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腔▻▻▻
相熟的朋友都知道,这些年我只在影院看电影。不仅是因为我愈发觉得任何电影都是应该通过大银幕被呈现的,其次还在于,我生活在北京,有全国最丰富的观影机会。
但对于京沪之外的影迷来说,通过小荧屏“看盗版”却是必然的选择,这无可厚非,也无可奈何。
与此同时,海量般丰盛的“资源”,又是中国影迷可以傲视全球的优势——所以几年前,《杀死比尔》的一位袁家班武指就跟我聊起过,昆汀离开中国时,在新街口“买了一车DVD回去”。
情况就是如此这般的吊诡。特别是,在今天,国人已经习惯于为内容付费了,可是大量的国外影视,并不是因为我们花不起钱,而是因为他们不准大家看。
年度港片《智齿》被泄露了,一时间议论纷纷,借着这个机会,我想聊聊自己对于中国四十年盗版史的看法,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继续讨论。
——枪稿主编 徐元
中国盗版:从全民到小圈子
文/徐元
01
最近一周多,影迷圈里极热闹的话题是,“《智齿》出资源了”。
——国内某字幕组成员,利用海外电影节的线上展映功能,通过录屏方式,获取了“年度最受期待港片”《智齿》的全片内容,再贴上博彩广告发布了。
很快,坊间就传来了不少批评声音,指责此事做得不地道:这样的华语新片、尤其是还没定档的华语新片,在国内影视“资源”世界里,是应该被网开一面的。
的确,近年来的中文互联网上,院线新片的盗版是越来越少了,某种“盗亦有道”的不成文共识,正在资源圈子里成型:国产片和好莱坞分账片不要碰。
02
资源发布者们放过国产新片的逻辑是,不要断了中国影视从业者的财路,“他们辛辛苦苦拍出来”,“还指望在院线回收呢”。
而不碰好莱坞大片的原因则是,实在是没法弄——数字水印技术能够追查到盗版资源何时何地出自哪一台具体的放映机,真要盗版,只能等到线上版本或音像制品发布之后了。
乍一看,国内的盗版业者也是有着一颗保护民族产业的拳拳之心了——这当然是一部分事实。
不过,更大的真相是,尽管还缺乏好莱坞六大公司的反盗版高科技,但是随着行业繁荣及规范,无论是针对最简单粗暴的录屏还是讲究技术含量的视频采集,中国影视企业借助执法部门,其维权力度和速度,都已经相当可观了。
因此,不论国产新片还是好莱坞大片,敢于铤而走险去盗版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随着国内音像业几近消亡,曾经囿于地方保护主义而繁荣了多年的盗版产业链,已经愈发地萧条和“去产业化”了。
于是现在的“盗”,往往出自个人行为,恰如这一次的《智齿》泄露。
所以,“保护国产”一说,只是这种局面之下一部分资源帝的共识,这类“侠盗”多活跃于影迷群落,对可为和不可为分得比较清楚,于是逐渐半真半假地构成了这个盗亦有道的盟约。
可是在实际上,沉默的才是大多数,无论是盗版供应者还是观看盗版的“普通网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并未跟中国影视业产生任何同理心。
03
当然,据悉《智齿》有博纳等国内影企参与投资制作,也仍然难逃盗版,大致的原因可能一则是作案者对国产新片的版权执法状况还不够警惕,但主要恐怕还是由于该片指向的大尺度重口味,正是中文互联网用户相当热衷的内容。需求旺盛,供给的热情也就水涨船高,要不然作案者也不会去加上赌博网站的广告。
换句话说,如果它只是一部文艺小片,大概既难被盗版者盯上,也很可能不会有几个下载者。
归根到底,盗版之所以存在——或者说,**盗版在中国之所以如此普及——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正版市场的供给大大不足。**
回顾早年,盗版制品的低价(影带影碟)乃至于免费(网络资源),或许还证明了其中有着相当的成本原因,而在今天这个已经富裕了的时代,为内容付费变得如此司空见惯,盗版依然大行其道,就更清晰凸显了问题的核心: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的合法市场始终无法匹配,无力满足。
大量的境外影音内容不允许进口,而少量获准进口的,还要遭遇审查及删改。至于奈飞或苹果这类提供了官方简体中文服务的平台,又无法取得合法身份——“有钱都没地方花”,才是国内众多视听消费者面临的困境。
04
与此同时,最耐人寻味的一幕是,我们的国人在盗版影音的世界里安之如怡。
海量的盗版影音,几乎惠及了全民,所以在相当意义上讲,我们可能又是全世界获取各国、各语种、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最便捷且最便宜的国家。
无怪乎,今年的上影节上,某位视频平台的老总就装外宾发言:大家都是怎么看的《东城梦魇》啊?家里都装了HBO吗?
