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磐
我们评鉴新闻业表现的前提,是无条件地支持他们在现场的存在。
灾难新闻应该报道什么?是否仅仅只有零度情感的科普?灾难发生时,往往伴随着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情感体验,这也是人们感觉到跟其他人是一个共同体的时刻。因此,报道罹难者遗族(的追念与悲伤),是常见的报道题材。对活生生的、具体的生命逝去的哀痛和共情,也是推动原因调查、追责、善后和隐患排查纠正的重要动力。
如果一件事情不被记录,那么它就等于没有发生。正如老生常谈的“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已有的报道(读长图……)包括了场景再现(现场)、情感抚慰(幸存者与逝者故事)、动员社会的协作、信息服务(寻人、献血、医疗、志愿者、所需物资、避难所与救助点)、调查问责、解释(就是大家说的科普)、分析与排查隐患、善后相关的跟进等等。这不仅仅是逝者的历史,这是全社会共同活过的历史。
另外我也想说,没有做过记者,翻几篇论文就开始意淫的人,除非你能在记者的报道和伤害之间建立基于证据的关系,否则你的批评跟公共利益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确实存在伦理问题,应该批评或问责——但不是莫须有的“侵扰悲痛”。
我也想提醒一下,在一些著名案例中,曾经有帮助公关的相关人,给出的建议是,批评新闻媒体的报道伦理,以压制其报道。
我从十几年前开始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做记者报道工作坊,通常都涉及伦理。但在这个时间点,我很明白不是伦理的问题。而且我做培训也从不单讲伦理,因为做新闻首先是一个技艺,没有执行力,伦理再多也枉然。伦理是一个实践过程,往往需要在道德两难中做出决策。
我们今天的社交媒体已经太多言不及义的思想,而展开有意义的公共讨论,事实最核心也最珍贵。公共知识的主要生产者之一是记者们。
请支持走在路上的事实挖掘者。尽管在越来越紧张的时效中奔走的她们和她们的作品,注定是不完美的。
谢谢风哥帮我存的图片。
文字版:
**为什么要支持记者进行灾难新闻的采访工作(包括家属的采访)?**
有年轻人问我:你说过灾难新闻有很多落点,似乎人物稿件不是第一落点,对吗?那么访问遇难者家属的意义在哪里?
我说,空难有没有公共性?调查事故原因的过程和结果要不要公开化?我相信回答是肯定的、毫无疑义的。既然有着公共性,全社会都想知道那个答案,那么我问你,除了政府和专业的调查团队,新闻媒体有没有责任报道?
如果你的答案仍然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支持记者进行报道不是吗?
新闻的社会功能是什么?首要功能,是社会守望。什么时候人们需要社会守望?危机时刻首当其冲。网络对空难原因的讨论,已经明确反映了公众最急于知道什么:我们希望知道灾难发生的原因,也希望能够避免可能继续导致危险的因素。
你又问了: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报道核心的信息,都是报道一些不那么有意义的;比较这些报道可能导致的受害者家属的隐私和情感的侵扰而言,这些报道有意义吗?
我说:为什么要允许记者写一些看起来信息不核心、没有信息增量的稿件?比较稿件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前提是有稿件。有各种各样的报道,我们自然能够鉴定哪些比较有价值,哪些比较缺乏新闻界同行重视的”信息增量”。
我们评鉴新闻业表现的前提,是无条件地支持他们在现场的存在。
——然而,我说然而,往往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发现的,连事故调查的专家组也不能做到,记者如何可以?
发掘事实是一个拼图的过程。你应该明白拼图是怎么回事,一开始你可能不会知道哪一块是最核心和重要的。核心信息常常是长期坚持跟进的结果。
那么,记者如何能够坚持跟进,直到有了”核心发现”?
