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需要反垄断
胡泳
360诉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案,人称中国互联网反垄断第一案。被视为中国互联网业垄断者的腾讯,其遭际与世纪之交的微软十分相似。1998年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开始起诉微软,称微软因在其以英特尔芯片为基础的个人计算机上捆绑销售视窗操作系统和IE浏览器而滥用了垄断的力量。这种捆绑被看做IE浏览器最终击败先驱者网景公司而在浏览器大战中大获全胜的终极原因。当每一个视窗用户自动拥有一份IE浏览器拷贝的时候,与微软竞争的浏览器的用户却不得不使用调制解调器费力下载,或是到商店里去购买。
微软的反驳是,视窗系统与IE浏览器的融合是创新与竞争的产物,两种产品是一体的,消费者现在可以免费获得IE带来的所有好处。反对微软的人则称,浏览器仍然是一种独特和独立的产品,不应同操作系统相捆绑。他们也表示,IE并非真正不花钱,因为其开发和营销费用实际上打进了视窗的价格中,本来视窗不能定那么高的价的。
听起来熟悉吧?腾讯将QQ即时通讯软件与QQ软件管理、QQ电脑管家等进行捆绑的行为是否构成反垄断法所禁止的搭售行为?12月4日,360发布的公开信,正是这样认定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巨头垄断捆绑的状况,比起当年的美国微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有更熟悉的:和微软一样,与其说腾讯面临的真正威胁是审理反垄断案的法官,不如说动摇腾讯未来的因素在别处。据360一方说,由于寡头的存在,2005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新的大型创业公司几乎寸草不生。3Q大战,起始正是因为腾讯进入了360企图独霸的安全领域。然而,虽然腾讯仍然在凭借即时通讯的强势地位日进斗金,但它怀有微软一样的危机意识(盖茨说过,微软任何时候离破产只有18个月),不忘时刻警醒自己:当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热的。现实中竞争者也的确在四处虎视眈眈:新浪微博把腾讯打了个措手不及,依靠微信才扳回一局;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到来,微信和淘宝将竞争谁会成为未来最大的本地生活类O2O服务平台。
不难理解腾讯对反垄断诉讼的神经质反应——起义者一边在市场上造反,一边散播言论说腾讯的垄断断了它们的生路,政府务必加以干预。腾讯被迫在两条战线作战:一方面在法庭上战胜对手;另一方面,确保腾讯在中国互联网上的统治地位不坠。在此我们可以看出诉腾讯垄断中蕴藏的一个深刻矛盾:如果腾讯支配了市场,它又怎么会在市场的强大压力下不断创新?如果垄断者是一个扼杀竞争的“大猩猩”,新经济又怎会变得如此富于竞争力,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促进了用户体验?在互联网行业,很多情况下,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垄断还是创新,确实令人难以界定。
无论是微软案,还是腾讯案,都使一个真正的问题浮出水面:反垄断法是否适用于今天的技术竞争?这是所有关心新经济的人都应该认真考虑的。腾讯案是这样一股力量:它迫使我们认识到,新经济正在提出一些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而政府必须回答这些问题。
然而,尽管信息技术以眩目的速度发展,适应工业时代的政府和法律却以一种蜗牛般的步调工作。不管360诉腾讯案的最终结果如何,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用不了多久,今天法庭上的法律争论,一定已经褪得看不清颜色了。
产业的死亡与新型竞争
新经济不断侵蚀旧经济,但工业时代的思维却徘徊不忍去。这种思维没有看到的是,传统的产业正在死亡。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为水泥业或民航业的瓦解默哀,而是说,产业作为描述商业活动的一个概念已不再有效,参赛者在界定明确的、永恒不变的产业里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想法散发出腐臭味。我们熟悉的界桩到处都在松动,有些地方已成片倒塌。
替代产业的最佳说法也许是“商业生态系统”。一个商业生态系统横跨好几个产业。以微软为例,它置身于四个大产业:个人计算机、消费电子业、信息服务业和通信业。
