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2日,花呗公布,“正有序推进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这意味着,蚂蚁金服集团将与央行分享信用数据。所分享的数据,包括用户的信用额度、使用的信贷金额、还款状态和账户创建日期等,而个人购买和交易等信息将保持隐私。

img

图一:蚂蚁花呗

根据蚂蚁2020年招股书数据,支付宝年度活跃用户逾10亿,而使用花呗的大约将近一半。如果你是这款国民级应用的用户,而又不授权同意接入,那么,“未来可能会影响花呗的正常使用”

换言之,这事既由不了蚂蚁,也由不了你自己。花呗称,将花呗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将有助于用户的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当然,由此而来的监管也会更加全面。用户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以后,若有违约、逾期等行为,会对未来的房贷、车贷等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正常出行,而不只是像以前那样,不过影响了芝麻分以及产生了相应的逾期费用。“花呗”,本意是“想花就花”,现在恐怕花得没那么痛快了。

img

图二:银行征信系统

从花呗的用户群体就可以看出,它的服务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其中还包括不少在校学生。支付宝2020年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花呗90后、80后、70后用户的占比分别为33%、48.5%、14.3%。这显然是因为,同信用卡相比,花呗使用门槛更低**(方便网上购物,还不需要信用检查)**。

由此,可以预期,花呗入征信的结果是,第一,年**轻人的信贷能力将受到影响;第二,银行给花呗用户的放贷也会受到影响。蚂蚁被命令结束对信息的垄断之后,会表现得更像一家银行,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花呗用户也会越来越像银行用户**。花呗的用户基数是否会由此下降,值得进一步关注。

img

图三:被花呗及其他分期消费影响的青年人

另一方面,央行当然乐见此举,因为它将数以亿计的“信用白户”纳入国家的征信体系。中国的大银行也是赢家,它们一直在与蚂蚁金服争夺客户,并不断失去优势。长期以来,蚂蚁金服的客户数据库一直被视为该公司的重要优势,使之能够设计适合用户的金融产品。现在,这个数据库被迫开放,显示出对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力度在加大

中国多年来宽松的监管帮助蚂蚁金服集团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金融科技巨头,其业务横跨支付、银行、财富管理和保险。然而,一旦监管气候发生变化,首当其冲的也是蚂蚁。2020年11月3日,上海交易所在蚂蚁金服原定上市前两天暂停其上市,理由是监管方面的变化。蚂蚁金服随后撤销了在香港的上市计划

img

图四:蚂蚁花呗上市被叫停

从那以后,上市失败的蚂蚁集团努力拥抱监管,建立专门团队,积极开展整改。假使蚂蚁金服的IPO重回正轨,分析师预测其估值会低得多市盈率接近银行,因为监管风险表明它更像是“金融”而不是“科技”。

监管机构这样决策,有自己的大局考量。金融科技行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在中国的资金流动和金融管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虽然它们让数以亿计的用户更方便、更容易获得金融服务,但在中国家庭杠杆率攀升到创纪录的时刻,该行业却把更多的信贷推给了大学生和其他缺少收入——或没有信用记录——的用户。更大的担忧是,网上贷款机构在提供其他银行服务时,没有达到对银行施加的相同资本和杠杆要求。如果一旦发生问题,可能会破坏整体的金融稳定乃至社会稳定。

图片

图五:金融市场的动态平衡

必须牢记,维护稳定是中国当下的标志性目标之一,因此任何被认为威胁到稳定的力量都可能发现自己处于十字路口。不过,加大监管的同时,也要保证香港和上海作为优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以及对现代的开放资本市场所需的透明度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