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不要总用魔法打败魔法。
先讲个苏联笑话:
说,大肃反时代,有个人某日不慎落水了,两个警察就从旁边走过,明明听到了此人的呼救,却置若罔闻,谈笑自若。
情急之下,那人灵机一动,扯着嗓子高喊了一句:“打倒斯大林!”
警察闻言大惊,赶紧跳入水中,把那人捞起来,扭送克格勃了。
这当然是个笑话,但它提醒我们的问题是真实的:正常人的反应机制本来应该是多元的,但在某些特环境下,人们会只对单一纬度上的问题特别敏感,而对其他明明很切身的事情都很麻木。这是一种奇特而可悲的“感官遮蔽”。
所以苏联肃反时代的落水者必须喊“打倒斯大林”才能被警察听到。
而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连村里“斗破鞋”也要扯上“阶级斗争新动向”才能获得正义性。
表面上看,这些“上纲上线”似乎很可笑。但实际上,你会发现这种可笑其实出于一种更深层的无奈:因为在这些岁月里,人的正常伦理甚至生命,都被视为不那么重要了,只有一些特殊的立场、口号,才是被认为是“大事”,值得引来众人的重视,解决问题。
当然,我想到这些事情是由头的,那就是昨天已经谈过的教科书插画风波。
昨天写《乌合麒麟老师,听说你也“辱华”了?》一文,很多留言评论很有意思,比如我说了说对乌合麒麟翻车的观感,同样是骂我,但骂法就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波。
一帮人说:“乌合麒麟给辱华插画洗地,你居然说他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你这个xxx!”
另一拨人则说:“乌合麒麟这么爱国,你竟敢对他冷嘲热讽?!你这个xxx!”
能看的出,这两拨人都觉得自己站在“爱国”立场上,话说的都特别大义凌然,但我到底该听谁的呢?建议两边的小将们先自己打一架,争出个统一意见来再来骂人。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特别有意思,我在那篇文章中想提的观点是:甭管这些插画的作者有没有“勾结境外反华势力”的那个“别有用心”。把教科书插画画成这样,都该骂。因为第一眼看上去,正常人都能感觉到,实在是丑的太惨不忍睹了。
我觉得我这个判断没错,但有些人闻言很不高兴,非说我这也算“给插画者小骂大帮忙,这是变相洗地”,他们说“现在美丑问题已经不重要了,主要是立场问题、导向问题!”
可是作为给孩子画的教科书插画,美丑问题真的不重要吗?
我们假设性的思考一下,就算这些插画,没有一些网友像读《达芬奇密码》一样解读出来的性暗示、崇美元素、甚至“共济会暗号”,这些画就不该骂么?
我觉得显然不是的。
手头没有这套出事的教科书,但当我看了这些画的画风以后,我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仔细辨别一下,这种感觉跟我在学校那种办的很差的官营食堂打饭的感觉,是很相似的:
食堂大妈或者大叔勺子一翻,在我的餐盘里倒上一堆奇异黏合体。饭不是饭,菜不是菜,不用尝,光看我就不想吃了。但我却知道我无从抗议这种安排。因为食堂不会尊重我这个打饭者的意见,只此一家,你爱吃不吃!
那一刻,我感觉不仅是我的肠胃遭到了侮辱,同样被按在地上摩擦的还有我的人格——这帮人分明是在敷衍我么!而他们却用他们的作品传达了这样一种傲慢。就敷衍你、侮辱你了,你能咋地?
是的,来自作者的敷衍与傲慢,这种感觉我在看这些插画时也是同样能感觉到的。
以我对绘画有限的了解,我觉得这位作者这样画,他不是绘画技法不如人,而是他明明能画好一点,画的符合大众尤其是孩子的审美一些。但他却不,他非要那么画。要么就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画风(而且还真有其研究生专门写论文,盛赞其老师的插画“画风独特”)。
要么则是出于更简单的原因——他这么画感觉最“手熟”,最省力。
而不管是哪个原因,我都能感觉到他透过插画传达出来那种浓浓的傲慢:他压根就没有把读者,那些读书的孩子当回事。孩子看了他的魔幻画风,晚上做噩梦咋办?孩子从此讨厌翻开教科书,甚至厌弃这门学科咋办?
