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重演了法国大革命部分历史情景
——读托克维尔《旧制度和大革命》有感
我早在几年前就拜读了托克维尔,这位和马克思同时代的伟人的巨作《论美国民主》,并早就想拜读他的另一部巨作《旧制度和大革命》,但一直没有时间来实践这一心愿。直到最近,在网上读到了端宏斌先生的文章《中南海的高层在担心什么?》【1】文章中不但提到了中国高官目前正在热读该书,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于是我终于下功夫仔细阅读了这一伟大著作。不但获益匪浅、体会深刻,而且也造就了这篇读后感,对端宏斌先生的部分问题也做了个人的粗浅解答。
一、 “革命并非从压迫最深的地方爆发,而是从最轻的地方爆发,在压迫少
的地方,人民反而最无法忍受。”【2】
世界上的许多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往往发生在社会改革已经起步,甚至
在经济和民生问题上初见成效的时期,而不是发生在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期,这是为什么?
请看托克维尔在本著作中是如何评价18世纪大革命前夕的法国的:“然而在法国,很久以来,一切都已朝着民主迈进。……教士在道义上无能的状态,贵族的贫困和衰弱,第三等级的财富和知识,地产独特划分的既成事实,大量的中等财产,少量的大产业……当时这个有着贵族、国教、贵族制法律和惯例的法国,总的来看,已经是欧洲真正最民主的国家;而18世纪的法国人,由于他们的社会状况、公民组织、思想风尚,已远远超过了当今最明显地趋向民主的那些民族。”【3】
记得方绍伟先生也曾经提出:“最黑暗的斯大林时期专制最巩固,反倒是‘三垄断’最松动的戈尔巴乔夫时期专制才开始崩溃。”【4】同样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在清政府已经进入君主立宪的历史阶段发生了辛亥革命,在国民政府在1946年已经招开“制宪国大”和1948年召开“行宪国大”时却被共产党领导的暴力革命推翻了。
托克维尔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感觉却更加敏锐。”【5】
我对这种历史现象的解释就是:第一,这种在极端专制统治制度上的改良,或者说改进,并不是专制统治者主动的、彻底的民主化运动,而仅仅是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推动下,被倒逼的、被动的、不彻底的改良和改进。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往往会造成二大事实,一是,纯粹的、原始的市场经济尽管在总体上改善了民生、但却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贫富二极分化,二是,同时也加剧了民众对贫富分化和特权的憎恨和怨愤,激发了民众追求平等的强烈愿望。
第二,最主要的是,上述统治集团被倒逼的、被动的改良和改进,往往是不彻底的,也是无法满足已经尝到改良甜头和已经觉悟、并强烈要求平等的民众的要求。所以,暴力革命的起因并不是改良已经初见成效,而是政治统治者的改良和改进不彻底,无法满足已经觉醒的、强烈地追求平等的民众的要求!!
结论就是,改不改革的问题,由不得集权统治者,在工业化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你不改也得改,你没有其他选择,除非你宁愿玉石俱焚,不怕被暴力清算。你要想改革,就必须彻底地、真心诚意地、有效地进行改革,这样,就一定会使国家和谐地、平稳地、逐步渐进地实现制度的民主化转型,而有效地避免大规模动乱和暴力革命。历史的先例就是台湾蒋经国先生主导的国民党主动开放党禁,实现政党和平轮替的历史事实,当然还有南非、新加坡、韩国、菲律宾、印尼等国,而且大多数都是东亚文化的国家,都是在民众民主力量倒逼下,在政府主导下逐步渐进地发展的民主进程。
重要的是,当代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历史的教训:当今改革进入十字路口的中国,必须避免法国暴力大革命的根源之一就是:既要实行和推进民主制度,又无法有效地消除特权之下的不平等,这是引起暴力和动乱的关键!而这种对平等的片面追求,和因暴力剥夺所纵容的对财富贪欲相结合的结果,必然就是平等和专制集权的结合,而对自由的追求却被异化为对财富的贪欲!
二、 为什么暴力革命后,往往是平等和专制相结合,而自由却被“异化”?
