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延安整风运动的起源

第一章  毛泽东与原中共中央历史上分歧的由来

二  毛泽东在「肃 AB 团」问题上的极端行为与中共中央的反应

在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的诸多矛盾中,有关肃反问题引起的对毛的反感和猜疑占有突出的地位,但是这个问题又十分敏感,无论是毛,抑或是中共中央,都未将各自在肃 反问题上的责任言深说透。相反,毛和中共中央出自不同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还说了 许多言不及义的话,造成了大量假说的流行。事实上,毛泽东是中共历史上厉行肃反的 始作俑者,毛出于极左的肃反观和复杂的个人目的,直接参与领导了 1930—1931 年镇 压「AB 团」的行动。在极困难的形势下,苏区中央局书记项英作了许多努力,试图纠 正毛的错误,但是中共中央却从左的理念出发,否定了项英的意见,全力支持毛泽东, 从而形成了毛与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共中央的合作。以后随看肃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中 共中央才着手调整政策,而与毛的合作也走到了尾声。

江西苏区的「肃反」运动渊源久远,它最早萌发于 1928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 边界的「洗党」。以清除「投机分子」为目标的「洗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一 次整党运动,它创造了将整党与肃反相结合、以党内出身地富家庭的知识分子为清洗对 象的整党肃反模式的最初形态。

「洗党」将打击矛头集中在党内出身地富家庭的知识分子身上,根据若于资料记 载,清洗对象除了叛变、投降国民党者外,主要为知识分子党员:「凡是农民党员都发 了党员证,知识分子入党不发(须上级批准)。」「凡是有亲戚在国民党反动派办事的、 当兵的、不服从指挥的、不愿干革命的、社会关系不好的,就尽量洗刷。洗刷的党员不 宣布也不通知,开会不叫他参加,重新立过党员花名册。对犯错误的党员有几种处分: 警告、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如果说 1928年9 月在井冈山地区开展的「洗党」规模较小,为时较短,那么 1930 年 2 月以后席卷赣西南的「肃 AB 团」则是一场大规模的残酷的党内清洗运动,它直接 导致了 1930 年 12 月震惊苏区的富田事变的爆发。

一、毛泽东的「肃 AB 团」与富田事变

1929 年古田会议后,毛泽东在江西苏区的权威已经初步形成。促成毛领导权威形 成的两个最重要条件都已具备:一、中共中央对毛的明确支持为毛的权威提供了法理基 础;二、毛的事功突出,在他的领导下,根据地地盘扩大,人口增加,一度与毛意见相 左的朱德,因军事失利、威望有所损失,毛的军事成功为毛的权威提供了事实基础。作 为毛领导权威的具体体现,1930 年,毛担任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和总前委书记,在统 一的苏区党领导机构尚未建立的形势下,毛所领导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成为江西苏区最 高领导机构。然而毛毕竟不是中共中央,在苏区内部仍有部分红军和党组织援引中共中 央来消极对抗毛的新权威。

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是中共武装革命的草创年代,一时豪雄四起,在反抗国 民党的大目标下,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被暂时掩盖。但根据地内,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 的矛盾、留苏干部与国内干部的矛盾、知识份子干部与农民出身的干部的矛盾仍然存在, 使之可以凝聚的唯一力量来自于中共中央的权威,包括中央提供的意识形态义理系统的 理论权威。只是此时的中共中央远离乡村,城市中央对根据地的领导必须通过毛泽东来 体现,因此,毛个人的识见、智能、人格因素和作风态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毛泽东在江西苏区所有武装同志中最具政治眼光,意志最为刚强,且最善用兵打 仗,但其人作风专断。1929 年 7 月陈毅赴上海汇报请示中央对朱、毛纷争的意见,中 共中央明确表态支持毛,陈毅返赣后,亲自请毛出山,朱德、陈毅为忠诚的共产党员, 一切服从中央,重新理顺了与毛的关系,使红四军内部的分歧和矛盾得以化解。但是, 毛与赣西南地方红军和党组织的分歧却因各种原因而尖锐化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发生了毛泽东「打 AB 团」的大清洗。这场事变的直接原因是, 毛在江西苏区的权威刚刚建立,却遭到以李文林为首的赣西南地方红军和党组织的挑 战,毛不能容忍在他鼻子底下有任何违抗自已权威与意志的有组织的反对力量,而不管

① 刘克犹:〈回忆宁冈县的党组织〉,载余怕流、夏道汉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年),页 308。

② 朱开卷:〈宁冈区乡政权和党的建设情况〉,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页 307。

这种反对力量来自红军内部或是地方党组织。为了维护自己在根据地的权威,毛一举挣 脱党道德和党伦理的约束,不惜采用极端手段镇压被他怀疑为异己力量的党内同志。

毛泽东用流血的超常规手段解决党内纷争,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一言以蔽之, 毛要做江西苏区的列宁,由于此时毛尚未成为中国党的列宁,不具号令全党的法理权威, 他才不惜采用极端手段镇压党内的反对派。

将大规模的恐怖施之于党内和军内,与党道德和党伦理存在巨大冲突,如何解决 这个矛盾?毛泽东自有办法。他声称:以李文林为首的赣西南党和红军已被机会主义和 富农路线所控制,为了挽救革命,必须对之进行彻底改造,这样,毛的镇压就有了思想 的旗帜。

李文林是知识分子出身的赣西南党与红军的创始人之一,1929 年 2 月,毛、朱根 据湘赣国民党军队正看手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的紧急形势,决定撤离井冈山向 赣南发展,在被誉为「东井岗」的东固与李文林部会合。

毛、朱与李文林部会合之初,双方关系亲密。但是自 1929 年下半年到 1930 年 2月初,赣西南出现了复杂的局面。随着 1929 年毛泽东率红四军两度进出赣西南和彭德怀所率的红五军于 1930 年初分兵在赣西南游击,经历多次组合的江西地方红军和赣西 南党团机构,在若干问题上与毛泽东产生了意见分歧,和毛泽东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赣西南方面与毛泽东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一、土改政策问题。赣西南方面主张执行中共六大关于「没收豪绅地主土地」的决定,反对毛泽东提出的「没收一切土地」的主张。 二、军队及地方党机构的归属及人员配置问题。1929 年 11 月底,毛泽东提出合并赣西、湘赣边界两特委,成立新的赣西特委。毛并决定将李文林领导的红二、四团合并 到彭德怀部,另成立红六军。赣西南方面则认为此决定须经中共中央及中共江西省委的 批准才能生效。1930 年 1 月,毛泽东任命红四军干部刘士奇、曾山组成赣西特委,作 为领导赣西南等地的最高机构,但是却受到赣西南方面的抵制。

为了解决与赣西南地方红军、党团机构的矛盾,毛泽东于 1930 年 2月6至9 日, 在赣西特委所在地吉安县陂头村主持召开了由红四军前委、红五、六军军委,及其下属 各行委、中心区委、苏维埃党团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江汉波也以中共江西省委巡视 员身分参加会议,刘士奇、曾山作为助手配合毛泽东组织了这次会议。

在「二七」会议上,两个月前经中共中央批准恢复了对红四军领导权的毛泽东, 在刘士奇、曾山的帮助下,发动了一场对赣西南地方红军和党团机构负责人的严厉斗争, 这场斗争为日后掀起「肃 AB 团」运动埋下了火种。

毛泽东等列举的赣西南地方红军和党团机构负责人的「严重政治错误」主要有两项:

一、毛等批评赣西南负责人江汉波、李文林提出的仅「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的主张,是「完全走向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的路线」,指出「由此发展下去势必根本取 消工人阶级争取农民的策略,走上托拉茨基陈独秀的道路,根本取消土地革命全部」。