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一直坚持采访,不断更新信息,不断通过采访和发稿,发展更多的新闻来源,也让自己更加熟悉相关的议题和环境……采访来的信息一方面速朽,一方面有所积累。很多深度稿件,都是一天天发动态稿件积累下来的结果。
今天事件刚刚发生一天,在新闻发布会信息都很少
的前提下,记者能做什么呢?你要考虑记者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什么——记者不比任何一个普通公民有更高的调查权限,她也通常并不拥有专业的事故调查组那样的专业能力。记者可以依靠的,是一张由亲历者和亲友、目击者、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法律专业人士、民间组织等交织的信息源之网。这张网对于大多数并非航空条线的记者,并不是现成就有的。
我们经常说,记者是即刻的专家,接到采访任务,他们要在极短的时间里,给自己织起一张信息与知识之网。这张网是慢慢加密,慢慢深化的,如何编织?如何取得在新闻发生那一刻还不认识的人们的合作?记者可以互惠交换的资源,是公开性和信息。
人们往往是为了各种动机,加入到公开的工作中:专家希望分享自己的专业分析、局内人希望警示存在的问题或检举他们认为有责任的人、或者是对于很多苦主而言,媒体的关注能够给她们吸引大众的关注,也往往能够为事情的解决或者善后产生积极的推动。同时,记者作为信息的交换中心,也可以分享一些别人需要的信息。在这个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中,记者争取新的信息源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对事件跟进的稿件。
家属希不希望新闻记者采访?当然可能存在不希望
的情况——1、在有关方面明示暗示接受采访可能对后续处理
不利的情况下,有一些家属会避免跟记者接触;2、有一些家属在得到满意的结果(往往是好的善后条件)之后,被动或者主动地不再跟记者接触。
以上两种情况,记者想办法说服对方分享信息,我
觉得没有问题。3、确实会有家属出于隐私保护和情绪的问题不愿
意接受记者采访。这种情况,记者应该尊重对方的
选择。事实上,大多数家属是愿意跟记者接触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希望通过与媒体接触增加事件的能见度,促进事件的结果(引起重视、得到好的善后条件、真相公开等等);另一方面,确实(也许有些人不会相信),很多人希望自己亲人和朋友的故事被记录下来。
今天这些“人血馒头”论者也许并不知道,在市场化报纸兴盛的年代(距离今天也不过十年),很多媒体都有讣闻栏目。许多逝者的亲属打电话给报社,希望写一写自己天人永隔的亲人,即便她们并不是公众人物。这是新闻的社会服务,也是媒体与社区连结的方式。
灾难新闻应该报道什么?是否仅仅只有事故原因,零度情感的科普?灾难发生时,往往伴随着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情感体验,这也是人们感觉到跟其他人是一个共同体的时刻。因此,报道遇难者遗族(的追念与悲伤),是常见的灾难报道题材。对生命逝去的哀痛和共情,也是推动事故原因调查、追责、善后和隐患排查纠正的重要动力。
如果一件事情不被记录,那么它就等于没有发生。正如老生常谈的“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已有的灾难报道(可以查汶川地震、鲁甸地震、舟曲泥石流、天津港爆炸、东方之星船难……譬如了解一下天津记者们如何迅速推动问责如何帮助编外消防员家属得到同样的抚恤,如何让殃及的住宅业主得以维权)包括了场景再现(现场)、情感抚慰(幸存者与逝者故事)、动员社会的协作、信息服务(寻
人、献血、医疗、志愿者、所需物资、避难所与救助点)、调查问责、解释(就是大家说的科普)、分析与排查隐患、善后相关的跟进等等。这不仅仅是逝者的历史,这是全社会共同活过的历史。另外我也想说,没有做过记者,翻几篇论文就开始意淫的人,除非你能在记者的报道和伤害之间建立基于证据的关系,否则你的批评跟公共利益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确实存在伦理问题,应该批评或问责一但不是莫须有的“侵扰悲痛”。
我也想提醒一下,在一些案例中,曾经有帮助公关的相关人,给出的建议是,批评新闻媒体的报道伦理,以压制其报道事故。
我们今天的社交媒体已经太多言不及义的思想,而展开有意义的公共讨论,事实最核心也最珍贵。公共知识的主要生产者之一是记者们。
请支持走在路上的事实挖掘者。尽管在越来越紧张的时效中奔走的她们和她们的作品,注定是不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