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要从成都回西安过年,刚买好回家车票,新政策出台,不得不马上取消,损失了一百多元。成都和西安都是低风险地区,平常也可以自由流动,但是“春节”,就要提供核酸证明。

img

春节返乡需持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 / 图源:微博@央视新闻

有在上海的朋友反映,已经接到两次接到南通老家社区居委会的电话,要求她“不要回家过年”。这样的故事肯定正在大量上演,因为已经有截图显示,有“村长”给外地务工人员发红包,让他们别回来。这样的截图很可能是PS的,但是它能够流传,也反映了某种现实。

很多朋友在预约核酸检测。现在中国检测核酸不是难事,一百多块钱一次,也不算特别贵。难的是你检测的时机,“7天内有效”,它是一个动态的考量,你也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排队情况,也要考虑回家后还要检测,或者等春节后返城,也需要提供一次。

这很麻烦,但是更重要的是,这次“过年”已经不是单纯提供核酸检测那么简单。在一种层层加码的思维主导下,你回家后可能被“强制隔离+居家隔离”,这从根本上杀死了春节。对中国人来说,过年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亲友一年一次的团聚,“相聚”或者“走动”,是春节最重要的仪式,人们靠这个来确认彼此的关系,也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

img

这也许会是一个最没有年味的年 / 图源:网络

“从前/乡愁是一张张火车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张张核酸检测报告/我在这头/故乡说:你就在那头吧/别回这头。”

这首网上流传的模仿余光中《乡愁》的诗,充满了戏谑的味道,但是相信没有几个人能笑得出来。它虽然是一种戏仿,却可以看成是2021年开头最好的诗。不经意间,它可能准确捕捉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情感冲击:在春节这个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故乡的关系。

如果我们还有记忆力的话,会回忆起2020年春节后外出务工人人遭遇的排斥。即便是长三角这种被人吹捧为“包邮区”“南宋”的区域,也都对外来者充满犹豫,很多人被拦在高速路上,不让下车。一直到3月,在经济复苏成为核心要求时,这一状况才得到根本扭转。

那一次的遭遇,让很多人意识到自己和所打拼城市的关系。如果你没有户口,没有拥有一套房产,你就不算真正“属于”一个城市。很多人在“老家”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假期,虽然经济上受到损失,但是却也难得拥有一次和故乡亲近的机会。有大学老师不能返回城市上课,在自己屋顶打开直播给学生上网课,这是让我很感动的一个场景,这意味着乡村的精英,再次可以“依靠”他/她的故乡,而不仅是满足于通常的“春节返乡叙事”中。

img

2020年3月,滞留湖北老家的一名女教师,爬上屋顶寻找网络信号开网课 / 图源:微博@四川观察

今年的春节则相反,很多想回到老家的人,不得不留在城市。一些人哀叹,这个政策是对农民工身份的歧视,城市商场和地铁,不是有更频繁的人口流动吗,为什么反而可以留在城市过年?这个认识,可能有不科学的一面,因为农村的医疗和防疫水准,都和城市不能同日而语。疫情在乡村蔓延,总让人更加担心(就像黑龙江望奎正在发生的一样)。

写这篇文章,不想探讨乡村如何防疫,相信相关部门会出台更细致的措施,而不是这样简单的一刀切。我更关心的是人们的心理和情感状况,这一次故乡对子弟的“拒绝”和“排斥”,到底意味着什么?

相比于去年年初务工城市让人寒心的拦截,今年春节人们遭遇的情感冲击可能更大。很多已经习惯每年春节回家一次的人,今年会取消行程;而那些思乡心切,带着核酸检测报告回到老家的人,会遭遇到很多盘查。

乡村虽然卫生基础薄弱,但是在网格化管理方面,可能一点都不逊于城市。一个熟人社区,会“揪住”每一个返乡的游子,让他出示报告,限制他的行为。邻居会一边谈笑,一边警惕,村干部反复上门做工作,也不排除在门口加一个提醒的警示牌——每一次盘查,都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也都会让人心生疑惑:我是谁?我又身在何方?

因此,不管你是“就地过年”,还是费尽心思返回家乡,你都会面临一次和故乡的战争,你只能成为受伤的那一个。对每年春节奔波在路上的人来说,来自故乡的怀疑和拷问,比2020年春“异乡的冷漠”更沉重的一击。

img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春运”就一直是世界上最状况的景观,短短两个星期,几亿人次在路上奔走,这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政治现象。人们可能很少有时间思考,这一场景对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回家”可能要远比我们所想象的重要得多。我老家是一个很穷的地方,小时候经常见一些人在外面从事见不得人的勾当,但是回到故乡,仍然是“平等的”,很有意味的是,他们在家乡也真的表现出更好的一面。一个在外面搞诈骗的人,在老家也会非常诚实,连牌桌上都不会拖欠别人一分钱——故乡不仅是一个空间,还是一个价值世界,对人有着约束力。一个人在外辛苦一年回到家乡,就是受到一次“精神洗礼”,这是一种特别的心理联结,也是一个人在外的支撑。

这个“支撑”今年面临着断裂的风险。今年“春运”可能会戏剧性地终结,或许会让很多人在内心含泪彻底告别故乡。城市难以融入,但是故乡还真的是回不去了。在很多中国人来说,故乡始终是一个包容你的地方,不管你混得如何,多大年纪,只要乡音不改,你就还是一个“故乡的孩子”。而在今年,你看上去像是一个“坏孩子”,会迎来无数警惕性的目光。

这对乡村不是什么好事。相信疫情终会过去,但是这一次一些地方的“扩大化”“加码”防控,会让返乡过年的人无比失望。不管在城市或者外地如何艰苦,人们总会想办法融入进去。如果他们还对故乡有所眷恋的话,今后这种眷恋也会加速消散。丧家犬没有乡愁,而乡村,也终将失去自己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