二、毛等指责江汉波等「用非政治的琐碎话,煽动同志反对正确路线的党的领袖」

——这里所提到的「党的领袖」是指由毛泽东派任赣西特委书记的刘士奇。

由毛泽东主持的「二七」会议将赣西南方面的负责人扣上「富农分子」的帽子, 宣布开除江汉波的党籍,李文林被调出主力部队,转任赣西南特委常委兼军委书记及赣 西南苏维埃政府党团书记。2 月 16 日,由毛任书记的红四军总前委发出前委通告第一 号),正式宣布开展「肃清地主富农」的斗争,通告指出:

赣西南党内有一严重的危机,即地主富农充塞党的各级地方指导机关,党 的政策完全是机会主义的政策,若不彻底肃清,不但不能执行党的伟大的政治 任务,而且革命根本要遭失败。联席会议号召党内革命同志起来,打倒机会主 义的政治领导,开除地主富农出党,使党迅速的布尔塞维克化。②

以此通告发布为标志,江西苏区开始了持续两年的「肃 AB 团」的斗争,很快「肃 AB 团」的野火就迅速在赣西南蔓延开来。

江西苏区的「肃 AB 团」运动前后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 年春至 1931 年 1 月;第二阶段:1931年5 月至 1932 年初,「富田事变」则发生在第一个阶段的后期。

「打倒机会主义领导」在此前还是一个党内斗争的概念,这个 1927 年「八七会议」 前后始出现的概念,也只是宣布改变陈独秀的路线并中止其在中央的领导职务。在这之 后,中央虽已愈益强调思想统一,但党内还保留了若干大革命时期民主传统的痕迹。依 那时的党道德和党伦理,不同意见仍可在党内争论,中共中央或莫斯科共产国际总部则 拥有最终裁判权,未闻有将持不同意见的党内同志予以肉体消灭的事例,但是到了 1930 年,毛却将「打倒机会主义领导」与肉体消灭结合起来。

将一个党内斗争的概念转变成一个对敌斗争的概念,这中间需要过渡和转换,毛 泽东轻而易举就找到了这个中介环节。他宣布,党内机会主义领导本身就是地富反革命 份子,从而将对敌斗争的口号——打倒国民党、消灭地富反革命,与党内斗争的概念「打 倒机会主义领导」顺利地衔接起来,一举获得了镇压的正当性,所谓镇压有据,消灭有 理。1930 年春,在苏区内已流传国民党 AB 团进行渗透破坏、其组织已被陆续破获的消 息,根据地的对敌警惕气氛空前高涨,在这样的形势下,毛完全可以用「镇压反革命」 来要求红军和根据地的党组织、苏维埃政权全力支持和服从镇压「AB 团」的政策。

「二七」会议后,革命恐怖的气氛在江西苏区已逐渐形成,赣西南特委在书记刘 士奇的领导下,遵照红四军前委关于「各级领导机关已充塞地主富农」、「打倒机会主义 的政治领导」的(第一号通告)的精神,率先发动「肃 AB 团」的宣传攻势,6 月 25 日, 中共赣西南特委西路行委印发了《反改组派 AB 团宣传大纲》,命令各级组织:

如发现群众中有动摇表现不好的分子,应捉拿交苏(维埃)政府究办,凡 出来生疏的经过赤色区域必须严格检查,如有嫌疑应即拘捕交苏维埃政府,赤

① 〈前委开除江汉波党籍决议〉(1930年4月4 日),载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褊》,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3 年),页 576-77。

② 〈前委通告第一号〉(1930 年 2 月 16 日),载《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页 173。

色区域内的民众流通应持所属苏维埃通行条子。……工农群众只有阶级之分, 不要顾至亲戚朋友关系,凡是来到自己家里或发现其它地方有行动不对的人不 论亲戚朋友,应报告苏维埃拿办。

《大纲》同时号召「实行赤色清乡」和「赤色恐怖」以「肃清红旗下的奸细」:

现在各级苏维埃应加紧肃清反革命的工作,捕杀豪绅地主反动富农分子以 示警戒,但是杀人要有反动事实可证,严禁误杀。①

这份《大纲》虽然提到杀人要有证据,严禁误杀,但是恐怖大门一经打开,事态 很快就失去了控制。

1930 年 7、8 月间,「肃 AB 团」迅速从基层清洗转移到上级机关。8 月,李文林出 任根据李立三攻打大城市命令而新成立的江西省行动委员会的书记,在「打 AB 团」的 积极性方面李文林并不输于前任特委书记刘士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赣西南特委首先选择「工作消极,言论行动表现不好」的团特委发行科工作人员 朱家浩作突破口,据赣西南特委 1930年9月 24 日印发的《紧急通告第 20 号——动员 党员群众彻底肃清 AB 团》文件透露,朱家浩被拘押后,「特委即把他拿起审讯」,起 初他坚决不肯承认,后「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严审他,才供出来,红旗社列宁青年社, 赣西南政府,都有 AB 团的小组……所有混入在党团特委的赣西南政府的 AB 团分子全部 破获,并将各县区的组织通通供报出来了」。

这份《紧急通告》还详细规定了「肃 AB 团」的审讯方法和处决人犯的基本原则, 这就是鼓动采用肉刑逼供和对「AB 团分子」实行「杀无赦」。《紧急通告》说:

AB 团非常阴险狡猾奸诈强硬,非用最残酷拷打,决不肯招供出来,必须要 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去继续不断的严形(刑)审问忖度其说话的来源,找出线 索,跟迹追问,主要的要使供出 AB 团组织以期根本消灭。

一经发现「AB 团」分子,下一步就是枪毙。《紧急通告》要求:

对于首领当然采取非常手段处决,但须注意,在群众大会中由群众斩 杀。……富农小资产阶级以上和流氓地痞的 AB 团杀无赦。……工农分子加入 AB 团有历史地位,而能力较活动的杀无赦。②

赣西南特委厉行「肃 AB 团」,到了 10 月,在赣西南三万多共产党员中已「开除的 地主富农有一千多人」(「二七」会议要求把「党内代表富农分子不论其阶级如何及过去 工作如何,无情的坚决的开除出党」),消灭了一千多「AB 团」。 ③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工 作人员的四分之一被打成「AB 团」也大多被杀。④

在赣西南特委大张旗鼓「肃 AB 团」时,毛泽东因忙于主持军中事务,并没有直接 插手地方的「打 AB 团」,进入 10 月后,毛的态度发生转变。1930 年 10 月 14 日,毛泽

①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页 634-35。

②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页 646、648-49。

③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页 626、631。

④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页 110。

东在江西吉安县城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通报他对赣西南党的状况的看法及准备采取 的措施。毛在这封信中继续发展了他在「二七」会议期间对赣西南党团机构的基本观点, 指出:「近来赣西南党全般的呈非常严重的危机,全党完全是富农路线领导,……党团 两特委机关、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红军学校发现大批 AB 团分子,各级指导机关,无论 内外多数为 AB 团富农所充塞领导机关」。毛申明,为「挽救这一危机」,决定进行一场 以「打 AB 团」为号召的肃反运动,以对赣西南的党团机构「来一番根本改造」。①

毛泽东真的相信有如此众多的「AB 团」吗?答案是似信非信。1927 年后,为生存 而奋斗的中共,长期处在被封锁和剿杀的极端残酷的环境下,作为一种自卫反应,毛习 惯将国民党的反共行为给予严重的估计,在激烈的国共斗争中,毛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即对于国民党在共产党区域的活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若从「警惕性」方面而 言,中共高级领导人当中未有超过毛泽东者。在另一方面,连李文林等人也大打「AB 团」,毛就更没有理由不相信有大批「AB 团」了。

然而毛泽东又绝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十分清楚,苏区不可能有这么多的「AB 团」,既然恐怖闸门已开,正可顺势引导,将所有公开和潜在的反对派一并镇压下去。 毛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在镇压李文林等赣西南领导人之前,率先在自己指挥的红一方 面军(红一、三军团)进行大清洗,开展「AB 团」运动。

