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慕尼黑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瓦莱里·捷杰耶夫( Valery Gergiev)被慕尼黑市长解雇的新闻引起中国网民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我本人看过这条消息,但并没怎么关注,觉得没那么高的关注价值。
事件背景是这样的:
据“德国之声”3月1日报道,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瓦莱里·捷杰耶夫因为一直拒绝谴责俄罗斯总统攻打乌克兰的行为,包括面对慕尼黑市长迪特莱特(Dieter Reiter)于上周五对他下达的最后通牒,要求他必须在2月28日之前谴责“普京对乌克兰发动的野蛮战争”时,他仍拒绝这么做。因此被解除合同。
据我所不全面的了解,多数中国网民,包括我的某些朋友圈在内,他们都在为捷杰耶夫打抱不平,批评慕尼黑市长的做法。
这件事即可以很简单地看待,也可以深入探讨。先说简单版的。
我们首先得问: 在德国有20多万俄罗斯人生活与工作,仅在柏林就有10万俄罗斯人,其中有不少知名俄罗斯艺术家,为何偏偏捷杰耶夫"摊上这事"?
因为他有"前科"。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此前最少有三件事能引起争议或让他提前被解雇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假如他不在慕尼黑爱乐乐团,而是在其他德国城市爱乐乐团担任首席指挥,或许提前被解除合同。
第一件事: 2012年支持普京参选俄罗斯总统,并为他站台。捷杰耶夫在一只大选宣传片中称普京是"我的朋友。如果把普京跟叶利钦对比,普京是一位"真正的民主人士。"
第二件事: 支持俄罗斯的《反同性恋法》。
第三件事: 跟其他俄罗斯文化界人士签署支持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的公开信,直接支持普京的政策。
以上三点曾都引起过争议,并非大家在发生乌克兰战争爆发后才突然间想起来的。
不可否认,捷杰耶夫跟普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公认的普京支持者。他在2013年获得过俄罗斯"工人英雄奖"(Helden der Arbeit)。普京亲自给他颁发奖章。
至于捷杰耶夫为何今天才"出事",而非在几年前,这根乌克兰战争与之前的问题的性质不同。
就拿克里米亚事件来说。
当时西方的态度也远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硬与果断。欧盟当时对俄罗斯的制裁与今天的制裁也不可同日而语。除此以外,最为明显的举动就是由德国牵头将俄罗斯提出G8集团。此次对俄罗斯的制裁才刚刚开始。
既然性质变了,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或态度也会发生转变。
大家都听说过亚太委员会(Asien Pazifik Ausschuss),实际上还有一个专门针对东欧,包括俄罗斯的Ost-Ausschuss。该委员会表示,在乌克兰战争面前,其他生意利益都要让步。具体的案例有很多,包括西门子、保时捷和大众,但也有少数不愿退出俄罗斯市场的德企。
此前就有不少人批评过捷杰耶夫(就当时对捷杰耶夫的批评,中文媒体不可能关注),现在也是,其中就包括很多在德国的俄罗斯艺术家,比如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兼艺术总监Kirill Garrijewitsch Petrenko:
"我深深地声援我所有的乌克兰同事,只能希望所有的艺术家都能为自由、主权和反对侵略站在一起。"
"这是一把插在整个和平世界背后的刀,也是对超越国界的艺术的攻击。"
再比如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指挥与音乐总监Wladimir Michailowitsch Jurowski:
"我对这一行动深感愤慨,但也非常难过,因为我通过我的家族历史与这两个国家有联系。"
为了表示对乌克兰人民的声援,他调整演出项目,专门演奏乌克兰国歌,由他指挥。
之前的问题没有严重到将他直接解雇的地步。毕竟捷杰耶夫声名远播,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望。将其解雇也是对慕尼黑爱乐乐团的一大损失。
在捷杰耶夫问题上,有两位德国专业媒体人的观点值得一读。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多一些视角供大家参考。
Axel Brüggemann认为,在这个时候才解雇捷杰耶夫已为时已晚。慕尼黑爱乐乐团台长Paul Müller也要承当部分责任。因为他在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包庇捷杰耶夫。
