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新浪微博:秃头倔人】

相关阅读

湖北监利一直是新闻的富矿,南方周末靠着这个地方大赚过,撑起过报纸新闻声誉的一片天。最近湖北表扬参与打捞去年6月1日监利沉船事故的集体与个人,引起了阵阵嘘声。有人说,在“赏”不责众这件事上,湖北的做法比魔鬼更甚,是另一种“挟尸要价”。

先来看基本的事实。东方之星号沉没,452名乘客,死了442名,其中绝大多数生还者属于自行游上岸的(包括船长)。但这次大规模表彰事宜,诞生了99个先进单位和253名先进个人。批评主要集中在这里,相较于救援的成果,赞美显得太庞大了。

对于这种批评,也有表示抗议,不能接受的。理由是,技术人员在沉船后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游过那片悲伤水域”的潜水员战士,有资格接受表彰,不算唐突。一说到技术流,似乎就将问题转移了焦点,在这方面可能需要说明为何不该有“技术”表彰。

但以救援的技术看,许多人付出了本职工作。然而,由于整个沉船的救援技术、救援方案缺乏公正的评价,技术在救援中的使用到底是无效还是无效,都很难被看到。事实上,先进集体和个人是围绕死者展开“打捞”的,“救援”在倾覆船体上体现得很少。

如果仅仅以“技术”衡量,潜水员是技术工种,那么,控制现场的巡逻队是不是“技术”?引导舆论走向的宣传手法是不是“技术”?控制现场,将记者驱赶到非常外围的江堤上是不是也是“技术”?专门为赞美搜罗一些“技术”支撑,难以服众。

如果继续沿着“技术”路线走,也能发现某些关键的“技术”流失了。比如东方之星号的改造,被认为是“合乎规范”的,可是这个“技术”缺乏独立第三方评估,因为认证部门在船务中有利益关联。也就是说,关于真相的“技术”让位于表彰的“技术”。

迄今为止,沉船事故的问责迟迟没有启动。东方之星号被一再地撇清干系:先是从船务运行的规范中被撇除干系,继而从航运管理的责任义务中被摘出来,再从船体质量、船员操作中撇清联系。而这些问责的主体都是依靠“技术”实现了全身而退。

在这个时候,再来要求沉船的真相,或者再来提出问责的需要,已经不合时宜了。因为几乎所有的部门都上了表彰名单,老百姓所依靠的自保策略“罚不责众”,变成了政府事后张扬的“赏不责众”。在这么大规模的表彰气候下,谁还好意思提出问题呢?

既然要赞美,不能遗忘其他一些人物,表彰的名单理应更长点。比如写出“一次次游过悲伤的水域”、“遇难者终于回到长江母亲怀抱”之类悼词的作者;表彰也不应该遗漏442名沉在江里的旅客,他们避开了“人祸”,在“天灾”中成全了另外253同类的勋章。

打捞沉船费心费力,接受表彰也非天经地义。自从表彰一事乍起,有心人仿佛看到东方之星号又沉沦了一次,那些死者又死了一次。灾难不是新闻,救灾反而是新闻;任由真相沦丧,批评不自由,赞美风云起,表彰溢于言表,而这就是公共事件中常见的“喜丧”吧。

20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