对这些,这位插画家是不考虑的——虽然作为一个产品提供方,他本来应该优先考虑这些的。
而这种不顾受众的傲慢,只来源于这几个字,我就这么作,你爱吃不吃/爱看不看/爱住不住。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已经提到了,中国现在的中小学教科书之所以频频出这种问题,就在于它是一个类似于学校食堂的奇葩的“半市场”。一方面,这些教科书像其他所有书籍一样,是走市场流程被学校、学生所花钱购买的。所以一旦进入这个“圈子”,获得的名利分润都非常巨大。
可另一方面,它又是被指定、被垄断的,这个圈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不仅难以受到读者(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市场反馈,甚至可以不听同行的评议批评,于是私相授予、公器私用、敷衍了事甚至夹带私货等种种乱象就纷至沓来了。
这就像一个既像餐馆一样卖餐牟利,又像衙门一样不受食客和市场规律制约的公办食堂口味往往好不了一样。教科书插画事件中所体现的问题,其实是一种机制问题。那个“居心叵测”的厨子固然该换,但出问题怕不止于这个人本身。
而让人感到特别匪夷所思的是,这个画风拉胯的教科书,不是最近才出版的。相反,它已经出版了九年了。这九年间,其插画画风的丑陋是有目共睹的,在知乎上,也很早就有小学老师自陈,说她曾给出版社写信,抗议过画风的问题。
但类似的这些抗议,不仅没有得到过出版社方面的有效回应,甚至没有引起过广大网友们讨论一下的兴趣——这九年间,无数人都在默默忍受着这些画风怪异的插画,并让这些插画一代又一代的扭曲着自己孩子的审美。
然后突然有一天,有人勾出插画中几个疑似“星条旗”、日本军机的细节。说这些插画疑似有“立场问题”啊!是不是勾结了境外反华势力对我们进行阴谋渗透呢?……
再然后,舆论场马上就爆了,微博前十条热搜里有七条都是跟这个话题相关的。涉事出版社紧急回应,表示马上整改。一堆人开始跟读《达芬奇密码》一样细究这些插画中居心叵测的微言大义……
这算什么?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美帝阴谋,一提就火?CIA、FBI、共济会这些组织要是知道这事儿,怕不是要乐开花了,想不到他们对中国舆论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啊!这么多中国人比关心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切身利益,更关心他们的一举一动。跟百草枯一样沾之即死、触之既亡。
那以后真正的“反华组织”也不用搞什么阴谋了,仿照纳粹当年干掉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思路,想搞掉某人,直接放个话出来,说“这人跟我们有联系”。然后看着中国舆论场的战狼们把此人踏平就可以了。
所以,我特别想问那些说“美丑不重要,关键是立场”的朋友一句,与立场相比,美丑真的那么不重要吗?
立场被带偏了,也可以教育改好么。你看知名写手某岳老师,号称自己“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摸进自由主义的大门”,最近这几年,人家又从这“门”里自己摸出来了(原来他摸了个旋转门)。足见改改立场和观点,对于一个人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人这一辈子,从小到大,若要活的明白,立场和观点总会改改、变变的。
可是审美一旦被带歪了,想改好可就太难了。因为审美其实是一种素质,它需要从小的积累的。不信你去看看你身边的某些大爷大妈,因为是“被耽误的一代”,审美素质到老都很难提得上去,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甚至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到今天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所以糟糕的教科书插画危害你孩子的审美,其实是一件更关乎你切身利益、值得你愤怒、值得你关注的问题。可你为觉得它“不重要”,甚至觉得强调这个就是在“变相洗地”呢?
就像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一再强调的,美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清华尬舞”这滩“浑水”,为啥挨骂我也要蹚》)。**
何况,争你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国格。捍卫你和你孩子的审美权、便是最自然也最健康的爱国主义。
所以批这个插画,不需要上纲上线扯什么“勾结境外反动势力”的问题,或者更确切的说,有没有他们掺合一脚其实都无所谓。画成这样的教科书插画本就应该被其受众打差评、敦促出版社整改。而且早该整改了。
就像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当中,落水者的呼救应当立刻得到回应一样。你在水里泡上九年,靠灵机一动想起喊一句“打倒斯大林”才被捞上岸。这事儿本身就很扯淡——一个不关心个体权益,只能靠上纲上线才能敦促问题解决的舆论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结尾,我想另一个笑话结束本文。先承认,这个笑话是我自己编的。
我在某一个食堂里吃饭,食堂里的饭菜质量极为糟糕,像屎一样。那个疑似托关系、走门路进来的厨子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不考虑我们这些打饭者的感受。
个别打饭者去窗口抗议,得到的却只是白眼一双和一句傲慢的回复:饭就这个,你爱吃不吃!
然后大家就只好忍着,一忍就忍了九年。
可突然有一天,大家听说那个厨子要换了,原因不是他饭菜做的太差,而是有个哥们发现,他在某个菜上勾了一个奇形怪状的芡,然后这哥们拿着这芡跑去举报,说这疑似是个反动标语啊!
然后厨子终于翻车了。
那请问,我该为此事高兴,并期待下一位厨子认真给我做菜么?
怕是有点难吧?
那些教科书插画是该骂,但我希望,我们不要总靠魔法才能打败魔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