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肉做的铁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躺平,以至于大媒体都坐不住了,站出来谴责躺平是可耻的,只有奋斗才是幸福的;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亿个躺平者就有一亿种对“躺平”的理解和解释,怎么理解躺平是人家的自由,人家选择躺平也是人家的权利——你是谁?又有什么资格来定义他人的幸福?
如果避而不谈造成“躺平”的根源,只是一味批评躺平这种行为,往轻里说这是避重就轻,往重里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谁不想奋斗?谁不想过上好日子?问题是我奋斗有用吗——我日日夜夜死磕经验值,磕了一年才升到99级,但是系统提示现在入门就需要一万级,那我还有啥可玩儿的?
“躺平”的人不比站着的人人格低,更不一定能力差。
很多选择躺平的年轻人,其实都是985、211出身,即使是普通院校、或者没文凭的小哥,在我眼里,他们的日常工作都很卖力,但这其中很多人也选择了躺平——他们的躺平并不是消极颓废,而是降低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欲望,削减了本该享有的买房、结婚、生娃的人生体验,他们没有影响到谁,他们只是为自己的生活做出了选择,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指责他们的“可耻”,他们的“不正义”,在我看来,那种打着为他人着想、逼迫他人去追逐幻光的人,才是真正的可耻、真正的不正义。
因为世界就是靠自私而又不侵害他人的人来维持运转的,而历史上的大灾难,都是由那些为他人着想的人造成的。
当社畜们(此处无贬义)发现自己穷经皓首拿到毕业证、加上三年又三年的996之后依然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生不起娃之后,他会明白一个道理:与其拼命狂奔到猝死,不如就地躺平为活着而活着。
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活着,再长远一点,是活出意义,但“活出意义”已经是终极boss级别的理想了,绝大多数人究其一生都不可能活到那个级别,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是“拉格尼休”(喽啰)的级别。
我也是这“拉格尼休”中的一员:在粗茶淡饭懒散一辈子和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而奔波一辈子之间,我选择前者。
但很遗憾的是,即使我选择了粗茶淡饭,目前我也最多只能在精神上躺平,我的身体早已不属于我了——直到它散架或者消失在风中,它的使命始终是:不停奔跑。
和我类似的人多不多?多年前看到一则广告,文案至今记忆犹新:先生敞开燕尾服,伤痕累累。
虽然我没有燕尾服,但看到这广告,我还是鼻腔发酸,因为这简直就是在说我自己,如今我已经不再敞开我的烂大氅,也不想多说什么,因为我知道伤痕累累才是常态。
没有哪个年轻人一上来就选择躺平,年轻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精力充沛、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希望,他们不可能一上来就躺平,但是很多人踏入社会工作几年之后就开始逐渐躺平,这是为什么?如果不搞清楚他们躺平的原因而只是逼嘴一张“认命可以,躺平不行”,是于事无补的。
请问:我都认命了,我还奋斗个毛线啊——你这话的意思无非就是让我认清自己底层的命,然后继续站着生产财富,对不对?
如果说“内卷”是蛋糕不够分,那躺平就是老子干脆不参与分蛋糕了——我自己去地摊儿上吃完米线也能过,还省了参与抢蛋糕的头破血流和耗时耗力。
如果说躺平是年轻人对社会不负责,那我想知道社会对年轻人负责了吗?
如果说以没钱花穷到只剩下时间,那现在穷的时间都没有了,钱还是不够花,这究竟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是年轻人不努力还是物价太努力?
大量的躺平现象会减少人出生率,加剧老龄化,消费持续低迷,会导致内需不足,商品流通性大大降低,增大通缩风险,所以躺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普通人而言,没什么影响——都选择躺平了,还有什么事情我放不下?
从为革命晚婚晚育、计划生育到现在的“我为祖国生二胎”,这是多么痛的领悟?但是年轻人似乎依然不买这个账——我生了二胎,还是得我自己养,我连养一胎甚至养自己都费劲,还养两个孩子?