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自于生物学。与生物生态系统类似,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是,具有大量的松散联结的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依靠其他的参与者,以取得各自的生存能力和效果。生态系统中的各参与者彼此命运攸关:如果生态系统健康,那么所有参与者都能够繁衍生息;如果它不健康,所有参与者都会深受其害。
商业生态系统日益增强的重要性带来了另一个重大变化:我们熟知的竞争也在死亡。最先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是詹姆斯·穆尔,他将生物生态系统观应用于商业领域。穆尔在1996年出版《竞争的衰亡》,指出并不是没有竞争了,相反,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但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竞争。传统上,我们从产品和市场这两点出发看待竞争,你的产品或服务优于你的对手,你就胜利了,这将仍然是重要的,但如此视角忽略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需要在这个环境中与其他企业共同发展,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包括建立对未来的共识,组织同盟,谈判交易,以及处理复杂的关系。
怎样理解这个新的商业世界? 让我们回到生物学的隐喻上。在隔绝状态下发展起来的真正的生态系统,如夏威夷岛上的动植物,极易受到环境灾难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大面积消亡。这与传统产业极其相似:它在关税、法规及利益集团的保护伞下活得似乎还不错,一旦保护伞倒下就会面临灭顶之灾。与此相反,那些被一波波定居者侵袭的生态系统能发展出一种灵活的特性以抵抗灾难。跨产业的商业生态系统,常常表现出同样的特性。
如果企业能够看到整个画面,懂得有时共同发展比互相争斗更好,参赛各方也许都会变得更强壮。已故的人类学家格利高里·贝特森把生物共同进化描述为一个互相依赖的物种在无止境的循环中演进的过程:“物种A的变化为物种B的变化的自然选择准备了舞台。”反过来也是一样。以鹿和狼为例,狼捕食体力较弱的鹿,使鹿群变得更强壮;鹿强壮后,狼唯有超越自己原有的能力才能继续获得食物。慢慢地,随着共同进化的发展,整个系统都大为改观。
新型竞争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传统产业界限的消失意味着,企业会突然发现,它在与素不相干的对手竞争。最有创新性和进取心的公司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施展拳脚,以新的商业生态系统改变了商界风景线。这些系统可能包括多种多样的网络和组织,其触角伸及多个产业,与其他类似的生态系统展开搏斗。
不停变换的阵线、迅速的技术发展和微妙的互依互存,使试图靠现有的产业屏障,抵挡外界对自己的生态系统的侵袭,成为徒劳无功的行为。你必须打破屏障,顽强地为生态系统争取生存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微软和腾讯这样的巨无霸要用自己手头所有的力量打击后起的竞争者。这也是在微软和腾讯的狂轰滥炸之下,后来者仍有机会生存的原因。与其说微软和腾讯和对手们在互相战斗,不如说它们是在为自己不被淘汰而战。胜利不取决于哪家公司拥有最好的技术,而是看哪队人马在高技术的转动踏车上踏得更久。
在工业时代,胜利一度是看谁造出了更多的轮船、铺下了更多的铁轨衡量的。在信息时代,胜利仅仅意味着能够东山再起,明天再战。无论如何,胜利与反垄断无关。
用户不是羊群
微软的核心贡献是为产业确立了标准。这意味着不必为多种操作系统开发应用程序,计算机网络更容易建立,人们在一家公司中学到的技能不会因工作流动而变得无用。对大多数技术来说,标准都具有决定意义。没有标准,大众化的市场将是不可能的事情。
标准有时是根据公司间的自愿协定而达成的,有时是在市场上决出的。一旦一家公司把持了标准,制止的方法往往是发明一种新的技术。在新技术目前,旧有的主导标准看上去并非坚不可摧。后起的对手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建立新标准,将旧日老大挤出场外。