《法兰克福汇报》音乐记者Jan Brachmann认为,慕尼黑市长不能向捷杰耶夫提出这种要求。即便让他表态,其作用也不大。慕尼黑市长个人也没有这个权力,需要市议会同意。再说,将其解雇或许还会涉及到违反德国劳工法。Brachmann理解大家希望捷杰耶夫在乌克兰战争做出表态的愿望。
Jan Brachmann:
实际上,早在慕尼黑市长宣布将其解雇之前,纽约卡耐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已经将捷杰耶夫调换了。原本由他指挥的演出被其他人替代。随后,鹿特丹爱乐乐团、汉堡易北爱乐乐团、卢塞恩、里加和米兰的爱乐乐团也做出同样的反应。
今年九月份在荷兰举行的捷杰耶夫音乐会被取消、捷杰耶夫在瑞士韦尔比耶音乐节作为艺术总监的位置被取代。
换句话说,假如捷杰耶夫担任以上任何一个城市爱乐乐团指挥,都有可能因此事被解雇,并不是只有慕尼黑才做此决定。
很多人都喜欢以对与错来衡量这件事。但凡用这种单一尺度去衡量,在某种程度上能反应出其自身的不同价值观与世界观。
像"国际知名指挥捷杰耶夫因不愿意批评普京政权而被解雇"的新闻放在中文媒体,其网民对此的反应也能很好地解释中德(或中西)的文化差异。
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同一件事采取的态度常常大相径庭,并不是简单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文化差异所致。
我们再换一个环境(视角): 假如捷杰耶夫正担任北京或中国其他城市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他不可能因同样的理由被解雇,反而会成为"英雄"。因为普京在中国有很多粉丝。支持普京的中国人似乎比俄罗斯还多。
我常常听人说起下面两句"真理": "某某人这样说只是为了迎合西方人"以及"不能吃某某的饭,再砸某某的锅。"
我们把这两句"至高无上的真理"相结合,再把它运用到捷杰耶夫身上,就会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
显然,捷杰耶夫不想迎合西方,所以他才拒绝表态,拒绝谴责普京的乌克兰战争。既然他不愿意迎合西方,必然是那种"即想吃某某的饭,又想砸某某的锅"的人。作为国际知名爱乐乐团指挥,年薪大约在一百万到三百万欧元之间。拒绝表态意味着一边吃着某某饭,另一边却砸着某某锅。
这种"恶劣"行为不能被姑息。此前有过太多案例,比如某某国外驻华企业(或个人)在某某问题上说错一句话或写错一个字便会立刻遭到众多网民的出征,要求对方道歉,并表示,绝不容忍"一边吃某某饭,另一边砸某某锅"的行为。想在中国赚钱,所有言行举止都不能伤害亿万中国人的情感。
反观捷杰耶夫事件,他"一边吃着慕尼黑的饭,另一边却砸着慕尼黑的锅",很多中国网民居然同情他,为他打抱不平。这就说明,"即想吃某某饭,又想砸某某锅"的哲理似乎只适用于中国。任何人,只要他不伤害中国人的感情,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合理的,正当的,包括俄罗斯"进入"乌克兰。
在我看来,捷杰耶夫事件在中文媒体受到这般关注,离不开某种宣传成分。中文媒体往往会把他单做个别案例来处理,而忽视整体社会环境。
德国版的"即想吃某某的饭,又想砸某某的锅"境界似乎更高,因为它是跨国界的,也更有包容性。"伤害德国人的感情"不局限于德国人本身,比如外国人对德国的批评不等同于伤害德国人的感情。
就此次乌克兰事件为例,不仅仅是德国,近几十年以来,欧盟从未如此团结一致过。常常跟欧盟唱反调的波兰和匈牙利坚定地站在欧盟这边。不要忘了,欧盟目前正与波兰和匈牙利闹得不可开交。
今年二月初,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接受《明镜》采访时就批评过德国。这就是说,德国媒体常常主动或专门采访批评德国的外国人。这种氛围或度量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的。由于环境不同或文化差异偏大,因而导致某些事不能或很难被理解。
但凡以坚定的立场这样认为的人,其心胸普遍比较狭窄。他们对不同文化圈有着局限性的认知,排他性过于浓厚,总认为自己的认知才是唯一正确与正义的。
他们自己没有价值观,就一口否定或不接受别人拥有跟他们不同的价值观。
在德国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俄罗斯人,并非所有批评普京政权的德国俄罗斯人都只是为了"迎合"德国,而是他们本身就具备这种价值观或某种信念。换言之,海外俄罗斯人必须,只能被迫认可普京政权。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反对普京的言论仅仅只是为了迎合西方而已,他们不配以及不可能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为什么这么说呢,或许只能通过中国的特殊环境来解释这种差异。
如果说捷杰耶夫有权利支持普京或保持沉默。慕尼黑是否就没权利将其解雇?是否慕尼黑将他解雇等同于不正义与双标?
