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香港學生跟內地的差別,在於是否「認命」。內地學生在政治上的高氣壓,被維穩長城圍封,走在獨木橋般的教育制度上,入職又要靠後門人脈,早以殆盡了浪漫情懷,半點理想也失去了;而香港學生在內地學生眼中,常常挑戰權威,自然是又傻又天真。想不到在第三天的旅途中,我們竟認識了兩批不認命的内地人。

北京富平學校

這間學校的學生不是中小學生,而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村婦女,她們來到這裡一天上八堂課,分上下午,每課四十五分,連續受訓十五至廿一天,都是密集式的培訓。學員有的來自山西、江西、甚至是吉林。義工們帶我們學生走進她們的課室,一室三十多個學員,都跟足導師的教導,認真地對著膠娃娃一下下按摩著,唸著「一、二、三、四」;別的課室有學員努力地造菜,弄得渾室都是刺鼻的油煙,面不改容;另有課室裡,學員三人一組,分別演老人家、血壓計操作員及紀錄員,都聚睛在水銀柱的度數,學習如何照顧老人家。

陪著我們的義工都是學員,都一一解答學生的提問,親切真摯,這份熱情是基於對富平學校的答謝,替她們脫貧。北京富平學校是由茅於軾先生創立,為的是藉培訓農民婦女成為城市的「家政員」,薪金由三千五圓人民幣起。訓練不光是家政技術,更灌注環保意識,而且富平積極向政府倡議原本沒有的帶薪假期政策,從以前的零天到現在包括星期日是每年六十三天,大大提升勞工福利。

回想農民婦女培訓時唸著「一、二、三、四」,我都為農民能用雙手改善自己生活而安慰,也敬佩富平學校各人,都為此而奉獻自己的青春。農民也好,富平人也好,大家都不認命。

梁漱溟中心

當大家都說中國脫貧在於城市化,如何提高生產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加職位進一步吸納農民工,破除戶籍以完成農民工的城市遷移,可是某些人卻不屈從這些經濟論述,又深明過往的人民公社的低效率導致生活破產,正試在兩者之間尋找第三條路。

踏入中心是醒目的標語,彷彿回到革命年代,中間是個空地,三邊有教室都是培訓農民的場所,右邊是塊實驗農地。我們都坐著北面的室子裡聽著負責人李管奇先生介紹中心工作。

「我們不是網上說的毛派」,他斬釘地說,培訓農民總要用農民懂的方法,唱唱「團結就是力量」,唸唸口號只是鼓勵士氣的方法。現時他們非常關注食品安全的問題,預期待政府解決其監管失效及信用的問題(可能解決不了),不如靠民間團體,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他們一方面教導農民有機種植的技術;另一方面,也要解決農民生產風險的問題,由於農民生產成本大,包括種子、肥料及本身人工,當初種植和最終推出市場銷售時間相隔甚遠,加上天氣問題,種植是否獲利或甚虧本是說不定的,以往這些風險全由農民承受,李先生推動的就是聯合農民建立消費者預購制度,意思是消費者透過網絡平台跟農民預訂保證是有機種植的大米,先給付部份價錢,然後待收貨後再找餘數。這樣,農民的部份風險就由消費者分擔了。據李先生說,一般的大米是每斤三至四圓,而他們賣的是十五圓一斤,上年試行也都賣光了,相信這做法是有前境的,說著他臉上掛著的是愜意和自信的笑容。他就是不認命!

最後我們一起唱了「團結就是力量」,彼此鼓勵一下。我唱著時想起自己的家,也想起香港。謹以此歌送給全香港人,不要作犬儒,不要認命,團結一起爭無篩選真普選!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
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
比鐵還硬,比鋼還強,
向著法西斯帝開火,
讓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著太陽,向著自由,
向著新中國發出萬丈光芒!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