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的中國】专栏二
網路會大幅改變中國政治嗎?
文/胡泳
網路不可能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改變中國的政治生活。相反,非正式團體和個人利用網際網路創建自主社群、促進政治參與的方式產生了最大和最積極的政治影響。通過這種方式,網路創造了社會資本。
作為一個網際網路研究者,我在國內外都不斷地被問到一個問題:「網際網路會不會促成中國社會的大幅轉變?」
我認為,在政治自由有限的國家中,網際網路擁有相對較大的民主潛力。在這些國家裡,網際網路不只是在傳統媒體之外,資訊傳播和動員的又一個出口,當其他出口被阻塞或被縮緊時,網際網路以其有效性和靈活性,成為促使政治更加具有公共性、更加民主的工具。
就中國而言,這種工具並不能保證政治的民主轉變,但它在幫助普通公民發出自己的聲音、從而建立中國的公共領域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首先,分權、匿名和靈活的網際網路促進了資訊傳播的民主化。在中國,媒介從來不是獨立的政府制衡機構;相反,政府把媒介看作創造國家統一和政治認同的核心工具,對媒介實施高度壟斷。
在這種情況下,網際網路成為政府唯一無法完全壟斷的媒介。公民獲取資訊的成本大大降低,所獲得資訊的豐裕度和即時度,也都有了較大提高。簡言之,公民對於社會事物的知情能力大大提高。
不僅如此,公民更是可以直接介入訊息的生產,而這在傳統的、國家控制的媒體管道中是無法想像的。
其次,網際網路創造了公民對政治和社會問題展開討論的公共領域。由於網際網路可互動的特性,各種公共論壇應運而生,公眾第一次擁有了對公共事物進行評論、交換意見、形成輿論的場所。
隨著知情能力和評論能力的提高,他們對社會生活和社會決策過程的介入程度越來越高,而這種介入程度的提高反過來又促使公民在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對於集會與結社自由匱乏的中國,網際網路加強了民眾之間的聯繫與集體行動。因為實地的集會仍然受到嚴格的監控,網際網路成為一種替代性的活動場所。政府幾乎不可能消除網上集會。同時,興趣相同者開始利用網際網路從事志同道合的事業。
儘管有以上的進步,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仍然存在顯著的障礙,可以歸結為三點:中國政府仍然保持一套世界上最精密的網路控制體系,並執行嚴厲的網路監控政策;網際網路在全國的普及率仍然有待提高;中國社會仍然缺乏良好的公民文化。這些障礙使得網際網路,不可能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改變中國的政治生活。
相反,非正式團體和個人利用網際網路創建自主社群、促進政治參與的方式產生了最大和最積極的政治影響。通過這種方式,網際網路創造了社會資本。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