就在赣西南肃「AB 团」的大背景下,1930 年 11 月,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毛泽东 的主持下,也在红一方面军(红一、三军团)大开杀戒,开展了「打 AB 团」运动。

1930 年 10 月,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攻占吉安,旋又退出,毛并动员彭德怀在打下 长沙后退出。毛的这些举措在部分红军指战员中引起不满,军中一时思想混乱。为了消 除军中的不稳定情绪,毛在率军退出吉安后,于 11 月下旬至 12 月中旬在一方面军迅速 发动「快速整军」——其主要内容就是在师、团、营、连、排成立肃反组织,捕杀军中 地富出身的党员和牢骚不满分子。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四万多红军中肃出四千四 百馀名「AB 团」分子,②其中有「几十个总团长」(指 AB 团总团长),这些人都遭处决。

红一方面军内部的「打 AB 团」极为惨烈,地富或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过去曾与 毛泽东意见相左的同志,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黄克诚当时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政委,该师组织科长、政务科长都被当作 AB 团被肃 掉,宣传科长何笃才在大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参加过南昌暴动,随朱德上井冈山后, 曾在危急形势下将被上司叛变拉走的队伍重新拉了回来。只因何笃才在古田会议前的 朱、毛争论中,站在朱德一边,从此便不被毛重用,不久即将其调出红一军团,在黄克 诚手下当个宣传科长。何笃才与黄克诚有友谊,「两人在一起无所不谈」。何笃才认为, 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请本事,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毛泽东,他的政治主张毫无疑问是 最正确的。但毛的组织路线不对头,「毛泽东过于信用顺从自己的人,对持不同意见的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 一 1919)》,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 年);页 319。以下称《毛泽东年谱》。另参见戴向青、罗惠兰:《AB 团与富田事变始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页 90。

② 毛泽东:〈总前委答辩的一封信〉(1930 年 12 月 20 日),载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中国人

人不能一视同仁,不及朱老总宽厚坦诚。」何笃才并举例说,一些品质很坏的人就是因 为会顺从,受到毛的重用,被赋予很大的权力,干坏了事情也不被追究。果其不然, 这位聪颖过人、毫无过错的何笃才不久就被扣之以「AB 团」的恶名遭到杀害。

据萧克回忆,在「肃 AB 团」达到高潮的 1930 年 11 月底至 12 月初,他所在的师

「没干什么别的事,主要精力就是打 AB 团」,杀了六十人。十几天后,该师又决定再杀 六十多人,后经军政委罗荣桓的援救,萧克迅速赶往刑场,予以制止,才救出了二十几 人,「但还是杀了二十多人」。

毛泽东既然对自己直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也大开杀戒,那么对一贯与自己唱反调 的赣西南地方红军就更不会有丝毫顾惜了。如前所述,李文林在「肃 AB 团」问题上态 度十分坚决,但是到了 1930 年 10 月,随着「肃 AB 团」中暴露出的乱打乱杀现象日益 严重,李文林的态度开始转趋冷静,10 月初和 10 月底,省行委已着手部署纠偏措施, 但令人回味的是,当李文林的肃反狂热降温时,毛泽东却开始升温了。

1930 年 11 月,毛泽东「根本改造」的利刃终于刺向中共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及其所 辖的赣西南地方红军。此次行动更因李文林等坚持执行李立三中央的路线,反对弃攻南 昌的主张而更加惨烈。

1930 年 5 月,赣西南代表李文林赴上海参加了由李立三主持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 表会议,此次会议要求集中攻打大城市,争取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李文林返回后, 于 8 月上旬主持召开了赣西南特委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部署贯彻李立三的指示。「二 全会」不指名地指责了毛泽东的一系列观点和做法,撤销了拥护毛的主张、被毛派至赣 西南特委任书记的刘士奇的职务,并建议上海中央开除其党籍。这一切引致毛的极大不 满,毛早已习惯以中央在江西苏区最高代表行事,岂能容忍有人在自己眼皮下以拥护中 央为名反对自己?此时毛尚不知「立三路线」这个词语,于是认定「二全会」是「AB 团取消派」的会议,并将参加「二全会」的人一律视为「AB 团」分于,列入应予「扑 灭」的范围。

1930 年 10 月,红一方面军攻下吉安,在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文件中发现了一张据称 是李文林的地主父亲用真名签字的便条,这张字条究竟是何内容不得而知,然而将李 文林与「AB 团」联系在一起已经有了所谓证据。10 月中旬和月底,李文林又在峡江会 议和罗坊会议上公开反对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人」的军事作战方针,主张执行李立三 有关攻打大城市的指示,与毛的冲突全面激化,由此毛认定李文林就是「AB 团」首领。 1930 年 11 月底,李文林在宁都县黄陂被拘押,紧接着一批与李文林有工作联系的人相继被捕。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根据犯人被刑讯后的口供,于 1930 年 12 月 3 日写信给改组 后的江西省行委(李文林被捕后,由毛的老部下曾山领导)——(此信其实是毛泽东所

① 《黄克诚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页 100-101

②〈萧克谈中央苏区初期的肃反运动〉,载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党史研究资料》,1982 年第 5 期。

③ 参见《龚楚将军回忆录》,页 353;但据 1987 年中共吉水县党史办的调查报告称,李文林的父亲只是富裕中农,且早在 1927 年 5月就病故。参阅〈关于李文林被错杀情况的调查〉,载中共江西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党史研究室编:《江西党史资料》,第 1 辑,页 326。

写,大陆学者为避毛讳,有意隐去毛的名字),认定段良弼(省行委常委,赣西南团特 委书记)、李白芳(省行委秘书长)等为 AB 团分子,命令」捕捉李白芳等并严搜赣西南 的反革命线索,给以全部扑灭」。毛在这封信中要求省行委接到此信后「务必会同李同 志(即李韶九)立即执行扑灭反革命的任务,不可有丝毫的犹豫」,对「各县各区须大 捉富农流氓动摇分子,并大批把他们杀戮。凡那些不捉不杀的区域,那个区域的党与政 府必是 AB 团,就可以把那地方的负责人捉了讯办」。①

李韶九携毛泽东指示信于 12 月 3 日前往富田,5 日毛又将第二封指示信派两位红 军战士给已出发的李韶九和省行委送去。毛在信中指示彼等要从已被捉的人的线索中「找得更重要的人」,为了督促贯彻两封指示信,毛又派出总前委秘书长古柏赶往富田「协助肃反」。

12月7 日下午,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肃反委员会主席的李韶九代表 总前委,到达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富田,指导江西省行委实施总前委关于肃反的部 署。李韶九向曾山(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和陈正人面交了毛泽东的指示信,随即将 省行委和红二十军八个主要领导人段良弼、李白芳、金万邦(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 周冕(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谢汉昌(红二十军政治部主任)、刘万清、任心达、马 铭等人予以逮捕。李韶九对这批同志施用了「打地雷公烧香火」等多种刑法,被打同志「皆体无完肤」,「手指折断,满身烧烂行动不得」,有的人被当场折磨致死,而每一 次用刑都有李韶九在现场指挥。据当时资料记载,被害同志「哭声震天,不绝于耳,残 酷严刑无所不用其极」。12 月 8 日,李白芳、马铭、周冕的妻子来看被拘押中的丈夫, 也被当作「AB 团」抓起来,被施以严刑「用地雷公打手,香火烧身,烧阴户,用小刀 割乳」。②在惨酷的刑讯下,段良弼供出李文林、金万邦、刘敌、周冕、马铭、任心达、 丛允中、段起风等「是 AB 团首颌,并供出红军学校有大批 AB 团」。对于这次刑讯逼供, 萧克将军在 1982 年曾回忆道,「即便过了半个世纪,也不能不令人惨然一叹。我们这些『过来人』也觉不堪回首。」③

