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守一
来源丨声道
ID:shengdao2018 个人微信号:shouyi1472
最近,张文宏接受央视采访说的一段话,在网上又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主持人问他关于进口海鲜的安全性,张文宏的回答大意是——
“到目前为止,中国消费了无数的海鲜,买了无数的东西,我只是看概率,因为买了一件国外进来的东西而被感染,到现在为止一例都没有发生……当这个概率比空难还低的时候,你自己决定。”
视频地址
这是一段经典的“张文宏式发言”,专业过硬,理性平和,不图谋高高在上的刷存在感。
可就这段话,在网上惹了很多人不爽。
有人抬杠说这是拿生命冒险:
有人说他是忽悠,是要坑人:
有人称他和当年骂武汉的人是一伙,甚至影射他在帮国外老板说话:
这些逻辑,真是“感人”。
他们读不懂一个专家的理性发言,还要以小人之心给人乱扣帽子。实在令人遗憾。
疫情以来,张文宏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会说话”。一方面他专业过硬,敢讲真话,能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又善于用普通人能听懂的方式深入浅出表达。
更重要的是,他不轻易下一些哗众取宠的定论,来凸显自己的权威。
以这段话来看,张文宏的核心意思是,进口海鲜有没有问题,要看事实和数据。
在大众媒体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有印象觉得海鲜有问题,有些地方甚至直接呼吁少吃海鲜产品。
如果一个专家有“敏感性”、怕惹非议,也许会说的含糊点,比如“虽然没有足够的不安全证据,但是多注意点总是没错”等等。
但要这么说话,张文宏就不是张文宏了。
张文宏很明确地摆出事实——没有一例因为吃海鲜或者买国外东西而被感染,并且用了空难的形象的比喻,言外之意,没有必要这样杞人忧天,除非你为了百分之百的安全连飞机都不坐了。
这才是科学、理性的态度。病毒虽然可怕,防控虽然要重视,可是也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能为了追求“安全最大化”而反应过激,否则会让正常生活无法维系。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不仅事关对进口海鲜的态度,还会影响到更广泛的疫情防控政策制定。
比如这几天令很多人揪心的吉林通化,因为疫情形势紧张,突然采取了居民全面居家封闭管理。可是因为物资调配跟不上,很多家庭面临着“断粮”“断药”问题。
这种突如其来的“一刀切”,大概也符合那位网友的“生命不是概率”的理论。出现病例,全城隔离是符合“安全最大化”的。可是生活不能只考虑防疫,还要考虑普通人的吃饭、看病。
要命的不只是病毒,还有突然变短缺的物资,以及弥漫在空气的不安全感。
我知道有人会抬杠,认为这不是一回事,不吃饭吃药会死,不吃进口海鲜又不会死。
可是,这两者是存在关联的。地方政府的政令,也受流行思维方式和社会情绪影响。
当一个社会不信奉“专业思维”,不根据事实和数据决策,而是动不动追求“安全最大化”,就有可能用力过猛。
今天你呼吁大家都别吃海鲜,明天就会有人要求大家都别出门。如果真有现实紧迫性,那另当别论,可如果是过激呢?苦果就是自己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