托克维尔先生在本书中写道:“同样是这些法国人,由于哪些事件、哪些错
误、哪些失策,终于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的平等的仆役;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如何重新夺得并集中全部权力,取消了以如此高昂代价换来的一切自由,只留下空洞无物的自由表象;这个政府如何把选举人的普选权标榜为人民主权,而选举人既不明真相,又不能共同商议,又不能进行选择;它又如何把议会的屈从和默认吹嘘为表决捐税权;与此同时,它还取消了国民的自治权,取消了权利的种种主要保障,取消了思想、言论、写作自由——这些正是1789年取得的最珍贵、最崇高的成果——而它居然还以这个伟大的名义自诩。”【6】
当我们读到托克维尔这些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描述时,难道就没有一种1949年中国革命后,一直到1978年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些现象上,中国1949年到1978年的社会实践,可以说是重演了法国大革命的某种情境!“民主革命扫荡了旧制度的众多体制,却巩固了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之在这场革命所形成的社会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它的位置,以致人们心安理得地将中央集权制列为大革命的功绩之一。”【7】那么这种历史情境重演的深层次根源又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
1、 对贫富二极分化和专制特权的憎恨和怨愤,以及对追求平等的强烈愿
望,往往是革命的起因,所以,和法国大规模摧毁贵族特权一样,中国革命同样也剥夺了乡村绅士阶级和城市有产阶级的财富和特权,而在这些社会的中间阶层被摧毁后的后革命时代中,就更适宜集权的统治。这和英国光荣革命后,贵族阶层逐渐地和中产阶层融合为社会中产阶级,成为民主宪政的中坚力量是完全不同的。
2、 当因为对平等的追求摧毁了贵族和社会中产阶层后,通过暴力革命取得
胜利的领导集团,因恋权和专权,就轻而易举地、更容易地建立了贵族和中产阶级缺位的、一管到底的“平等而专制”的社会制度。
3、 反对贫富二极分化,追求平等的暴力革命必然剥夺有产阶级的财富,结
果因生活改善而激发的对财富的疯狂追求,不但忽略了民主、自由和人权,而且新的集权统治集团往往会纵容和利用民众的这种贪欲,从而在这种上层专权和平民追求财富二面夹击的合力下,民主、自由和人权往往会在后革命时代中产生异化。
4、 革命的暴力摧毁了政府机构、民事机构、法律体系、又改变了风尚、习
俗、甚至是预言;摧毁了政府机构后又动摇了社会基础,但又无法及时地构建新的、完善的、能够替代的新事物。于是,这一切就轻易地为集权统治开了方便之门。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暴力革命无法建立相对完善的民主宪政制度的主要原因。而客观事实是,英美逐步渐进的改革模式的社会效果要优越得多。在英美的改革过程中,不但保留了社会中产阶级和社会自治团体,或者说是社会自治力量,同样相对有效地达到了民众追求民主、自由、人权和平等的社会结果。这也就给予当代面临社会转型的中国一个明确无误的历史警示,当代中国必须避免暴力革命,必须通过全社会的上下互动和努力,来实现民主制度的平稳转型!这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唯一出路!
最后,我拿托克维尔的话来作为本段落的结尾:“只要平等和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8】“严格来说,人们对专制政府的爱好同他们对国家的轻蔑是完全一致的”【9】此话说得完全正确,如果对专制集权政府的支持和爱好,就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轻蔑、损害,甚至也可以说是犯罪!
三、暴力革命往往打着反宗教、反传统的旗帜,但结果领导暴力革命的集团自身往往异化为以宗教式的意识形态来对思想和行动进行宗教式的强制。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法国革命的最初措施之一是攻击教会,在大革命所产生的激情中,首先燃起而最后熄灭的是反宗教的激情。”【10】为什么要反对宗教?就因为“基督教之所以激起这样的仇恨,并非因为它是一种宗教教义,而是因为它是一种政治制度;并非因为教士们自命要治理来世的事务,而是因为它是尘世的地主、领主、什一税征收者、行政官吏;并非因为教会不能在行将建立的新社会占有位置,而是因为在正被粉碎的旧社会中它占据了最享有特权、最有势力的地位。”【11】“随着大革命政治业绩的巩固,它的反宗教事业即告覆灭;……”【12】
而中国革命也一样,正因为以儒、道、法为主的旧传统、旧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和文化,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专制的政治制度体系,所以,无论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还是1949年的革命,都无不打着反传统、反孔孟、反老庄和反商鞅、李斯、韩非的反法家旗帜。同样道理,无论是辛亥革命后的蒋介石政权,还是1949年后的毛泽东政权,在权力巩固后,就都非常一致地把它们捡回来,作为巩固集权统治的工具。而且,以毛泽东为首的集权政府,甚至继承的恰恰是中国传统和文化中最反动、最黑暗的专制的因素,(所谓马克思加秦始皇。)它们批判和丢掉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包括“仁、义、礼、智、信”、仁义道德、礼仪智信、诚实信用、助人为乐、慈爱宽恕、平和恬淡、中庸和谐、勤奋好学、崇尚知识等等,都属于应该努力发扬的文化理念。拿托克维尔的话来说,就是:“就像今天一样,政府把全体法国人置于管理监督之下;……” 【13】在当时的中国,毛泽东为首的集权政府也把中国民众的吃喝拉撒,甚至性行为都完全彻底置于自己的管制之下!
这种暴力革命对宗教、传统和文化利用的历史类同的原因,不但因为暴力革命的宣传,本来就具有一种宗教式的鼓动:“大革命激发了传播信仰的热望,掀起一场宣传运动。由此,它终于带上了宗教革命的色彩,使时人为之震恐;或者不如说,大革命本身已成为一种新的宗教,……”【14】甚至比宗教更具欺骗和鼓动:“宗教的主要目的是要调整人与上帝的总体关系,(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最新来稿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561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