12月7 日至 12 日晚,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李韶九(于 9 日离开富田)、省苏维埃主席曾山和总前委秘书长古柏(于 8 日到达)坐镇富田,厉行肃反。曾山亲自审讯段 良弼,所得结果是抓出「AB 团」一百二十多名,要犯几十名,先后处决四十馀人,27 ④ 其中李韶九在未动身前往东固前亲自布置将二十五人处决。

在这之前的 12月9 日,当总前委派来「协助肃反」的古柏赶到富田后,李韶九带一个排警卫,押着被捕的红二十军政治部主任谢汉昌离开富田,于 10 日到达红二十军 军部所在地东固,立即与军长刘铁超、政委曾炳春研究如何贯彻毛泽东两封指示信,「找 得线索来一个大的破获」。李韶九、刘铁超、曾炳春根据段良弼、谢汉昌被刑讯后的口

① 转引自戴向青、罗惠兰:《AB 团与富田事变始末》,页 98。

② 〈省行委紧急通告第九号〉(1930 年 12 月 15 日),转引自戴向青、罗惠兰:《AB 团与富田事变始未,页 105。

③ 〈萧克谈中央苏区初期的肃反运动〉,载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党史研究资料》,1982 年第 5 期。

④ 曾山:〈为「富田事变」宣言〉(1931 年 1 月 14 日),转引自戴向青、罗惠兰:《AB 团与富田事变始未》,页 105-106。

供,认定红二十军 174 团政委刘敌是 AB 团分子。但因李韶九与刘敌是同乡,李韶九虽 然在谈话中已点出刘是 AB 团分子,但是并没有立即将刘敌逮捕,只是「采用软硬兼施 的方法」,迫使刘敌自己供认。刘敌在富田事变后,写给中央的信中承认他在同李韶九 谈话后,即有了发动事变的念头。刘敌并在信中陈述说,他一向知道「李韶九是素来观 念不正确,无产阶级意识很少的一个惯用卑鄙手腕,制造纠纷」的人。为了躲过马上就 要降临的刑讯逼供,刘敌改用长沙口音对李韶九说,「我是你老人家的部下,……现在 幸喜你老人家来了,我只有尽量接受政治教育,承认错误,我相信毛泽东同志总不是 AB 团,军长总不是 AB 团,我总为你三位是追是随,我个人还有什么呢。」李韶九见刘 敌这番表态,就放刘敌回去了。①

12 月 12 日,富田事变爆发。这天上午早饭后,刘敌同独立营长张兴、政委梁学贻 秘密开会商量应对李韶九的措施。三人一致认为,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来抓 AB 团是打击 赣西南党的干部「阴谋计划的组成部分」,为了防止阴谋得逞,决定立即逮捕李韶九和 红二十军军长刘铁超等人。会后,刘敌即至独立营对战士进行鼓动,率领全营红军战士 包围了军部,逮捕了军长刘铁超,释放了谢汉昌等人,李韶九被捉后逃走,军政委曾炳 春也跑回家乡躲避。傍晚,谢汉昌、刘敌率红二十军军部直属独立营冲到富田,包围了 省行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释放了在押的段良弼、李白芳等「AB 团分子」七十馀人。中 央提款委员易尔士(刘作抚)也被捉了起来(次日即被释放,并被邀请在群众大会上发 表演讲)。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趁乱逃出富田,跑回家乡。古柏也从「肃反机关跑了 出来」。②古柏之妻曾碧漪、陈正人之妻彭儒均趁黑夜逃走。这就是震惊江西苏区的富田 事变。

富田事变发生后,谢汉昌、刘敌等把所率领的红二十军带到赣江以西湘赣苏区永 新、莲花、安福一带,继续展开土地革命,并在吉安县永阳成立了「江西省行动委员会」 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谢汉昌、刘敌采取了四项紧急措施:

一、派遣段良弼携二百斤黄金紧急赶往上海(实际带到上海中央的只有「几十两」),

向中共中央汇报赣西南「肃 AB 团」及富田事变经过,请中共中央裁决。 二、通缉曾山、陈正人、古柏、李韶九。省行委认为,曾山等配合李韶九滥抓「AB

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缉拿归案。 三、争取赣西南特委下属的湘赣苏区西路行动委员会书记王怀的同情与支持(1930年 12 月 9 日,毛泽东的老部下,原省行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正人率一个排兵力去西路 行委,贯彻总前委两封信的精神,准备逮捕行委书记王怀,但未果)。在王怀领导下的 河西苏区、红二十军的反毛行动受到普遍同情,王怀的观点——红二十军行动不是反革 命行为,而是「工人阶级路线与农民路线两条路线斗争」,被迅速传播开来。富田事变

① 刘敌:〈给中共中央的信〉(1931 年 1 月 11 日),转引自戴向青、罗惠兰:《AB 团与富田事变始末》,页 107-108。

②曾山:〈赣西南苏维埃时期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1959年6月 12 日),载陈毅、萧华等:《回忆中央苏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页 21-23。

③ 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 2 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 年),页 484;另参见何盛明:〈陈刚〉,载《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 34 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页 211。

当事人之一的曾山,在几十年后对此还记忆犹新。他说,当时「河西苏区党员和群众的 思想极端混乱,甚至还影响到河东苏区部分人民和部分党员的认识也逐渐模糊起来」。 由此可见,当年毛泽东的极端行为造成的影响是何等广泛。

四、公开打出反毛泽东旗帜,并试图争取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滕代远的支持。 谢汉昌、刘敌在向赣江西边转移途中,张贴大量标语和《告同志和民众书》,指责毛泽 东有「党皇帝思想」,宣称「党内大难到了」并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未、彭、黄」 的口号。12 月 20 日,谢汉昌、李白芳、丛允中等在永阳镇写了《致朱德、彭德怀、黄 公略、滕代远信》,这封信一方面谴责李韶九大抓 AB 团,对同志滥捕滥杀,同时又抨击 总前委偏护李韶九,还附上了伪造的《毛泽东给古柏的信》,离间毛与朱、彭、黄的关 系。

《毛泽东给古柏的信》普遍被认为是一封伪造信,当事人彭德怀的证据可能最有 说服力。数十年后,彭德怀在狱中写交待材料回忆此事时说:「这封信是富田事变的头 子丛允中写的,他平日学毛体字,学得比较像,但是露出了马脚——毛泽东同志写信, 年、月、日也是用汉字,不用罗马字和阿拉伯字。」

这封伪造的毛泽东致古柏的信,自 1930 年代后,一直未予公开,直到 1985 年江 西出版的一本有关中央苏区的历史著作中才首次予以全文披露:

古柏同志:

据目前各方形势的转变,及某方来信,我们的计划更要赶快的实现,我们 决定捕杀军队 CP 与地方 CP,同时并进,并于捕杀后,即以我们的布置出去,仅 限三日内将赣西及省行委任务完成,于拷问段(指段良弼——引者注,下同)、 李(指李白芳)、王(指王怀)等中坚干部时,须特别注意勒令招出朱、彭、 黄、滕系红军中 AB 团主犯,并与某方白军接洽等罪状,送来我处,以便早日捕 杀,迅速完成我们的计划,此信要十分秘密,除曾(指曾山)、李(指李韶九)、 陈(指陈正人)三人,任何人不准告之 10/12 毛泽东。②

朱德、彭德怀、黄公略闻知此信有不同的反应。朱德随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驻在黄 陂,没有直接领军,因此「离间」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手上握有一万兵力的红三军团司 令员彭德怀及其副手黄公略。

1930 年 12 月中旬,彭德怀接到谢汉昌等人的信并《毛泽东给古柏的信》,当即作 出判断,认定此是「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险恶阴谋」,彭德怀迅速草拟一份「不到二百 宇的简单宣言」,宣称「富田事变是反革命性质的」,表示三军团「拥护毛泽东同志, 拥护总前委领导」。

