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1月25日午夜,吉林省通化市,防疫人员在短暂休息(来源:中新社)

在引起全国关注之后,仍处于封城之下的吉林通化,居民生活物资紧缺已稍稍得到缓解,疫情看来也初步得到控制(昨天新增确诊2例,核酸筛查发现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7例)。不出意外的话,当地防疫在几天内应该就会上轨道,说不定还会宣布胜利了。

但如果“好了伤疤忘了痛”,那下次我们仍有可能重蹈覆辙,通化人不能白白吃苦,这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公共管理案例,提供了许多活生生的教训。现在正可以复盘一下,在这一场危机中,通化封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做错了,问题究竟在哪里?它本可以有其它选择,做得更好吗?

01爆发

1月6-11日,黑龙江男子林某在吉林公主岭、通化对中老年人做了四场营销推广,12日,他在通化被查出是无症状感染者。参加他活动的老人也遭殃了,而他们又多乘坐公交车,感染了一些同车乘客和家人。13日,当地另外5人确诊。通化的新冠危机爆发。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通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是三天后(1月15日)停运所有公交运输车辆,并呼吁市民不要聚集抢购,因而很少人囤货。换言之,决策不仅慢了一拍,且第一个决策并非专业防疫人员顺着传播链条精准控制密切接触者,而是一刀切让城市运输系统停摆,也没预警市民做准备,但决策者没想到的是,这后来都让自己陷入了被动。

现在不清楚当时为什么迟了这么久,可能还有内情未披露,也可能是预警系统失灵,或是缺乏专业的公共卫生专家,又或者是报告之后,信息渠道不畅通,决策者未能引起重视。这可能又与当地一系列的政治构造、公共卫生体系状况、决策机制相关,以至于察觉时就为时已晚。

这些都不是一夜之间能改变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当地官员原本能做的:在武汉和本省舒兰的危机之后,他们本应有一套应急预案,一旦爆发至少能马上端出来用,但很遗憾,虽然这次通化疫情的爆发并无特殊之处,他们却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Image

通化市审计局投入防疫(来源:通化市官网)

02危机

在错失第一步之后,情况迅速恶化。1月17日全天,通化新增确诊17例,新增无症状感染17例,总数各达到24例和75例。这意味着已出现社区感染。

于是,第二步措施再度收紧:18日,市内小区开始封闭,交通管制升级,取消聚集性活动;19日,无核酸检测的小区居民,每三天可出一人凭证购买生活物资。但这并未防住疫情,20日,通化政府宣布东昌区升级为高风险区,这意味着官方承认进入危机状态。

虽然通化有上百家药企,但公共卫生体系未必做好准备,这就好像前面在睡大觉,突然发现家里来了狼,买枪已经来不及,手头只有一把扫帚。此时讲别的也远水解不了近渴,说不恐慌恐怕是假的,那你怎么办?

当然,你还有一个选择:迅速承认出问题了,紧急向上级求救。即便不至于全国来援,至少去年吉林舒兰疫情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省里可以驰援。但不难想见,这样自承无能,势必将面临严厉的追责——不仅是个人,所有官员都会吃不了兜着走。何况,自己在本地还可以有很多资源可调集,更严厉的措施可采取,为什么这样轻易不战而降?

可以想见,如果没防住疫情,那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这一点,想必当地官员也很清楚:他们要为此承担全部责任“黑羊公社”的一篇文章指出,封城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做出的决策,也就是说,在高度压力之下,为了控制住疫情,不惜下最狠手,“封城”是达到抗疫胜利这一结果的手段。

这样,选择是不难想见的:封城,全员核酸检测。如果这还没能控制住,那谁都不能说什么,因为当地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它已经尽责了——也就免责了。在这一机制下,这个决策虽然成本最高,但却风险最低。

Image

1月25日,央视白岩松采访通化市市长李平

03封城

1月21日深夜23点,通化正式宣布封城,所有居民封户不得外出,期限至少三天。到这一步,当地官员可能觉得自己都没做错什么,至少上级问责时都能交代得过去:前期没及时响应,是因本地有困难;严厉措施,也是迫不得已,我们能做的都做了。

