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杭州第二日应友人约赴老龙井品茗并品尝美食,席间友人诵读辩才法师与东坡诗。我感受极深,特别抄录如下:


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帅苏翰林
辩才

政暇去旌旆,策杖访林邱。
人惟尚求旧,况悲蒲柳秋。
云谷一临照,声光千载留。
轩眉狮子峰,洗眼苍龙湫。
路穿乱石脚,亭蔽重岗头。
湖山一目尽,万象掌中浮。
煮茗款道论,奠爵致龙优。
过溪虽犯戒,兹意亦风流。
自惟日老病,当期安养游。
愿公归庙堂,用慰天下忧。

苏轼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轼往见之常出至凤篁嶺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嶺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惟此鹳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天人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

辩才法师与苏轼诗 - 汪丁丁 - 汪丁丁的博客
上引诗系友人访台北故宫博物院抄录赠杭州狮峰老龙井茶园,大陆出版《全宋诗》收录苏轼诗,有错误,转录如下: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千在掌握,宁中别离忧。



又转贴“闻香茶人”的博客,但这里讲解的故事寓意实在不够深切感人。

龙井寺

(2011-05-16 09:06:59)

辩才退居的寿圣院,亦称龙井寺。龙井寺原建在老井处,是五代后汉乾祐年间,由一个叫凌霄的人所建。北宋时,辩才和尚由上天竺退隐于龙井寺后,开山种茶,品茗悟性,许多文人学士和官宦,如苏东坡、苏轼、秦观、黄庭坚,赵标等纷纷前去拜访,品茗赋诗,龙井寺名声大噪。

这里要专说说辩才与苏轼的友情。苏轼第一次来杭任通判时就与辩才结识,那时辩才已58岁,苏轼才35岁,两人却成为忘年之交。

有一年夏日,苏轼来到上天竺访辩才,辩才因为窗前两棵松枝被大风刮断,十分惋惜,正在写诗,刚写下了两句:“龙枝正逐风雷变,减却两窗半日凉”,苏轼推门走进,见此两句,一边说“别难过,我把下面两句给你续上”,一边随即咏出:“天爱禅心圆且洁,故添明月伴清光。”意思是说,松枝被折,白天不能挡阳光,但晚上却能透进月光与你作伴,这不是你修来的美意吗?辩才不禁欢颜而笑。

那时,苏轼的第二个儿子苏迨患小儿脑积水症,长着一个大大的的头,快四岁了还不会走路。辩才知道了这件事,为苏迨进行摩顶治疗,很快治好了苏迨的病,苏轼非常高兴,写了一首《赠上竺辩才师》诗。诗云:

山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自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申律,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离开杭州16年后,又任杭州太守回到了杭州。此时辩才已退居龙井寺,却仍每日接应来客,不胜之苦,不得不立规约:待客不超三炷香,送客不过归隐桥。苏轼的归来,让辩才十分欣喜,两人常相欢聚。

两年后,苏轼被朝廷诏回任吏部尚书。离杭前,苏轼上山拜别辩才,畅谈至晚,逐留居寺圣院。次日,辩才热情相送,一路谈笑,不觉过了溪上的归隐桥。于是左右随从提醒:“远公,过溪矣!?”辩才这时也发现自己破了送客不过溪的规矩,便停下脚步,笑道:“学生误我,学生误我!”苏轼也哈哈大笑:“我误远公矣,不过是戒律。远公今日死心活了,超凡人圣,又谁之功也。”两人相顾大笑,辩才说:“杜之美(甫)诗中不是说过,“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苏轼十分感慨,以诗记之: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邱。

唯此鹳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天人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昂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干在掌握,宁有别离忧。

辩才也为此事赋诗一首,题为《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苏轼林》:

政睱去旌旗,策杖访林邱。

人惟尚求旧,况悲蒲柳秋。

云谷一临照,声光千载留。

轩眉狮子峰,洗眼苍龙湫。

路穿乱石脚,亭蔽重岗头。

湖山一日尽,万象掌中游。

煮茗款道论,奠爵致龙优。

过溪虽犯戒,兹意亦风流。

自惟日老病,当期安养游。

愿公归庙堂,用慰天下忧。

辩才与苏轼有唱有和,充分反映了二人难舍难分的情结。后来,辩才在老龙井旁建亭,以兹纪念。后人称它为“过溪亭”,也称“二老亭”并把辩才送苏东坡过溪经过的归隐桥,称之为“二老桥”,如今溪、桥仍在。

明正统年间,浙江总督李德在风篁岭龙井亭旁修建龙井寺,称为新龙井寺或龙井寺,将广福院称为老龙井寺,于是龙井寺也有了新老之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