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这几年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几乎每年都有灭顶式的危机。

2016年底,Uber的云服务器遭受黑客攻击,5700万名用户和司机的个人数据泄露,其中包括姓名、电话号码和信用卡账号等非常敏感的信息。

更严重的是Uber一开始并没有及时向公众公布这一泄密事件,而是试图花10万美元让黑客封口,让一个丑闻酿成了另一个更大的丑闻。

然后是2017年,Uber内部管理层爆出大规模的性骚扰和薪酬歧视丑闻,这两个案子上周才刚刚在法庭达成和解。

作为和解条件,56名曾被性骚扰的员工平均每人获得将近3.4万美元赔偿,曾经遭受薪酬歧视的将近500名女性和少数族裔员工则平均获赔1.1万美元。

再然后,就是对我们更有参考价值的司机犯罪和乘客安全问题。

去年11月,美国有两名女乘客称自己在坐Uber时被司机强奸,在加州对Uber提起起诉。

到今年3月,另外又有7名有类似遭遇的女乘客加入这场集体诉讼。9名原告分别来自美国多个州,证明司机性侵乘客的案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原告的律师指出Uber至少存在两点失职:

第一,没有尽到对司机的审核义务,没有对司机做足够严格的背景调查,以至于让犯罪分子和强奸惯犯混进司机队伍,对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第二,没有能够有效地对司机的行为进行监控,当乘客遭遇险情时没有能够提供及时的协助。

这场集体诉讼让媒体和公众再一次关注起了Uber的安全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这几年美国纽约州和加州以及欧洲有些国家的法院相继作出裁决,Uber不只是一个叫车平台,也是一家出租车公司;司机也不是独立的合同工,而应该是Uber的全职员工。

这个裁决的意思是,Uber需要为司机提供更多的员工福利,同时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监管责任。

CNN的记者查阅了全美国20个主要城市的警方通报以及联邦和地方法院的案件数据库,得出了统计:

在过去四年里,Uber司机因为涉嫌性侵、辱骂、殴打乘客而被逮捕、通缉或提起诉讼的案例一共有103起,其中31名司机已经被正式定罪,还有数十起刑事或民事案件正在审理之中;

此外,涉及另一家网约车公司Lyft的类似案例则有18起。

其中发生在加州圣地亚哥的一个案子尤其可怕。涉事的Uber司机54岁,警方逮捕他后在他的电脑里发现了他性侵和虐待其他女性的视频,受害者里甚至有未成年的女童。最后法庭以34项罪名,判处他有期徒刑80年。

当然这个统计并不全面。首先这只是20个大城市的情况;其次,CNN的记者出于慎重起见,只计算了能够证实的案件,而更多暂时无法确切证实的投诉则没有被统计在内。

但103这个数字已经足够惊人。报道一出,全美哗然,Uber又遭遇了一场公关危机。

几年前,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热烈歌颂Uber所创立的网约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在朋友圈转发过类似的文章。

如今Uber的规模越来越大,全世界范围内每天的载客量有1500万单。但它们的声誉却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一落千丈,堪称是史上最快的公司形象黑化记录。

屠龙的少年眨眼之间化身成为世人心目中的恶龙,这个缅甸寓言在现实里一再上演。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Uber主动做出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多多少少挽回了一些形象。

他们宣布任命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资深反恐专家 Matt Olsen 为新的安全主管,充分表现了真诚的姿态。

他们还宣布对所有司机实行每年一次的背景调查,同时加紧开发能够实时监控犯罪趋势的新技术,目标是做到在司机一出现新的轻罪记录或酒驾记录后就能立即启动调查。

最重要的一项举措,是他们在Uber软件里增加了一个可以一键呼叫911的报警按钮。

这个新功能的产品设计逻辑是:

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哪怕只是多争取宝贵的几秒钟时间,可能就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避免意外的发生;

同时很多报警电话最大的问题是,报警者无法提供自己所处的精确地理位置,从而浪费了时间。

用户如果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可以通过点击Uber主界面右下角的警徽标志进入911报警按钮的界面。

报警界面上除了列出用户当前所处地址以外,还有车子的型号和车牌号码——是的,车牌号码本来就不应该是什么不能公开的隐私信息。

这样,用户在按下红色的报警按钮接通911电话之后,就能够用最快速度报出这些最重要的救命信息。

在Uber软件里设置这个报警按钮还有一个好处是,Uber能够实时探测到用户的报警行为,这样他们的工作人员就能在第一时间跟进。

此外,Uber还和警方合作,当用户按下911报警按钮的那一瞬间,他的GPS定位和所搭车辆的信息就被实时传递到了警方的电脑上显示出来。

这样报警者如果不方便说话,就一句话也不需要说。

目前Uber只在7个城市和警方实现了这样的信息共享,但未来计划推广到全美所有城市。

不难想象,新功能最大限度地简化了报警的流程,上线以后深受好评。

NBC的新闻节目特地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显示记者按下软件内置的911报警按钮后还不到五分钟,警车就赶到了现场。

这才是技术和商业在赚钱的同时,所应该尽到的本分啊。

看了很多媒体报道,温州乐清那位姑娘在察觉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后,就在第一时间通过微信通知了身边的朋友。

然而等她的朋友们最终报案,已经是8月24日下午16时22分,距离她搭上那辆罪恶的顺风车过去了3个小时。

等到警方最终拿到车牌号和驾驶员的信息,已经是18时13分。

假如,假如她当初能够不需要那么费尽周折才把自己的呼救信号传递到警察那里,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可惜没有假如。

在沉痛的同时,我们是否能期待一下,未来我们的打车软件里也能有类似的功能呢?

相关阅读:

一群年轻女性给滴滴的信:请给一个我们免于恐惧的理由

张洲:乐清女孩乘坐滴滴遇害事件,我认为更欠妥的是当地警方

温州警方凌晨通报滴滴司机奸杀案:指滴滴客服两度拒绝提供司机信息

霍老爷:滴滴女孩遇害:当消费降级遇到消费降级

上海证券报 | “滴血”的滴滴,又一个资本的畸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