一切看起来都“可防可控”,尽在掌握,加上当时全国都在盯着北京大兴、河北的疫情,通化看起来悄无声息。可能当地官员也没想到,按下葫芦浮起瓢,疫情没爆,但被封城的居民情绪却爆了,并通过网络发声,使通化变成了全国的焦点

《通化危机的复杂细节》在梳理回顾后发现,通化平时的百度指数热度仅一两千,到24日才冲高到2万,而24日下午通化副市长蒋海燕都已经出来公开道歉了;但即便截至25日凌晨5点,“很多微博里关于通化危机的帖子评论和点赞都在几十个甚至个位数”。在那两天,事件就迅速发酵起来,接连上热搜。

这很可能再次把当地官员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他们全力都扑在封城措施和核酸检测上,没想到后院起火。我一位朋友揶揄说:“就不能让领导定方案,因为领导根本就不生活。”他们倒也未必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那在他们看来很可能只是个“小问题”。

这体现出决策中的优先级:当地官员在缺乏准备、形势紧急、对事态严重性的判断之下,可能会认为,如果不一刀切,万一扩散出去,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压倒一切的目标之下,当地人吃喝只不过是个物资供应的问题。通化市市长李平在25日回答白岩松时说,居民们“有点小情绪”——这说不定就是他们的真实想法,认为这种“牢骚”在“抗疫大局”之下是压得住的

这样,他们很自然地低估了“牢骚”的严重性,25日央视新闻在微博上严厉批评:

是防疫经验不足?还是当地物资储备不够?都不是。这只能说明,当地对可能出现的民生痛点出现了严重误判,在疫情应对思维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通化人之所以化身“热搜人”,就是因为当地没有体恤人心。疫情防控情形复杂多变,绝不能仅仅“一封了之”“一隔了之”!

不仅如此,他们还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越界包揽了本来不该由自己办的事:既然将所有人都禁锢在家,那就只能由政府提供一切生活必需。这个年代,物资总量倒不是问题,钱也不重要,全市14万户按每户30元补贴蔬菜,也不过才420万元而已,但难的却是如何在废除市场行为、居民自救之后,如何将这么多不同的物资“免费配送”到每个人手里,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毕竟,物流可也是“专业”,仅靠平常对此没经验的机关干部和志愿者是不行的。

最终,地方政府不得不向现实妥协:24日晚,将蔬菜包改为“半价配送”,同时调集人力强化配送;到26日,生活必需品改为自取——社区超市接单,打包好交给社区网格员,网格员通知居民出门到单元楼门口取,因为一个网格员负责太多太多户,居民不下楼自取也忙不过来。这等于又打破了原先那种“不准出门”的封户措施。

Image

通化防疫(来源:澎湃新闻)

04教训

在这个公共管理危机案例中,可以得出很多教训,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当地决策者考虑的重心,以及为什么会出现顾此失彼,以至于一步步被动应对。

如果事先没有预案,甚至有了预案而不结合当地实际演练,那很有可能,即便听说过别处的种种状况,但轮到自己时还是会没有章法,陷入窘境。这充分表明,当地缺乏应对这种突发危机的现代治理技术,以至于出事时本能的反应就是以往那种“运动式”的一刀切做法,瞬间打破日常机制,进入超强管制。

这里的一个教训是:担负无限责任、同时对当地政治治理的权力也为无限的决策者,可能会在承受巨大压力之下过度反应,这可以得到绝对安全和免责,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做法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事态发展很快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

面对这种情况,主政者应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在做好预案的基础上,明白哪里必须做、哪里不必做,将有限的精力更精准地放在问题上。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和优化现有的自发机制,不要试图大包大揽——武汉的例子就表明,哪怕在全城已爆、没有能力做全员核酸检测的情况下,通过居民自发加强防护、社区团购自助,也能在保障日常供应的基础上控制住疫情。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疫情的危机或许正可以倒逼转型,这不仅是通化人所关心的,也是全中国人都在思考的:在危机过后,如果面临下一次危机的威胁,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