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湖北省公安县计生工作人员上网维权却遭到各种冷嘲热讽,我看后也随手写了一条微评:如今世道,利出多孔,但凡正常人皆可靠一己之力谋一席之地,食一口饱饭。此境之下依然要选择作恶以谋生者,无权拿体制做挡箭牌,更无法避免被口诛笔伐的下场。当其被走狗一样烹时,更别奢望得到大众的同情。

但我当然支持他们的维权,正如我支持罪大恶极者也应享受充分的辩护权一样。任何人,都应有捍卫自身权益的权利,此为不言自明之原则,与其供职于什么单位、以前干过什么坏事都没有关系。

然而,其维权能否获得外界同情和声援则与其背景大有关系!譬如一群出租者司机争取法定节假日休息权、一群路边小摊贩争取划定区域摆摊权、一群非京籍家长为孩子争取教育平等权……类似这样的维权通常都会获得关注、同情和声援。但像警察系统、城管系统以及计生系统的人士出来维权,则往往收获的是嘲讽、甚至怒斥。

尽管他们哭诉“我们成了弃子和路人”,湖北公安县计生人员两条维权微博的跟帖中几乎没见任何同情,相反充满着“活该”、“罪有应得”、“恶有恶报”等字眼。有网友说:“被你们亲手杀死的婴儿都没找你们理论呢。”还有网友表示:“这支队伍何时为人民服务过?寄生虫一样吸血。”

写到这里,回放一下这些计生干部走上维权之路的原因吧,简单来说就是两条,核心则是利益受损:第一,自2006年公安县乡镇机构改革后,他们的事业编制被取消,工资待遇十年内从1200元只涨到1950元;其次,从2015年开始,社会抚养费不再按比例返还乡镇,导致收入减少。

其中一条维权微博是这样说的:18岁进入这条战线,当时动员我们做这项天下第一难工作时,说对计生工作干部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现在公安县党委政府就是这样“高看、厚爱”!计划生育依然是基本国策,计生队伍却生计艰难,改革的初衷是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工作热情,更好的服务人民,现在这只队伍已寒心绝望,如何能为人民服务?

以我之见,估计是其中的“为人民服务”惹怒了网民,这是怎样的“为人民服务”呀:罚“人民”的款、扒“人民”的房子、强行将“人民”的孕妇引产!

虽然并非所有计生人员都犯过上述“恶行”,但这个系统因长年累月地严重侵犯人权而臭名昭著,使得供职其中如同身处酱缸、无人可以独洁。当然其中人肯定不服,他们会义正严词地说“计划生育是国策,我们执行国策,何错之有?!”

执行国策是不错,但计生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是谁在实际工作中粗暴执法、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可能又有人要表达委屈了:领导交办的任务,必须按时完成,我们也是混一口饭吃,没有法子。

这种“委屈”情绪也常见于警察和城管系统。但这些人忘记了:利出一孔的计划经济时代,离开体制离开单位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必须仰上级鼻息、唯领导之命是从;而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下,利出多孔,不用出卖良知也能有自己的活法。

而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是:一些执法人员主动作恶,在上级并未明确指示的情况下选择更进一步的动作,譬如强行引产孕妇、砸小摊贩的摊子、打不服从的被拆迁者。这种个人选择的暴力执法,岂能狡辩自己是在执行公务?!

即便是有领导的明确指示,作为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人也不应该完全执行,因为还有法律、法律之上还有良知!当年德国统一后,曾审理过这样一起案件:统一之前两年,东德一名士兵枪杀了一名正在翻越柏林墙的青年,他因此被指控为故意杀人。士兵的辩护律师认为他是在履行职责,因为他的长官要求向任何翻越柏林墙的人开枪射击。法院的审判结果是这名士兵获刑三年。审判书认为尽管这名士兵确实是服从长官命令,但他作为一个人不能因为长官命令或者当前法律要求,就不顾人性和良知、无条件服从,因此他不能完全免除罪责!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但是洪灾之所以形成,每一滴雨确有其贡献。纳粹反犹屠杀、前苏联大清洗、中国反右和文革,固然带头发动者是希特勒、斯大林和毛泽东,但如果当时无人附和以及推波助澜,人道灾难绝不会演变得那样巨大。

由于人性本恶,黑暗世界从来就存在,但主动作恶者显然增强了黑暗力量、拓展了黑暗范围。对于这种主动参与作恶之徒,囿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暂时不能将他们绳之以法的,嘲讽和鄙视一下总还是可以的。这种公开表达的“反对并厌恶的情绪”也是对作恶者的一种警示,告诉他们民心民意在那放着,让他们有后顾之忧。譬如今天网民对周小平胡锡进之流、对各种强力机构中主动作恶者的吐槽,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和很多朋友写这样的文章也是出于这样的动机。

作恶应得报应,作恶并死不悔改不配被宽恕。这是人间法和自然法都倡导的规则。在我看来,像湖北公安县计生系统那群维权者,他们其实最应该去反省身上有多少罪孽,而不是急着去捍卫那点个人小利。从他们目前的表现来看,他们生活在黑暗之中太久、已经成为黑暗的一部分,而不自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请点击这里,穿墙阅读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