至于黄公略的态度则较为暧昧,据彭德怀回忆:“我讲这段话时(指彭分析《毛 泽东给古柏的信》是伪造的假信)黄公略来了,大概听了十来分钟就走了。会后我问邓

① 曾山:〈赣西南苏维埃时期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1959年6月 12 日),载陈毅、萧华等:《回忆中央苏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页 21-23。

39 《周恩来年谱》,页 192。

② 见戴向青:《中央革命根据地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年),页 252。

萍同志,公略来干吗?邓说,他没说别的。只说:‘老彭还是站在毛这边的。’他就走 了。”

在彭德怀的解释和说服下,红三军团的「情绪转变过来了,把愤恨转到对富田事 变」,彭又把部队开到距黄陂总前委所在地十五里的小布,亲自请毛泽东来三军团干部 会上讲话,以表示对毛泽东的坚决支持。

在富田事变后的紧张形势下,彭德怀及三军团对毛泽东的支持具有极重要意义, 此举巩固了毛泽东已遭动摇的地位。但是事变领导人到处散布的反毛的舆论毕竟已严重 损害了毛的声望,毛泽东为了反驳赣西南方面的抨击,亲自出马,毫无愧作,于 1930年 12 月 20 日草写了《总前委答辩的一封信》。 在这封答辩信中,毛泽东坚持认为「肃 AB 团」均是有根有据的。他说:红军中「AB团」要犯的口供「多方证明省行委内安了江西 AB 团省总团部,段良弼、李白芳、谢汉 昌为其首要,总前委为挽救赣西南的革命危机,派李韶九同志前往富田捕捉」。毛认定 段良弼等为「AB 团」首犯乃是证据确凿,他说:「如果段、李、金、谢等是忠实革命 的同志,纵令其一时受屈;总有洗冤的一天,为什么要乱供陷害其它同志呢?别人还可 以乱供,段、李、金、谢这样负省行委及军政治部主任责任的为什么可以呢?」 毛明 知将段等定为「AB 团」全靠刑讯逼供,却对刑讯逼供无只字批评,反而指责段等不能 为革命一时受屈,而不能为革命受屈,就一定是心中有鬼,照毛的逻辑,只要段良弼等 自己承认是「AB 团」头子,即可证明彼等系货真价实的「AB 团」——毛的这种逻辑和 思维方式,成为日后极左的审干肃反的常规思路,是造成冤假错案连绵不断的最重要的 思想根源。在这样的思路下,毛坚持「肃 AB 团」不仅无错,反而是对革命的巨大贡献。 他说,「AB 团已在红军中设置了 AB 团的总指挥、总司令、军师团长,五次定期暴动, 制好了暴动旗,设不严厉扑灭,恐红军早已不存在了。」毛声称富田事变将「叛逆的原 形完全现出来了」,号召对事变进行坚决镇压。

1930 年 12 月中下旬,毛泽东以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的名义起草了一份六言体的讨 伐富田事变的布告:

段谢刘李等逆,叛变起于富田。 带了红军反水,不顾大敌当前。 分裂革命势力,真正罪恶滔天。 破坏阶级决战,还要乱造谣言。 进攻省苏政府,推翻工农政权。 赶走曾山主席,捉起中央委员。 实行拥蒋反共,反对彻底分田。

① 《彭德怀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页 166。

② 毛泽东:〈总前委答辩的一封信〉(1930 年 12 月 20 日),载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中国人 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印行,1985 年);第 14 册,页 634。

③毛泽东:〈总前委答辩的一封信〉(1930 年 12 月 20 日),载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中国人民 解放军政治学院印行,1985 年);第 14 册,页 634。

妄想阴谋暴动,破坏红军万千。 要把红色区域,变成黑暗牢监。 AB 取消两派,乌龟王八相联。 口里喊得革命,骨子是个内奸。 扯起红旗造反,教人不易看穿。 这是蒋逆毒计,大家要做宣传。 这是斗争紧迫,阶级反叛必然。 不要恐慌奇怪,只有团结更坚。 打倒反革命派,胜利就在明天。

毛泽东理直气壮乃是他认定自己就是红军和党的象征。毛就是根据地的中央,就 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表,反毛即是「AB 团」,所杀的皆是反革命,何愧之有!在毛 的眼里,只要目标崇高——扑灭「AB 团」就是保卫革命,即使手段严厉一些,也无关 紧要。在大恐怖中,总前委和毛的个人权威得到完全确立,毛就在大恐怖中成了江西苏 区的列宁!

二、历时四个月的项英对毛泽东的纠偏

1931 年 1 月 15 日,中共苏维埃区域中央局在宁都小布宣布成立,项英正式走马上 任,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定,由项英担任代理书记,取消总前委和由毛泽东担任的 总前委书记的职务,毛泽东、朱德等参加中央局。在苏区中央局宣布成立的同时,还建 立了归苏区中央局领导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统领江西和全国红军,项英兼任主席, 朱德、毛泽东任副主席。至此,从党的法理上,项英已取代了毛泽东的地位,成为江西 苏区中共党、军队的最高领导人。

项英前来苏区及苏区中央局的建立,是处于转折年头的中共实现其将工作重心向 苏区转移的重大战略步骤,是落实斯大林及共产国际有关指示的具体行动。1930 年 7 月下旬,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见前来汇报工作的周恩来,指示中共应把红军问题放在中国 革命的第一位。7月 23 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秘书处发出《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 指出,组织苏维埃中央政府和建立完全有战斗力和政治坚定的红军,「在现时中国的特 殊条件之下,是第一等任务」。

中共工作重心向江西苏区转移,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中央与毛泽东的关系, 及如何评价毛在江西的工作。从这一时期周恩来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对毛并不 尽然满意,但是周恩来却常以自我批评的口吻谈论这类问题。1930 年8月 22 日,周在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上发言说:「我们过去一方面屡屡批评农民保守观念的错误, 另一方面反对单纯军事游击式的策略,中央还特别提出割据的错误,对于根据地确实注 意得比较少,这是工作中的缺点」。

① 《黄克诚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页 85。

② 《周恩来年谱》,页 183。

③ 《周恩来年谱》,页 185。

既然已经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下一步的措施就必然是加强中央对苏区的领导 和红军中党的领导。在 9 月 29 日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要求中央派自己前往苏区工作。 次日,周恩来又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在红军中党的领导要有最高权威。

1930年 10月3 日,六届三中全会后的全党最高核心——中共中央政治局三人常委 会成立(由向忠发、周恩来、徐锡根组成,周恩来为实际负责人),初步决定由周恩来、 项英、毛泽东、余飞、袁炳辉、朱德和当地一人组成苏区中央局,派项英先行前往江西。 10 月 17 日中央政治局最后确定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苏区中央局,在周恩来未到达之 前,由项英代理书记一职,以苏区中央局为苏区党、军、政最高领导机构。10 月 29 日 周恩来起草中共中央致红一、红三军团前委的指示信,通知毛泽东:「苏区中央局在项 英未到前,可先行成立,暂以毛泽东代理书记,朱德为红一、红三军团总司令。目前一 切政治军事领导统一集中到中央局。」

至 1930 年 10 月,中共中央为贯彻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指示的具体措施已经落实就 绪。为配合中共中央向苏区的转移,周恩来在 9、10 月采取了更为细致的部署:

在上海举办从苏联返国准备前往苏区的军事训练班,一批军政干部如张爱萍、黄 火青等参加学习后被派往江西苏区。

安排从苏联学习返国的刘伯承、叶剑英、傅锺、李卓然等把苏联红军步兵战斗条 令和政治工作条例译成中文,并送往苏区。

主持打通了比较固定和安全的由上海前往江西苏区的秘密交通线,成立了以吴德 峰为局长的中共中央交通局。

积极筹备建立自莫斯科共产国际总部至上海共产国际远东局的大功率秘密电台和 上海中共中央机关至江西苏区的无线电联系,莫斯科—上海—江西苏区的通讯渠道即将 全部打通。

项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中共江西苏区最高负责人的身分,肩负加强中共中 央对江西红军领导的重大使命,沿地下秘密交通线于 1930 年底抵达江西苏区。

