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自2010年1月1日零时起将自愿自动自杀式关闭。”2009年12月28日15时19分,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布了此条“围脖”。据他自己称,“最主要的考虑,我认识到确实很难区分公务身份与个人身份,这会给我带来许多困扰和压力。其次,我想个人写微博是同网民沟通的一种形式,但毕竟个体行为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十分有限,正如以前一直所做的那样,我更愿意去推动一些机制性东西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进步产生持久的影响,同时也免却一些个人作秀的嫌疑。”

然而,到了新年,伍皓的微博却并没有“自杀”,而是变成了“伍家有女初长成”,现有“粉丝”8万余人。还是据伍皓自述,这是新浪微博为了让伍皓“两全齐美”而想出来的点子:围脖以后主要写写女儿,伍皓摇身变为“网络上一个温情的父亲”。

看样子伍皓“作秀”的嫌疑从此是去除不了了;我总疑心,伍皓留步新浪微博,除了新浪方面的美意,个人难舍“秀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在1月8日 0时59分在新浪微博上写道:“微博的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啊,看来是谁都很在意这个秀台。”个人对在网络上扩大名气与影响力的追求其实无可厚非,但伍皓开微博、关微博之所以引起众多争议,乃是在于官员的“搏名”努力,既不为网民轻易容纳,更不为官场随便容忍。

伍皓把关微博的关键原因归于他对自身网友与官员身份的纠结,这一点,早在他开微博之初,我就指出其身份的夹缠不清早晚会是个问题。伍皓在新浪微博上一开始打出的个人简介是: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前新华社记者。由此,伍皓在微博上讲话到底是以什么身份呢?若是以网友身份,就没必要报职务;若是以官员身份,是不是代表云南省委宣传部在讲话呢?伍皓对此的回答是:“有些官员的人格是分裂的,而我希望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一个真的我。为什么要分是我所代表的部门还是我个人呢?”

此一回答表明,伍皓认为,他的身份具有同一性,不会产生分裂。错矣。首先,伍皓在宣传部的职位就具有某种内在的矛盾。宣传部是管理媒体的,伍皓的声誉,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在云南对新闻舆论管理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然而,伍皓尽管信奉“新闻执政”的理念,但在他的位置上,他应该十分清楚,在新闻改革之上,还有宣传纪律的存在。所以,不论是什么样的改革,都是在宣传纪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改革。那么,当宣传纪律和新闻规律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伍皓是该恪守宣传部长的职责呢,还是该保持一个前新闻记者的本色?当然,伍皓尽可以说,宣传部长同媒体、公众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如公开透明、客观真实、及时准确等,但一旦出现林林总总的事件,具体的情况总是会考验这种“一致性”的。

其次,作为宣传部副部长的具体个人,和他为之服务的宣传部乃至上级党委的整体部门,也存在不好调和的角色冲突。这让我想起了王蒙的成名之作《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部小说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抵牾,表现组织部门中官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在王蒙笔下简化为他有意选择的两个意象,一个是“组织部”,一个是“学生(青年)”,这两个意象虽是写实,但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在伍皓这里,组织部换成了宣传部,“学生气质”换成了“记者本色”,但根本困境是一致的。无论伍皓的姿态有多么阳光,关键还在于,他背后的庞大系统能不能够同样展现阳光的姿态。

此种身份的分裂并没有因为伍皓把自己化身为一个“温情的父亲”而消失。在1月1日更名时伍皓特意写道:“以后主要说闺女,但网民嘛,天也说得,地也说得,家也说得,国也说得,随兴最好。”他自称网民一分子,但还要“随兴”地谈论自己在宣传部长任上的事,网民们较真的必将还是他任上的所为。由此可以判定,“精神分裂”症状将是伍皓微博的一个持久特征。

这样倒也未必坏,因为微博绕过了媒介,使宣传部门的领导可以直接同民众交流,它至少意味着从前颇有些神秘的人和机构现在必须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下来,同网民进行起码是表面上的平等对话。而要这种对话对得好,开微博的官员要摆正两样东西:一是心态;二是语态。

从心态上来说,官员要学会应对互联网的个人化趋势。对于政府而言,个人互联网的兴起意味着:首先,更多“非政府行动者”通过各种方式介入公共决策过程,影响民意,分享权力,虽说政府在决策上仍然处于中心位置,但在这中心以外则包含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态,比如:1.民众与媒体;2.民众与政府;3.政府与媒体;4.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等。其次,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政府官员应充分应用新的互动工具,发挥信息的利器作用,主动将信息经由网络传递到最大范围的虚拟社会。今天,在很多政府机构的公信力都不敢让人恭维的情况下,这样做的益处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

从语态上来说,中国是个官话大国,通常存在两种情形:第一种,大家都司空见惯,可以称为“官虽多话而失语”。有关部门,因为长期说假话,真话说出来也像假话;因为长期说鬼话,早已不会说人话;常常看起来是自己在讲话,其实说的却不是自己的话,凡此等等,造成官与民话语系统的隔离,连彼此交流都无法进行。第二种,大家很不习惯,可以称为“官露心声而雷人”。我们都知道,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反映;心中想什么,口里才会说什么。虽说中国官员在说话时的涵养功夫都是一流的,但他们也有一不小心跳出假话、套话而说出内心话的时候。拜网络之赐,他们在小范围场景内的真心流露被大面积传播,公众有幸得闻这样的粗鲁直言,真会被“雷”得外焦里嫩。比如那句著名的“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而这样的话语系统问题,实质上表现的是坚硬的现实。现实不改变,权力的语言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