佳木斯、三姓等21个卫戍司令部派入78人,外贝加尔方面军占领区的齐齐哈尔、奉天等24个卫戍司令部派入91人,第一方面军占领区的哈尔滨、延吉等46个卫戍区派入约80人;北朝鲜由苏联第二十五集团军占领,对那里的22个卫戍区派遣了54名朝鲜抗联战士。(19)被派往苏军卫戍司令部的中朝抗联指战员,不仅有效地帮助苏军维持了地方秩序,加强了苏军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而且利用有利身份在当地建军、建党、建政,为最后接收所在地区做好了准备。由东北抗联军官出任副卫戍司令的91个城镇随后都发展成东北民主联军的战略据点(20),中共东北革命根据地就是在这些据点发展起来的,而回到朝鲜的抗联指战员则积极投身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创建工作,成为建国的领导者和骨干。
1945年10月初,金日成带领八十八旅第一营的60名原朝鲜抗联指战员和15名苏籍朝鲜人乘“普加乔夫”号扫雷舰回到元山港。在他回国之前的9月29日,苏联第二远东军司令授予他苏军最高作战勋章——“红旗战斗”勋章。(21)金日成一回到国内,立即受到朝鲜人民的拥护。平安北道人民委员会机关报评论说:“战略家金日成回国,无疑是朝鲜进行革命的巨大力量。反动的亲日派不久将被消灭。”(22)
苏军占领朝鲜后即发布命令,允许建立一切反日的民主政党,并开展活动,以彻底根除日本帝国主义残余,巩固民主和公民自由,各种民主政党和群众团体应运而生。(23)金日成领导回国的抗联战士和国内革命力量在朝鲜各地加紧进行建立朝鲜共产党和人民武装的工作,得到朝鲜人民的热烈拥护。1946年2月9日,在平壤举行各民主政党、各社会团体和各道、郡人民委员会领导人扩大会议,会议选出了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金日成当选为委员会主席。(24)一些从苏联和中国回国的重要干部大多走上关键的领导岗位,例如,崔庸健担任朝鲜人民军总司令,朴一禹先后出任干部部部长、内务局局长,武亭任炮兵司令等。此外,还有将近500名朝鲜干部先后从东北解放区陆续被派回国,这些干部大都成为北朝鲜机关里的主要领导干部。(25)这些情况表明,在朝鲜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以后,以金日成为代表的曾经在中国工作和战斗过的朝鲜干部形成了朝鲜党政领导核心和部门领导骨干。他们曾是东北民主联军一些重要领导人的亲密战友,对东北这片土地和人民怀有战斗情谊,这种情谊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又得到了充分发展。
朝鲜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隐蔽后方”
周保中等从苏联回国的东北抗联战士利用在苏军卫戍司令部任职的机会,在东北大中城市和要害地区建立了91个战略据点的同时,创建了东北人民自卫军。1945年9月中旬,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部于长春成立,周保中任总司令。10月31日,按中共中央指示,所有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原东北抗联部队,(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6304.html
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12年6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