项英是中共党内少数出身产业工人的高级领导人之一,他于 1921 年在武汉加入中共后,长期从事工人运动,曾在 1928 年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是 1925 年中共四大后 的历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又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项英 对从苏联学来的马列理论有着坚定的信仰,对斯大林和苏联的「感情」较深,个人性格 和作风则比较拘谨和严肃。

1930 年 11 月下旬,项英从上海出发,当他刚一抵达江西苏区就闻知不久前在赣西 南红军内部爆发了一场矛头直指红四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的富田事变。

项英领导的苏区中央局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处理富田事变。1931年1月 16 日,发出《苏区中央局通告第二号——对富田事变的决议》,一方面表示「完全同意总 前委对富田事变所采取的斗争路线」;另一方面,又在相当程度上冲淡了毛泽东等对富

① 《周恩来年谱》,页 192。

田事变性质的看法,主张采取较为缓和的、有区别的政策,以缓和苏区内部的紧张关系, 避免红军的分裂。

《决议》的矛盾性和含混性集中体现在对富田事变性质的看法上。项英认为「江 西省行委中之段良弼、李白芳及二十军政治部主任谢汉昌等均系 AB 团要犯」,彼等发 动「富田事变」是「分裂革命势力」「分裂红军」的「反党行为」并决定「将富田事变 的首领段良弼、李白芳、谢汉昌、刘敌、金万邦等开除党籍」;但与此同时,项英又声 称富田事变不是 AB 团领导的反革命暴动,而是「无原则的派别斗争」。并责令赣西南 特委和红二十军党委,停止党内互相攻击,听候中央局调查处理。

如果说,项英在对富田事变性质的认识上采取了折衷主义的立场,那么,项英针 对「肃 AB 团」扩大化的尖锐批评,几乎就是直接指向毛泽东的了。《决议》重点批评 了「过去反 AB 团取消派斗争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列举其主要表现:「第一非群众路 线,许多地方由红军或上级机关代打」,「第二是盲动,没有标准,一咬便打」。项英 强调:今后「必须根据一定事实和情形,绝对不能随便乱打乱杀」,「也不能随便听人 乱供乱咬加以逮捕」;「党在每个斗争中都应以教育方式来教育全党党员。这样才能使 党走上布尔什维克的道路」。

项英的上述态度与他对毛泽东的复杂的观感密切相关。项英在大革命时期虽与毛 泽东有过一些工作接触,但他在未抵江西之前,对江西苏区的认识全凭在上海中央机关 所看到的来自苏区的零散的报告和周恩来的介绍。项英在性格上较为直露和坦率,与毛 泽东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因此,一经发现富田事变的原委,项英很快就掩饰不住对毛 的不满。但是,项英毕竟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十分了解毛在 1927 年后对党与红军的贡 献及毛在江西苏区所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己又甫抵苏区,深知不能公开指责毛泽 东,所以在对富田事变性质的判断及处理方法上煞费苦心,既要考虑到维护毛泽东的威 信,又要坚决地制止、纠正毛在「肃 AB 团」问题上的错误。然而随着项英逐渐熟悉江 西苏区的内情,他原先对富田事变性质的看法进一步发生变化,对毛泽东的批评也日趋 尖锐。

1931 年 2 月 4 日,项英以苏区中央局的名义发出《中央局给西路同志信》:「飞函 王怀、丛允中等同志及各党部派一人及有关系诸同志(如陈正人,红军学校等)来中央 局讨论,将一切得到一个最后的解决。」项英在这封信中还明确表示那种认为「二全会」 是「AB 团」会议的看法是错误的,显示出与毛完全不同的态度。项英这封信表明他已 看手准备富田事变的全部善后处理工作。1931年2月 19 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第十 一号通告,事实上修正了1月 16 日《决议》关于富田事变是段良弼等人领导的「反党 反革命」行动的看法:

中央局根据过去赣西南党的斗争的历史和党组织基础以及富田事变客观 行动事实,不能得出一个唯心的结论,肯定说富田事变即是 AB 团取消派的暴动,

① 〈苏区中央局通告第二号——对富田事变的决议〉( 1931 年 1 月 16 日),载《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 14 册,页 639-42。

② 毛泽东在〈总前委答辩的一封信〉中强调:「二全会议主要反对二七会议,开除刘士奇就是反对二七会议,反对毛泽东」。

 

更不能有事实证明领导富田事变的全部人纯粹是 AB 团取消派,或者说他们是自 觉的与 AB 团取消派即公开联合战线来反党反革命,这种分析和决议正是马克思 列宁主义唯物辩证论的运用,是铁一般的正确。

《通告》宣布开除李韶九、段良弼等五人的党籍,对其它人,只要「证明未加入 反动组织(AB 团),承认参加富田事变的错误,绝对服从党的决议的条件之下,应允 许他们重新回到党的领导下来」。

2 月 19 日后,项英把主要精力放在动员红二十军返回河东,毛泽东尽管感到项英 的压力,却因身系事件中心,一时明显处于下风,难以有所作为,只能暂取观望之态, 遂把全部身心投入指挥和国民党「围剿」部队的作战中。

项英首先责成富田事变时躲回家乡的红二十军政委曾炳春回到河西红二十军中去 作说服动员工作。并随带中央局指示,通知赣西特委负责人和参加事变的领导人回苏区 中央局开会,并委派干部去永阳解散由谢汉昌等成立的江西省行动委员会。

是否去苏区中央局开会,这是关系到领导事变负责人的人身安全的关键性问题, 在这个节骨眼上,项英的个人威望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曾山回忆,谢汉昌等对项英抱很 大希望,「估计项英同志是支持他们的」,在这种预期心理的作用下,1931 年 4 月间, 富田事变的主要领导者谢汉昌、刘敌、李白芳等及西路行委书记王怀,遵照项英和苏区 中央局的指示,回到宁都黄陂苏区中央局驻地参加会议,「向党承认错误,请党教育」, 只有段良弼一人因去上海中央汇报富田事变而未前往。红二十军的官兵也遵照苏区中央 局的指示,「努力向泰和、固江北路歼灭各地地主武装,夺回被迫反水群众」,但是等 待他们的命运却是他们和项英都未曾料到的:中共中央否决了项英对富田事变性质的评 价及其处理方法,谢汉昌、刘敌、李白芳等及红二十军、赣西南大批党员干部的出路只 有一条:被枪毙!

