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种种原因,近几年国内主流媒体在搬运外媒新闻时,已经不满足于断章取义和添油加醋,偶尔还会进行一些信达雅的“特色翻译”,最终实现搭建信息茧房的特殊目的。
下面,我就盘点一下近两年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特色翻译”和fake news:
1、week=月
week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英文词汇,在小学阶段就是必学词汇之一。它在英文里的正确翻译是“周、星期、礼拜、七天的时间”,weekly的正确翻译是“每周、每周的”。
但是在国内媒体的特色翻译中,week的意思变成了“每月”。
2020年,有诸多国内媒体报道法网男双冠军凯文·克拉维茨在疫情期间无比赛可打,没有收入,被迫在超市打工,“每月工资仅为450欧元”。
环球、央视、中青报、光明网、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均转载了这一报道:
然而有网友翻阅了外媒原文,发现人家清清楚楚写的是“450 euros a week。”
当然,国内媒体也没有全军覆没,个别体育类自媒体还是准确地写明了是“周薪450欧”。自媒体比主流媒体的新闻更准确,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从周薪到月薪,差了四倍多,目的是什么?不用猜也知道,肯定又是“国外乱套,国内赢麻”的思想作祟。
要是让国内网民知道欧洲超市理货员一个月能挣1800+欧,折合人民币在1万2以上,岂不是要破大防。
2、decrease=增长
decrease在英文中是“减少、降低”的意思,但是在国内“特色翻译”的语境中,它的意思是增长。
这种翻译源于今年4月团团转载央视的一篇新闻,原文是“世卫称奥密克戎导致大量住院和死亡病例……”
该新闻援引了2022年4月12日世卫组织发布新冠肺炎每周流行病学报告,然后有国内网友找到了世卫组织的英文报告原文,发现人家说的是:
“Globally, during the week of 4 through 10 April 2022, the number of new COVID-19 cases has continued to decline for the third consecutive week, with a 24% decrease a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week。”
翻译过来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在 2022 年 4 月 4 日至 10 日这一周,新增病例和死亡数量连续第 3 周持续下降,与前一周相比,新增病例下降了 24%。
网友表示:突然意识到了学英语的重要性。
3、unacceptable=可以接受的
众所周知,在英文中,acceptable的意思是“可接受的”,但是前面加上“un”,变成unacceptable的意思就成了“不可接受的”。
但是在国内“特色翻译”的语境中,“un”这个前缀是没有意义的,unacceptable同样是“可以接受的”。
2022年3月,新华社一篇关于俄乌冲突的报道指出,乌克兰一家调查机构显示有89%的受访者“可以接受”在俄方不撤军的情况下与俄方签订临时停火协议。
同样有好事的国内网民翻梯子找到了这篇新闻的原文,原文显示乌克兰民调说的是“is unacceptable”,是“不可接受的”。
后来,可能是由于太过打脸,新华社悄悄修改了这篇文章,将“可以接受”改为“不可接受”。
有网友调侃:英语不是可口可乐,全世界一个味道。
4、Russian artillery=乌克兰炮兵
同样是俄乌冲突的相关报道,国内媒体南风窗“引用”了英国媒体《卫报》的一篇报道,说《卫报》公布布查事件法医尸检结果,显示为乌军炮击布查所致。
不过《卫报》也是一家大媒体啊,墙外网民要想看原文也不是什么难事。于是网友又发现了,《卫报》原文标题清清楚楚写着“Russian artillery”。
Russian是俄罗斯的意思,这也是一个很基础的词汇了。
artillery的专业性比较强,一般人可能看不懂,是炮兵的意思。
那“Russian artillery”放到一起是什么意思呢?没错,是“乌克兰炮兵”的意思。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乌克兰的英文不是“Ukraine”么?
没错,但这是专有名词,在我们这儿“Russian artillery”就等于“乌克兰炮兵”。
总结
以上四次“特色翻译”,要说单纯是新闻编辑的工作失误,我是不信的。
众所周知,这些主流媒体的编辑们学历都很高,它们能把一篇包含了体育、经济、医学、国际政治等专业名词的英文原稿都翻译出来,会在这些基础性词汇上犯翻译错误吗?
本质上,这种“特色翻译”,一是在欺负国内读者无法快捷地获取第一手信息源,因为墙的存在,导致大部分国内网民不具备考证条件,就算有条件也未必会逐条逐字去较真;
二是在欺负国内网民整体学历水平较低,尤其是老年人和城镇乡村下沉市场的互联网用户,这批人普遍学历较低,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不具备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
这帮B坏透了,毫无新闻道德,公信力就是这么没的。
下面还有两条fake news,不是“特色翻译”的问题,但也很典型,继续看下去吧。
5、瑞士生物学家威尔逊·爱德华兹
2021年疫情期间,国内主流媒体炮制了一个瑞士生物学家,名为威尔逊·爱德华兹,关于此人的一些报道如下:
当然很快也被瑞士大使馆辟谣:查无此人。
6、布鲁塞尔街头抗议北约
2022年6月俄乌冲突期间,国内主流媒体报道比利时首都上万人街头抗议,高喊阻止北约的口号。
随后比利时使馆辟谣:假的,当地人是在抗议物价上涨。
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以讹传讹的fake news已经遗毒甚广,每次回到老家,看到长辈们互相分享抖音、微博、朋友圈上传播的假消息,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里有14亿人,整体受教育水平依然很低,获取多元信息的渠道依然很少,交流依然很难。
我现在已经习惯了关闭评论区,拉黑陌生人。因为再怎么吵,再怎么辩论,我个人的影响力,也比不过主流媒体的一篇fak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