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古董的鸡汤



对喜欢附庸风雅的文化人来说,到了长沙,一般是要去岳麓书院的。中国四大古书院之一。几年前,我去了一趟岳麓书院,完全没有感觉。最近,中共前领导人胡锦涛去了,岳麓书院又热了。



站在岳麓书院里,我感觉不到民间学院应有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反倒处处看到的是“我们有皇家恩典”。书院的人很得意地炫耀着来历:北宋开宝九年(
976年)创办,26年后就与皇家搭上了关系,1012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仍悬挂在书院正门。

书院讲堂正中,悬挂的则是康熙题写的“学达性天”匾、乾隆题写的“道南正脉”匾。


学院里面还有一块“实事求是”匾。大家都知道,“实事求是”如今是中共中央党校的校训。语出《汉书》的这句话,刻在岳麓书院的匾额上,出处是民国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前身)校长宾步程。据说毛泽东在
1910年代可能在这里住过,面对过这块匾,思考过。如今能与中共中央党校的那块“实事求是”大石头联系起来,岳麓书院似乎也很自豪。



今天的书院院长朱汉民很高兴地介绍:这些年,有多位中共和国家领导人拜访岳麓书院,他们中很多都留下了墨宝。如,胡耀邦题写了“尊重知识”,朱镕基题写了“千年学府”。但胡锦涛婉拒题词。在朱汉民的恳请下,胡锦涛签了个名。如果不是因为有政治顾虑,岳麓书院很可能会大肆讲述伟大领袖毛泽东与岳麓书院的密切关系。



胡锦涛此次特地在胡耀邦逝世
25周年前夕前往湖南,此行值得赞扬。他在胡耀邦故居逗留一小时;在岳麓书院婉拒题词,遵守了现任领导人的要求。胡锦涛在胡耀邦故居鞠躬致敬的消息,在各网站纷纷撤稿,很奇怪。关于胡锦涛在岳麓书院的报道,一些媒体的标题是《胡锦涛:总有湖南人在重要历史关头起决定作用》。其实,胡锦涛的原话是:“近代以来,每到重要的历史关头,都有来自岳麓书院的湖南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强调的是岳麓书院,而不是湖南人。



现在岳麓书院的宗旨是:经世致用。经世致用,虽然有“学而优则仕”的官气,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余味,但好歹有“经国济世”的意思,还是比较进步的。“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理想远大,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实效。那么,现在的岳麓书院具体做了什么呢?我们来看历史变迁:岳麓书院在
1903年至1926年之间的20多年里,发生了“岳麓书院—湖南高等学堂—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的更替,完成了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的变革。然而,在“文革”期间,岳麓书院只剩残垣断壁,几成废墟。1980年代以后,湖南大学对败落的岳麓书院着手修复。作为湖南大学的一部分,岳麓书院现在也开展研究工作,方向是中国思想学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国经学、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研究。全是所谓国学。


我们实在找不出那些“国学”是如何经世致用的。能看到的,是岳麓书院所引以自豪的皇家雨露,以及每天翻出历史的荣耀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奴性,根深蒂固地生长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中。哪怕披上学院的外衣,也遮掩不住奴性的四处洋溢。


在中国教育整体被纳入官僚化、宣传化体系的时候,清华大学、交通大学这些工科学校已经完全工具化;即便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那些曾经思想活跃的综合性大学,也完全趋于恶俗化、媚权化。对这些所谓名牌大学,我们也已经没有奢望,更不会奢望岳麓书院这种仅存象征意义的民间教育能有什么光芒。但是,我们至少希望能在那古老建筑下面聆听到一点点历史的回声,或许还能从古树的缝隙中投射出一点点自由的学术光芒。而岳麓书院显然根本无此意识,它对自己实施了自我古董化、媚权化的手术,然后端出一盆臭烘烘的国学鸡汤。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