三、「肃 AB 团」烽火再起:中央代表团贬斥项英,支持毛泽东 根据迄今披露的资料显示,1931 年 2 月 13 日中共中央第一次对富田事变作出反应。

1930 年 11 月至 1931 年 1 月,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上海中央内部围绕「纠正立三路线错误」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返回,原先在中共 党内地位较低的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王稼祥等要求召开紧急会议,改组 在和「立三路线」斗争中「犯了调和主义错误」的以周恩来、瞿秋白为核心的中共中央; 而以何孟雄和罗章龙分别为首的「江苏省委派」和「全总派」,在一度与陈绍禹等联络 反中央后,又转而反对陈绍禹新提出的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的主张。党内各派别的争 论使中共濒于分裂,最后,在 1930 年 12 月中旬秘密抵达上海的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亲 自主持下,中共中央于 1931 年 1月7 日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强行统一了全党 的认识。会议改选了中央政治局,陈绍禹在米夫的支持下进入了中央政治局,由周恩来、 向忠发、张国焘组成中央常委会,仍由向忠发担任总书记一职,但从此中共中央实际由

① 转引自戴向青、余伯流、夏道汉、陈衍森:《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页 311。

陈绍禹、周恩来掌握。1 月 2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一致通过开除继续反对 中央的罗章龙的中央委员及党籍,至此,开始了中共党史上被称之为「王明左倾路线统 治时期」。在这次会议后,原有的党内纷争基本结束,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走上轨道。

一经解决了党内的分裂危机,新成立的中央政治局所处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讨论 富田事变问题。

1931 年 2 月 13 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富田事变。 在这里,有若干问题仍存有疑点:中共中央是如何知道富田事变发生消息的?1931 年 l—2 月上海中央与江西苏区的电讯联系还未建立,直到同年秋,才开通了上海中央经香 港与江西苏区的电讯联络。有资料显示,富田事变后,中央政治局曾要求毛向中央报告 富田事变真相,毛是否对此作过反应?毛泽东在富田事变后,曾写有《总前委答辩的 一封信》,这封信是否是给上海中央的?据八十年代后期披露的权威性资料反映,富田 事变中被扣押的中央提款委员易尔士(刘作抚)在事变后即被段良弼开释,携在苏区筹 集的千两黄金很快返回上海向中央汇报。另有资料透露,1931 年 2 至 3 月,段良弼及 江西省团委共三人去上海汇报富田事变经过,博古等会见了他们,并向中央常委会作过 报告。博古判定,赣西南来人及其口头叙述与少共中央所收到的赣西南控告毛的文件大 体都是真实的。尽管周恩来没有接待过赣西南来人,但有一个问题基本可以确定,这 就是在 1931年2月 13 日前,周恩来等已得知富田事变的有关情况,此时的周恩来已意 识到在赣西南所发生事件的严重性质,并决定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

周恩来在 2 月 13 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作了两项决定:第一、立即给江西发一中央训 令「停止争论,一致向敌人作战」;第二,重新调整中共苏区中央局人选,决定项英、 任弼时、毛泽东、王稼祥为常委。经过这次调整,毛泽东在苏区中央局第二号人物的角 色将由任弼时担任,而刚刚在六届四中全会担任中央委员的留苏派王稼祥则进人了苏区 中央局最高领导机构。

2 月 16 日,中央政治局又举行会议,决定由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组成委员会, 研究富田事变的性质及处理意见。2 月 20 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开会讨论三人委员会的 意见,周恩来代表三人委员会发言:「赣西南的 AB 团是反革命组织,但是尚有动摇的 和红军中的不坚定分子,在客观上也可为 AB 团所利用」。

会议决定:根据周恩来这一结论,由任弼时起草一信,要江西苏区停止争论,集 中一切力量对付敌人,派遣中央代表团前往苏区处理富田事变,中央代表团有全权解决 的权限。

2 月 23 日,中共中央发出由任弼时起草的致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江西省委、各特 委、各地方党部的信,信中指出:

① 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 2 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 年),页 484;另参见何盛明:〈陈刚〉,载《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 34 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页 486。

② 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 2 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 年),页 484;另参见何盛明:〈陈刚〉,载《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 34 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页 484。

③ 《周恩来年谱》,页 203-204

④ 《周恩来年谱》,页 205。

不幸的富田事变,恰恰发生于敌人加紧向我们进攻而红军与群众正在与敌 人艰苦作战的当儿,无论如何,总是便利于敌人而削弱我们自己的。中央特决 定立即派出代表团前往苏区组织中央局,并委托代表团以全权调查与解决这一 问题。在中央代表团没有到达以前,从总前委起,江西省委、各特委、各红军 党部一直到各地党的支部都要立即停止这一争论,无条件地服从总前委的统一 领导,一致的向敌人进行残酷的战争。

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的这封信,在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上,推翻了 1930 年 1O 月中央政治局原先作出的决定,沉重地打击了项英。

第一,否认了经中央政治局批准(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局)而刚刚成立的 中共苏区中央局的合法性,剥夺了项英在江西苏区的最高领导权。

第二,明确规定,在中央代表团抵达之前,毛泽东在江西苏区享有指挥一切的最 高权威,重新恢复了被取消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否认了 1 月中旬刚成立的项英领导的中共中央军委的合法性(事实上,1931 年 1 月 30 日,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央政治局已 决定重新组成由周恩来为书记的新的七人中央军委)。

3月4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组成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央 代表团,立即动身前往江西苏区。作为中央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共中央派往江西的第一 个高级代表团,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的直接使命是代表中央政治局处理富田事变问 题,享有明确而全面的授权。为策安全,议定任弼时于 3 月 5 日出发,王稼祥 3 月 7 日 启程。

关于共产国际对富田事变的态度,至今没有详尽资料。1931 年春,共产国际常驻 中国的机构是设在上海的远东局,负责人罗伯特系德国人,其人在共产国际地位较低, 他的意见经常不被中共中央领导人重视和接受。早在 1930 年春由于中共中央与远东局 在「富农问题」等意见上的分歧,周恩来曾专程去莫斯科共产国际总部汇报。1931 年 夏秋,由于罗伯特向莫斯科汇报了李立三试图把苏联拉入中国内战的情报,以及远东局 对李立三的抵制,罗伯特在共产国际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不具备足够的权威,以至于 共产国际专门派遣米夫秘密来华主持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据有关资料透露,米夫于 1930 年 12 月抵华后,曾在上海秘密逗留半年时间,但迄今也未发现有关米夫对富田事 变发表看法的任何资料。

只有一两份资料间接透露了有关共产国际对富田事变的态度。根据《周恩来年谱

(1898—1949)》一书透露:1931年3月 2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开了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意见。至于远东局意见的具体内容如何,该书未 作任何披露。但笔者根据周恩来在3月 27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和次日发表的

《中央政治局关于富田事变的决议》,判断共产国际远东局对富田事变的大概意见是: 一、富田事变是反革命行动。二、不应夸大敌人在内部进攻的力量。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1),第 7 册,页 141;另见《周恩来年谱》,页 205。

笔者的这个判断可从另一份资料中得到证实。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任 弼时传》透露:在 1930年2月 20 日讨论富田事变的政治局会议后,与中央政治局的意 见相异,共产国际远东局不同意贸然肯定总前委反「AB 团」的行动,因此在由任弼时 代表中央政治局起草的2月 23 日的信中,没有写上总前委反 AB 团「一般是正确的」这 句话。但是到了3月 27 日,远东局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认定富田事变「是反革命的暴 动,前委领导是对的」,甚至要求政治局与远东局联名发表对富田事变表态的决议。

这就是次日发出的《中央政治局关于富田事变的决议》。

1931 年 3 月 28 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决议》究竟是谁起草的,迄今仍无直接资料予 以证实,笔者分析周恩来起草的可能性最大。周恩来在政治局内分工负责苏区与红军的 工作,从 1931年1 月起,周恩来起草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第一号通告后,周恩来代表中 共中央起草了约七份有关涉及全党政治路线、红军与苏区工作,以及致共产国际执委会 的指示信和电报。举凡全局性的、最重要的文件均由周恩来参与起草。《决议》体现了 周恩来所特有的虽具强烈倾向性、但仍含折衷色彩的思维及行事方式的风格,与周恩来 在讨论富田事变的 2 月 20 日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精神基本一致。《决议》指出:「(富 田事变)实质上毫无疑问的是阶级敌人以及他的斗争机关 AB 团所准备所执行的反革命 行动」「在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总前委坚决反对阶级敌人的斗争路线,实质上是正确的。 这种坚决与革命敌人斗争的路线在任何时候都应执行」。《决议》又说,「同时过份的 估量反革命组织力量及它在群众中的欺骗影响而减弱我们有群众力量有正确路线可以 战胜阶级敌人的坚强信心,这也是一种危险」。 1931 年 2 月以后,中共中央及周恩来 在对富田事变定性问题上一直持强硬态度,以任弼时为首的赴苏区的中央代表团忠实地 执行了周恩来的方针,而根本不知道随后不久中共中央及周恩来等对富田事变的看法又 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具体改变肃反政策及纠正毛在肃反问题上的错误,则是在 1931 年 底周恩来进入中央苏区后,此时,数千名红军将士和地方干部早已被冤杀。