想进一步客观看待这个问题,有必要跳出国籍的范畴。假如捷杰耶夫不是俄罗斯人,而是德国人、法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他有力鼎普京的"前科",是否也会被慕尼黑市长解雇?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的概率极大。
同样是俄罗斯艺术家或其他知识分子,不管是身在德国或在俄罗斯本土,尤其是在俄罗斯本土的文化圈人士,他们当中也有人公开批评普京,比如歌手Sergej Lazarew、Oxxxymiron、比如莫斯科梅耶霍尔德中心主任(Moskauer Meyerhold-Zentrum)Elena Kowalskaja,再比如纳尔瓦尼、Garri Kasparow等。不管在俄罗斯本土或海外,都不缺批评普京政权的俄罗斯人。
难道说,只要有俄罗斯人批评普京或反对乌克兰战争,不管是艺术家或指挥家或其拥有其他身份的俄罗斯人,都只是为了迎合西方吗?他们就没有权利与自由表达自己的立场?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那么音乐家本人是否也可以做到跨国界?
我们再回到德国,毕竟这起事件发生在德国。想去聊这件事,不能脱离德国现实环境。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捷杰耶夫事件,或许能看得更明白一点。
当下就有一个现成的案例: 关于前德国总理施罗德跟普京的紧密关系而被谴责,甚至是"被讨伐"的热门新闻。
当然,俄罗斯人捷杰耶夫跟德国人施罗德的性质不能完全对等。一方面是艺术家与(前)政治家的身份有别。另一方面是双方的国籍不同。即便如此,两者之间也有相似之处,或有某种共同点: 他们都是普京的支持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知名度或影响力)在不同领域为普京辩护,站台。
当施罗德2005年下台后,次年就加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子公司,担任北溪一号董事会主席。自那时候起,德国舆论时不时地在批评施罗德。
施罗德并非等闲之辈。他会主动"反击",并强调,自己已不再是德国总理,也没有公职在身。他以私人身份做什么事,不需要别人说三道四。
但他的反对者则认为,即便是前德国总理,他的所作所为也不可能是私事(private Angelegenheit)。
就这样,施罗德被批评了16年,但一直都没事。
直到乌克兰战争爆发。他作为普京支持者的身份再次成为舆论的谴责对象。
捷杰耶夫当时称普京是"真正的民主人士"(wirklichen Demokrat)。施罗德则称他是"完美无缺的民主人士"(lupenreinen Demokrat)。
在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前,有媒体报道,施罗德除了是北溪一号和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董事会主席以外,将被提名出任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董事会成员。
很多人都在劝他,不要再成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他没听。因为他觉得别人管不着。
在今年一月底,施罗德把导致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矛盾的部分责任推卸给乌克兰("Säbelrasseln"),借此批评现任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的理想主义。
当乌克兰战争爆发后,不仅德媒再次将矛头指向他,甚至有很多来自社民党人士也逐渐对这位老总理失去耐性。
社民党党魁之一Lars Klingbeil对媒体表示: "施罗德在社民党已被彻底孤立。" 两位党魁写信给施罗德,要求他放弃全部跟俄罗斯有关的职位。昨天,德国总理朔尔茨在电视节目上(Maybrit Illner)也建议施罗德应放弃所有跟俄罗斯有关的工作。
施罗德起家于下萨克森州的汉诺威。他也是前下萨克森州州长。Klingbeil曾经是施罗德办公室实习生。很多人批评社民党现任高层的不作为,没有跟施罗德划清界限。最终,施罗德的固执逐渐成为社民党的负担。
据最新消息显示,汉诺威地方社民党已经提出开除施罗德党籍的申请。汉诺威也在考虑废除施罗德作为汉诺威荣誉市民的头衔。
是不是难以想象?德国前总理居然也会因跟普京的紧密关系而被这样公开"虐待"?