留神一看,从《南方人物周刊》《北京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等等这些中国最主流的官方媒体,再到微信公号、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林林总总的民间自媒体,其间整日讨论的,净是《瑞克和莫蒂》《致命女人》《进击的巨人》等等这些中国人理应接触不到的海外影视。
从外看,这些影视进入国人视野,完全拜盗版所赐,也就是说,它们的版权方基本无法从庞大的中国市场上收到哪怕一分钱。
而向里看,这些汗牛充栋的盗版影音,其实在极大程度上参与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构成。毫不夸张地说,港台影视及音乐、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及AV,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全体中国人无日无之的精神食粮。
难以想象,如果缺少了这些非法舶来品——同类的,还有那些服装、球鞋的山寨款和计算机领域的盗版软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还是那句话,是盗版而非其他,开启了本民族的民智。很讽刺,但就是事实。
05
1980年代以来的全民级的大规模文娱盗版,其实是我们这个“前现代化”国家迈入现代化的一个必备步骤,这个历程就仿佛“战时状态”一样,超越了日常的法律或道德范畴,实则是中国官方乃至海外各国默契而默许的。如果不这样,庞大而贫穷的中国,就无法顺利进入到当下的全球政经文化及贸易体系之中。
不过,时至今日,局面不一样了。
曾经,我们合法的文娱供给,从品类到时长,都完全无法与舶来品竞争。在闭塞而穷困的年代,任何一本翻译小说、一首港台靡靡之音、一部海外影视剧,都能让国人大开眼界,啧啧称奇。它们让国人看到了财富、看到了自由、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
然而世易时移,我们逐渐开始比外面更富裕、更丰富——但同时也更封闭——之后,域外的那些东西(无论是实体的还是非实体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都在日益下降。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国度,在全球范围内,早就不是那个经济上要扶贫、文化上要扫盲的后进生了,而是成了一个要负起责任的玩家,或者对“外”而言,是一个已然势均力敌的对手。
无论内外,我们都需要规矩、规则、规范。因此,院线电影、流行音乐的大面积正版化,正是这个逻辑下的产物。
与此同时,我们那些曾经被极度压抑的欲望和表达,通过本土的影视、综艺、网大网剧、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其实也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施展空间。一度只是作为“代用品”的海外文娱,在今天,当然也就无法和这些本土的、身边的东西竞争了。
所以,从《加里森敢死队》《追捕》到《泰坦尼克号》《越狱》再到《复仇者联盟》《爱的迫降》,事实上,海外影视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是在逐年大幅下滑的。《绝命毒师》《东城梦魇》再火,可比起《都挺好》《觉醒年代》一类来说,不过是些“不出圈”的小玩闹。
1980年代,翻译类的文史哲图书(尤其是那些“文学名著”),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的必备品,此后20年,这份殊荣传给了港台美日的影音制品,谁的家里会没有一点盗版录音带、录像带和DVD呢?而再过20年,任何域外的文化都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政治、经济、文化,一起来到了内循环的新时代。
我们不再仰望,只顾着低头看。这自然就是“自信”的一种表现,甚而也是“传统复兴”的一项证明:我泱泱天朝上国,哪里需要关心夷狄番邦之事?
06
只不过,终归还有一些人是关心的。
他们每每被冠以“书虫”“影迷”“游戏发烧友”“出境游达人”等等名目,并不满足于国内的文娱供给,也对执政者的伟大光荣正确有着一定的警惕。
或者不妨这么说,今天仍然会被盗版的那些境外影音产品,不是因为别的,而正就是因为它们几乎注定不会允许有正版(起码是未阉割的正版)。
这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例如少量的欧美日艺术电影,或许是缘于市场实在太小而难以被引进,但绝大多数,则是因为它们在意识形态上无法被官方所接受。
这就是海外影音盗版的范围和影响力在逐年下降的原因及结果。“看盗版”,本身就日渐形成了一种筛选和提纯,最后,其中最核心的一部分,进而构成了某种小圈子共同体,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生肉”“熟肉”的大业中,并不是出于经济逻辑,而是纯粹智识上、文化上的选择。
所以,此间才会形成所谓的“盗亦有道”,因为的确是洋溢着某种“文化盗火”的意义。
这一次的“《智齿》事件”,自然就是对这个有着文化洁癖和精神追求的孟什维克式小圈子的粗鲁冒犯,于是不免遭到口诛笔伐。
只不过,既然《智齿》九成九无法在内地上映,也就是说,以盗版文件的形式存在、并最终被内地观众如此看到,大概就是它无可摆脱的命运了。所以说本次“外泄”,实则只是把时间大幅提前了而已。
但是大家的愤怒,又完全不难理解——其实并不主要是因为影片的权益受到了伤害,而是在于躲在墙角悄悄共享着小确幸的诸位,本来沉迷于各种海外影视的原因,就是要在本民族那越发显著的粗鄙、庸俗、贪婪、实用主义和沾沾自喜的习气里透口气,可是这一次,即便是在自己最珍视的一方天地里,这粗鄙、庸俗、贪婪、实用主义和沾沾自喜,仍然威风凛凛不偏不倚地迎面撞来。
就像《智齿》不会被公映一样,它还就这样被盗了——这是无力感的双重叠加,如同响不停的闹铃,反复提醒着在屏幕之外,情况就是如此的糟心。
编辑|徐元
排版|Owlet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