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印两大国之间的
友好气氛,原来并不是必然。1962年的中印战争后,两国关系僵持了二十多年,直至前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于80年代访华后才得以纾缓。此外,印度于1998年曾作核武试验。就在此前3天,当时的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Georges Fernandes)公开宣称”印度的头号威胁不是巴基斯坦,而是中国”。
随着时间过去,中国已渐渐演变为印度的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双方十分着力于建立经济关系。印度经济近十年出现了严重贸易逆差,急需外国投资与其基建。现任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 )已表明要将铁路现代化,并寄望中国能够投资其中,帮助印度兴建高速火车。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外汇储备。除了投资在铁路,中国还有足够资金投资于两个分别位于古吉拉特邦(Gujarat)和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工业园,印度的出口量及就业机会因此有望增加。与此同时,印度也不忘跟日本打交道。莫迪早前访日,成功获得日本近几十亿的投资;日本亦答允向印度输出其铁路技术。
莫迪要讨好日本?
莫迪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会面才不过是几星期前的事,与
习近平访印日期相近。不少人也猜测,这些外交安排背后到底有什么含意。难道莫迪认为日本更加重要?难道他认为向与中国”有过节”的日本示好,就可以共同迫使中国让步?
新德里印度国立伊斯兰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杜塔(Sujit Dutta)并不认为印度正在对中国打”日本牌”。她向德国之声解释,莫迪的顾问知道与日本的保持关系是何其的重要。而且,日本在科技方面更是出类拔萃,所以印度无论如何也想要和日本加强在技术方面的合作。她又认为日本与中国在印度市场有平等机会,”德国、韩国亦然”。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赵干城也认为,”印日共同抗衡中国”的说法是无稽之谈。他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指,”安倍内阁同中国的关系恶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一背景下,
安倍当然希望拉拢和利用印度形成对中国的制约。但安倍这种企图很难达到。因为印度有其自己的利益,它不会为安倍的利益同中国做对,印度会根据本身的需要制定对华政策。”
印度并非”来者不拒”
而印度的目标就是经济发展,与中国同样。
莫迪在古吉拉特担任邦长时已跟中国示好,曾多次访华。”中国公司也曾经投资大笔资金于古吉拉特邦,帮助了当地的经济起飞”,德国科学及政治基金会(SWP)的东南亚问题专家华格纳(Christian Wagner)表示。”中资公司很有兴趣在印度投资,而莫迪就是想好好利用这一点。”
不过,莫迪可能面对自己党派的反对。华格纳解释,中国不止希望投资发展印度铁路,还希望发展其港口及电讯科技。不少人–包括莫迪所属的人民党(BJP)–却认为这些基建涉及国家安全,因此对外国投资非常有保留。
中印边界纠纷
印度
对部分中国投资敏感,源于中印两国的边界纷争。位于印度西部的克什米尔地区(Kaschmir)由印度、巴基斯坦及中国三个国家分治,其中中国名为阿克赛钦(Aksin Chin)的部分跟瑞士面积相若。印度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与其余两国有纠纷。中国则称在印度东部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大部分地区有主权,该区面积比阿克赛钦大一倍。
边界纠纷近年越演越烈,持续影响双边关系,其中阿克赛钦的纠纷更是严重。2013年10月,中印两国签署了边防合作协议,令中印关系得以保持稳定。华格纳指出,在经济合作的层面上,边界问题不会浮面,但这问题可以被人利用作为煽风点火的筹码。
达成共识时机未到
赵干城指出,这个问题说到底是要双方都要让步,但现在看来让步的条件不成熟。”但我想,两国还是找到了控制这个问题的办法,没有让它酿成危机。现在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主要目标是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尽量把摩擦和矛盾事件放在可控的范围内。我觉得,中印在这方面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机制,几十年来,中印边境地区基本维护了和平与稳定的状况,发生的摩擦有,但不是非常严重,没有演化成危机。虽然中印两国一时难以找到解决边界的最终方案,但我认为,边境问题在中印关系上的影响力趋于下降,而不是上升。”
印度政策选择中心的专家古鲁斯瓦米(Mohan Guruswamy)却向德国之声表示,中印没有什么”边界纷争”。他认为, “纷争”一词需要配合一个特定的处境,但目前两国的边界问题受到控制,因此此词并不适用。只是,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确还没有解决方案。中印关系会向好还是坏,还得看民族情绪是否会占上风以及经济互动的成果是否能淡化边界问题。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