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引以為傲的中國勞動力如今出現隱憂,民工荒反映出急需改革的問題。

五一勞動節,世界各地都有不少慶祝活動,中國內地更有五一黃金周假期,以表示重視工人為社會所作的貢獻。中國內地有超過2.6億「農民工」,是全世界最大的勞工族群之一。這批從農村到城市打工的流動人口,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可謂是保持中國經濟增長的功臣。

中國一直不愁沒有勞動力,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令不少在貧窮省分如貴州的農民,甘願離鄉背井,走進城市的工地與工廠,希望賺取多一點收入,以改善生活。但近年來,這批被視為源源不絕的勞動供應,開始發生改變。春節過後,珠三角地區都會出現民工荒,不少外來工回鄉後都不願再重回城市,城市出現勞動力短缺的情況。這現象引發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社會可否只單純視農民工為城市廉價勞動力,而無視或忽略他們作為城市「新市民」的需要?

近年來,打工者到沿海地區打工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加上要忍受與家庭分離之苦,到城市打工對於一部分打工者來說,已成雞肋。除了勞動權益沒有保障,打工者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戶籍屏障。作為城市的移民,礙於很多社會保障政策與戶籍掛鉤,沒有城市戶籍的農民工無法享受平等的社會保障,令他們在醫療、養老、住房、以至子女的教育上,都遇上很大的困難。加速戶籍制度改革,是當務之急。實城市不僅需求高端人才,也需要基層的勞動力。就以一般人以為是高端產業的機場為例,實際上絕大部分是基層勞動崗位。北京的首都國際機場,目前直接和相關就業人員共有67.69萬人,占北京就業人口的6.23%。這些就業人口中,除了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飛機維修人員外,有更多崗位是來自機場相關的餐飲、保安與清潔、零售及相關物流業等這些由外來工人擔任的職位。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離不開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推動製造業及出口。隨著經濟增長放緩,政府要推進改革,以釋放新的增長動力,其中一個方法是穩定勞動力的供應。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數據,1980年之後出生的外出打工者已經占外來工整體的58.4%,他們文化程度多是初中及以上,大多離開校門就直接踏上打工之路。新生代打工者在住宿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比重有所上升,且流動頻率很高,說明他們希望透過更換工作的單位以尋找更合適的工作

去年18大三中全會已提出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無論是有城市戶籍的居民,還是外來人口,都可平等享用如教育、住房政策、醫療、職業培訓等由政府提供的服務,但是各地落實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情況仍有待觀察。

其中一個可行的政策改變方向,是先讓基層打工者在滿足一些基本條件後(如在當地工作數年),即可獲得當地戶口或公共服務均等化。戶籍制度改革,可提高生產力,並煥發出巨大的消費能力,同時達到社會整體進步。打工群體已等了30年,是時候賦予他們真正的市民身分,而不再是單純的勞動人口。

(更多內容請下載<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APP,連結:http://www.bbwc.cn/landing/18/jump.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