生孩子是奶粉不花钱还是上学不要钱?女儿要富养,儿子要买房,生孩子就是往自己脖子上套绞索啊!而且生下来孩子也不是我的——他将会重复我劳碌的一生,他能养活自己就不错,我还能再给他添麻烦?
那我为什么要生孩子?
历史上的苏联,也曾经因为社会不公、财富分配机制不公出现大量“躺平族”,苏联政府为了“重拳扫躺”,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法令,比如在上世纪30年代就规定不给“社会寄生虫”发放食品配给卡,但是依然治不了这些人,到了1961年5月规定了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苏联公民必须为国家从事劳动,如果有人敢在一年之中有4个月不工作,将被关进监狱……
够严厉了吧?然并卵——既然选择了躺平,在哪里不是躺平?监狱里有吃有喝,更是修炼“躺平大法”的好去处,苏联政府无计可施,在1991年4月终于取消了这些法令,并通过了《居民就业法》,认可了失业合法化,其实也就是默认了躺平。
躺平主义之所以遭到苏联官方严厉批评和打击,是因为这种现象一旦蔓延,将构成对现有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说白了就是你躺下了就不好收割了,这将影响苏联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我前面说过,没有人喜欢躺平,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紧握双拳,想要和这个世界好好干一架,年轻人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想要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谁不是这样?那么他们在奋斗一整之后为什么选择躺平?
因为挫败感太!强!了!——我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却只能996,起早贪黑赶地铁,每天穿越半个城市去上班,几年下来头发稀了,身体也开始闹毛病,但工资依然不够给女朋友过一个像样的生日……一开始想着熬几年就过去了,但是几年之后发现我怎么努力都买不起房,如果靠着两家老人支持买了房,接下来就是房奴的日子,然后就是结不起婚,一旦结婚,婚后就要还债,再往后的孩子教育和老人养老……都是他们将要面临的问题,老人走了、孩子大了之后马上面临给孩子买房和自己的养老……80后和90后的宝宝们心里苦啊!
一个人满怀希望去奋斗,得到的全是失望,一个人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去工作,得到的是五六分的回报,他看到自己全心全意又全力的付出只是无意义的消耗,长此以往,巨大的落差会让他心理失衡,然后不再自信,开始沉默,再然后就是面对现实,降低自己的欲望,不再想要生活,只想活着。
如果只是活着,当然就简单得多——100块的大餐和10块钱的小面,都能让我活着,前者我要付出远远多于100块的辛劳,后者则容易得多,你说我怎么选择?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做自己认为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但当所有的个人意志、个人想法都被统一纳入一个宏大的叙事模式之下的时候,当所有的价值都被消解只剩下以金钱的多寡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时候,问题出现了——机会很少、钱也挣不到,还累得贼死,存在的意义搞不清,生命的价值无法体现,他还能做什么?好在他还有个手机!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青年,社会给了青年怎样的预期,青年付出了努力能抵达怎样的未来,这将决定他面对社会和自己未来的心态。
中国在高速增长,但那是政府的功劳,民间的成功模式依然停留在刻苦学习、努力赚钱、早当房奴早当爹的模式里,可以说人们认识自己、改变命运的模式跟千年前区别不大。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一套不好使了,太吃力了,与其在这个漩涡里挣扎,为啥不跳出漩涡求得一方平静?些许内心的安宁?
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的,事情的发展总有个过程。
从最早的“丧”到“佛系”,再到“内卷”和“躺平”,这每一步都见证了时代的烙印和青年们的成长经历。
现在的躺平族最多的可能就是80、90后,这些人亲眼看着他们的父兄辈和身边同龄人在努力的活着,因为这些努力的人基本上都上有老下有小,他拿什么躺平?他不敢躺也不能躺,他一定要躺,只能是病床和坟墓。
80、90甚至00后(00后也21岁了)他们看到这些心里一定是有想法的——我才不要这么苦!
结语
有人愿意奋斗,有人愿意躺平,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侵害他人,不违反法律,请尊重他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