美国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曾从打字机的键盘入手,研究标准的重要性。英文打字机和计算机键盘使用了一种键盘字母排列方式,这种键盘的左上角字母的顺序是QWERTY。许多分析人员认为,按这一标准排列并不意味着效率最高。没有一条法律说键盘必须这样排列,但QWERTY方式却行之有效。由于习惯的缘故,大多数用户会执着于这种标准,除非出现了某种特别好的排列法(激光唱盘几乎把乙烯基唱盘完全取代,就属于这种情形)。
阿瑟将此称为“学习效应”。由于高科技产品通常难以使用,培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用户使用QWERTY越多,熟练程度就越高,也就越难改用其他键盘。一家航空公司掌握了越多的有关驾驶、使用和维修波音飞机的知识,就会越发倾向于订购这种飞机。这使得在市场上建立优势标准的产品能够获得更大的优势。阿瑟的观点是,已有许多市场出现了类似情况。这个因素与消费需求而不是与生产成本有关。有些人可能会把这些市场称为“自然的垄断”,即在这些市场上,要靠一家生产商来提供最高的效益和最大的方便。
所以,在互联网市场上,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他们需要垄断。至少,在浏览器大战中,IE是免费的。的确,微软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手段迫使PC制造商采用IE。但谁能证明它的质量低于网景呢?腾讯也没有依靠自己的垄断而强行提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QQ和微信都是免费的。凯文·凯利认为:“通常来说,用户对于互联网垄断现象还是比较高兴的,对此不高兴的就是那些垄断公司的竞争对手,而并不是用户在抱怨。而且,我觉得这种网络的垄断是基于免费的基础之上慢慢形成的,用户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他们得到的服务总是在不断改进,唯一抱怨的人就是竞争对手,而不是用户。”
用户有没有抱怨的情形呢?有,在3Q大战强迫二选一的时候。腾讯与360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创造了许多荒唐的先例:比如,一个公开拿用户来威胁竞争对手,展开一场荒谬的赌局:押注敢和QQ说“拜拜”的人比敢于抛弃360的人多,挟用户以令天下;另一个则鼓动用户揭竿起义,而大众,则在此过程中成了博弈的棋子。又如,数亿网民被迫投票选择一个客户端,用户的电脑使用什么软件由他人强行指定,在用户的电脑桌面上展开“日俄战争”,
明目张胆地侵犯电脑用户的权利。再如,作为中国顶尖的软件公司,却互相恶意修改、屏蔽、卸载,这也堪称软件发展史上的“第一”。两家公司既不遵守游戏规则,又置用户利益于不顾,这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悲哀。
在“诊断腾讯”的时候我说过:“3Q大战我对腾讯是持严厉批评的态度的,当然我对360也是批评的态度,双方都是在绑架用户。互联网时代,谁都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永远把用户握在手里。因为很多公司往往都有一个心态,可以称之为‘放牧者心态’,它们特别希望圈一块地,然后把用户像羊群一样圈在这块地里。以腾讯为例,腾讯做的事情很多都不是着眼于改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是盯着竞争对手,如果这个竞争对手对自己围起羊群的栏杆发起攻击,自己就要想办法修复和加固栏杆,不断保持用户在自己的放牧圈之内。这是错误的道路,正确的道路是想想你的用户需要什么,你能给他提供什么东西,而不是时时刻刻盯着竞争对手。互联网时代中,这个栏杆是非常非常低的。”
腾讯不能放开围栏,而是以放牧者的心态固步自封,这是腾讯多年来曾屡遭诟病的症结所在。在Web 2.0时代生存的企业,必须认识到一个基本现实:新的技术赋予个人前所未有的权力去影响互联网。他们利用这一新媒体做什么,怎么做,和谁一起做,都是可以由他们自行决定的事情。利用网络社区建设的应用工具,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改造互联网,而弃商业利益于不顾。
大多数公司尚未认清这一基本事实,仍然在盲目地追求那些“放牧型”的商业模式。它们相信自己可以随意地把网民赶来赶去,因而也就逃脱不了眼看着一个个模式覆灭的命运。认识不清这一基本大势的公司,哪怕你有着过去无与伦比的辉煌,只要你不顾及用户独立自主的内心,等待你的可能是一场巨大的失败。彼时,再强的垄断也救不了你。
公众号名称:胡泳
微信号:beingdigital
功能介绍: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