1931 年 4 月中旬,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率领的中央代表团带看六届四中全会 的文件,经闽西到达赣南,和项英领导的苏区中央局会台。在任弼时等未抵达江西苏区 之前的 3 月 18 日,项英曾主持召开了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本是 项英为加强苏区内部团结而开的一次会议,也是巩固其在苏区领导权威的一个重要行 动。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刚刚收到的 1930 年 10 月共产国际的来信,具体讨论的问题 包括富田事变和「一、三军团过去工作的检阅」等。项英在谈到苏区中央局处理富田事 变问题时,进一步重申:「用教育的方法是对的,我们应该清楚认识所有参加富田事变 的人不一定个个都是 AB 团取消派,如果否认这一点是错误的。」

然而,项英的意见在中央代表团抵达后立即被推翻。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下 车伊始,马上召开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传达六届四中全会文件和中共中央对富田事变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4 年),页 209。

② 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页 126;另参见《周恩来年谱》,页 208。

③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党史研究资料》,1990 年第 6 期。

的意见,作为「第一次扩大会议的继续」。4 月 17 日,由任弼时主持在宁都的青塘举 行中央局扩大会议,毛泽东、项英等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央代表团起草的《关 于富田事变的决议》,进一步肯定了富田事变的「反革命」性质:「富田事变是 AB 团 领导的,以立三路线为旗帜的反革命暴动,更清楚的说,富田事变是 AB 团领导的与立 三路线的一部分拥护者所参加的反革命暴动。」

《决议》批评苏区中央局是在三中全会「调和路线」下成立的,指责项英为首的 苏区中央局「解决富田事变的路线完全是错误的」:

(项英)根本没有指出富田事变是 AB 团领导的反革命暴动,反而肯定富 田车变不是 AB 团的暴动,这完全是模糊了富田事变的反革命性质。又说富田事 变是由无原则派别斗争演进而成的,更是大错特错。

由于推翻了项英对富田事变的分析和处理意见,中央代表团与毛泽东在思想一致 的基础上建立起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1931 年 5 月,重新恢复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 建制,仍由毛泽东担任书记。8 月毛泽东担任苏区中央局书记,1931 年 10 月 11 日,苏 区中央局致电中共中央,通报由毛泽东正式取代项英,主持苏区中央局:

项英解决富田事变,完全错误,认为是派别斗争,工作肱力不够领导。因 此丧失信仰,中央局决定以毛泽东代理书记,请中央批准。

与重新确立毛泽东领导权相同步,是重新逮捕、审讯响应中央局通知回到中央局 开会的富田事变的主要领导人。在苏区中央局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以周以栗(1930 年长江局派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代表,随后与毛泽东结成密切关系)为首的审判委员 会,「首先把富田事变头子刘敌执行枪决」,然后,依次「公审」谢汉昌、李白芳、金 万邦、周冕、丛允中等,也一并处死。事隔三十年后,当年参加「公审」的曾山回忆了 这次公审,他说:

在公审中,毫无逼供现象,被审的人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谈他自己的意见。 他们不承认是反革命组织,而肯定是一个反毛团的组织。

处决富田事变的主要领导人并不意味「肃 AB 团」运动已告「胜利完成」,相反, 它标志着更大的「打 AB 团」风暴的袭来。1931年7 月间,原在河西坚持游击战争的红 二十军在政委曾炳春和继刘铁超之后任军长的萧大鹏的说服教育下,服从中央局决定, 回到苏维埃中心区域的河东于都县,但是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欢迎和鞭炮,而是大逮捕和 大处决。苏区中央局命令解散红二十军,扣押军长萧大鹏、政委曾炳春,直到副排长的 全体干部,「士兵被分编到四军、三军团去」。被扣押的红二十军干部,大部分被当作

「AB 团取消派」受到 r 处置」(即枪决)。 在地方,「赣西南地区的干部百分之九十以上被打成 AB 团分子」,「有的被错误

处置,有的被监禁或停止工作」。 继毛泽东在 1930 年发动「打 AB 团」运动后,江西

①〈苏区中央局致中共临时中央的电报〉(1931 年 10 月 11 日),转引自《任弼时传》,页 212。

② 曾山:〈赣西南苏维埃时期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1959年6月 12 日),载陈毅、萧华等:《回忆中央苏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页 21-23。

③〈萧克谈中央苏区初期的肃反运动〉,载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党史研究资料》,1982 年第 5 期。

苏区的「肃 AB 团」只因项英的坚决制止才停顿了四个月,又在 1931年4 月后如火如荼 全面开展起来,并在五、六、七三个月达到最高潮。

为了贯彻落实苏区中央局4月 17 日《关于富田事变的决议》中提出的对「AB 团」 分子要「软硬兼施,穷追细问」的精神,加紧了对所谓「AB 团」分子的刑讯逼供。「所 有 AB 团的破获完全是根据犯人的口供去破获的,……审犯人的技术,全靠刑审」。对 犯人普遍采用「软硬兼施」的方法:所谓「软」,「就是用言语骗出犯人口供,……所 谓硬的方法,通常着双手吊起,人向悬空,用牛尾竹扫子去打,如仍坚持不供的,则用 香火或洋油烧身,甚至有用洋钉将手钉在桌上,用篾片插入手指甲内,在各县的刑法种 类无奇不有,有所谓炸刑(万泰),打地雷公,坐轿子,坐飞机(各县皆然),坐快活 椅子,虾蟆喝水,猴子牵缰,用枪通条烧红通肛门(胜利县)……等。就胜利(县)说, 刑法计有一百廿种之多……」。在运动中,被审人因经不住酷刑乱供乱咬,使「AB 团 取消派」越打越多,「凡打 AB 团不毒辣的,都认为与 AB 团有关系,有被扣留的可能」。 而肃反机关则捕风捉影,「甚至于公开的说,宁肯杀错一百,不肯放过一个之谬论」, 使得「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因之提拔干部,调动工作,大部分人都是啼啼哭哭,不愿 意去……,在打 AB 团最激烈的时候,两人谈话,都可被疑为 AB 团」。

当时在中央苏区的邓小平对此惨剧也有过评论。他说,「我对总前委之反 AB 团的 方式亦觉有超越组织的错误,这种方法事实上引起了党的恐怖现象,同志不敢说话」。 

然而,在「肃 AB 团」的基础上,中央代表团和毛泽东结成的友好合作关系,仅维 持了七个月左右,一经解决了毛泽东与项英在「肃 AB 团」问题上的矛盾后,中央代表 团和毛之间又逐渐产生了新的矛盾。除了政策分歧外,毛的个人权力与中央代表团权限 的不明确,也加剧了双方关系的紧张。至少在法理上,毛泽东是江西苏区党、军队、苏 维埃政权的最高领袖,而中央代表团的地位则不甚明确。从中共中央授权讲,任弼时应 是江西苏区最高负责人,但毛泽东已就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一职,因此,无论是从实 力基础或是从苏区中央局书记的法理权限讲,毛已是苏区最有权力的人,而中央代表团 虽具权威,但只是处在一个监督者的地位。于是,在诸多矛盾的作用下,毛与六届四中 全会后中共中央的蜜月终于在 1931 年 11 月初宣告结束,从此双方开始了长达三年零两 个月的对抗和冲突。

①〈江西苏区中共省委工作总结报告〉(1932年5 月),载《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页 477-78、480。

②〈江西苏区中共省委工作总结报告〉(1932年5 月),载《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页 477-78、480。

③ 邓小平:〈七军工作报告〉1931 年 4 月 29 日),载中共中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党的文献》1989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