施罗德与普京的关系能导致被大多数人孤立,甚至有人提出将其开除党籍的申请。再回头看捷杰耶夫被慕尼黑市长解雇事件,是否顿然有种大巫见小巫的感觉?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
德媒近几天还做了以下报道:
德国“最后一位普京的支持者”,前德国总理施罗德办公室主任Albrecht Funk(为施罗德工作了20多年)以及另外三位员工因不赞同施罗德没有跟普京划清界限而宣布集体辞职。
不知道大家对这条小新闻怎么看?当我首次看到这条信息时,第一时间觉得很惊讶。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迎合谁还是出于来自内心的信念?我相信后者的可能性更高一点。
施罗德当时的政府发言人Béla Anda也因施罗德与普京的关系暂停他们的音频节目。Anda和施罗德第三任妻子Doris Schröder-Köpf曾经都是《图片报》记者。
昨天有媒体报道,Schröder-Köpf也跟普京划清界限,并表示,她20年前所接触过的普京跟今天的普京不是同一个人。
德甲球队多特蒙德取消施罗德的荣誉会员。瑞士媒体集团Ringier和德企Herrenknecht也停止与施罗德的合作。
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当天,德甲沙尔克对外宣布,立刻停止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的合作。放弃每年1500万欧元的赞助。
看完施罗德众叛亲离的"遭遇",再回头看捷杰耶夫被解雇的新闻。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对比捷杰耶夫,是否觉得施罗德的遭遇更惨?
假如关于捷杰耶夫被解雇的新闻在中文媒体之所以那么火热,部分原因是为了宣传,借此批评德国的"双标",是不是更应该高度报道关于施罗德当下被逼选边站的新闻?毕竟施罗德在出任德国总理期间跟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普遍被认为是一位亲华总理。他现在受到这般待遇,难道中国媒体不应该更为他打抱不平吗?
捷杰耶夫和施罗德当然不能同日而语。即便当事人不是施罗德,也没有前德国总理的身份,而是另外一位德国名人。他也可以来自任何领域。假如他也像施罗德这样,跟普京有这般关系,他的处境大概率跟今天的施罗德一样。
自乌克兰战争爆发后。其他欧盟前政府首脑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决定,比如:
✔ 前奥地利总理克恩(Christian Kern)宣布辞去俄罗斯国有铁路公司监事会成员一职。
✔ 前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Matteo Renzi)辞去俄罗斯最大汽车共享公司Delimobil监事会成员一职。
✔ 前芬兰总理埃斯科·阿霍(Esko Aho)辞去俄罗斯最大银行Sberbank理事会成员一职。
✔ 前法国总理兼总统候选人菲永(Francois Fillon)辞去俄罗斯石油公司Sibur监事会成员一职。
✔ 前奥地利外长卡琳·克奈斯尔(Karin Kneissl)辞去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监事会成员一职。
据我的不完整统计,曾经担任过俄罗斯大型企业监事会或理事会的前欧洲各国政府政要都已一律辞职,几乎只剩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一人还在坚持。
很多人或许觉得,德国人真的是疯了,居然有人因为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建议制裁自己的前总理。
怎么说呢,中德文化差异就是这么大。如果只是用对与错去分析,的确没啥可看的。
就像我在文中开头说得那样: 本人看过这条消息,但并没怎么关注,觉得没那么高的关注价值。
假如捷杰耶夫是德国人,他的遭遇会更像施罗德: "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