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一种民间戏谑称,如果有一种野生动物能在中国大量繁殖,那一定是因为它不好吃。然而在药食同源的传统思维下,中国人对捕杀野生动物还有一种更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能入药养生。动物入药在中国有上千年历史,只不过那些勤于将飞禽走兽列入药典的古人恐怕也没料到今人吃相之贪婪真能把物种吃灭绝。

四百年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动物药461种,1994年出版的《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统计中国药用动物已经达到1581种。而根据环保部2015年的名录统计,除鱼类外,中国脊椎类动物也不过2900余种,其中哺乳类仅600余种。

198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已经包含药用动物162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也包含药用动植物51种。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孟智斌对112种常用中药材野生资源的初步统计调查显示,其中22%已经属于濒危,51%趋于濒危,而常用中药材中虽有7成使用量来自人工培育,但只占30%的品种,剩余70%的品种都要来自野外。

近年得到广泛关注的竭泽而渔现象,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达到顶峰,内蒙、新疆的甘草资源在三年之间大面积减少60%,不分雌雄老幼对麝的赶尽杀绝使得其数量数年之间锐减90%。在更严格的出口限制禁令出台之前,大量濒危动植物制品还被视为出口创收的重要渠道,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02年中国对外出口的野生动植物贸易额中,属于濒危的中草材占该类总额的87%,动物及制品中属于濒危的占76%。

近期成为热门话题的穿山甲也一样,这个被国际野生动物专家认为是地球上走私数量最高的哺乳类动物,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年捕获量约15-16万头,而20年后年捕获量仅千余头,其中中华穿山甲数量下降89%-94%。亚洲穿山甲被捕杀灭绝后,依旧旺盛的市场需求让猎人们又转向非洲,结果10年之内使得4种非洲穿山甲也全部被列为濒危物种,国际贸易也被全面禁止。

和羚羊、熊、麝、稀有蛇类等一样,穿山甲的活体食用和交易虽被禁止,但其甲片及制品的贸易和使用并未被禁,2016年的中国仍有209家药企和710家医院被准许生产、销售甲片制品。国家林业局每年公布穿山甲片库存消耗控制量,其中二分之一消耗量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浙江。尽管国内现有库存余量无从知晓,但根据近年官方数据计算中国年均甲片消耗量在2.6万千克(约等于5.5万只穿山甲个体),和合法进口只有年均400多千克的差距可初步推测穿山甲片走私市场的驱动力。

当保护物种多样性成为国际主流的当下,一些中国药学专家反而将目光投向更多的动物。“全世界现约有动物200万种,而我国现有药用动物约1850 种。可以说动物药资源潜力巨大,极具开发前景。”这段野心勃勃的宣言出自一个以“中药资源与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主题的全国性医学论坛,暂且无法预测还有多少野生动植物将被人类以古老药方的名义赶尽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