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中国公司批量制造假新闻,中国输出“毒矿山”模式至缅甸和瑞士对中国的“特殊”价值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2.8.12
主题归类:CDT报告汇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美国网络安全公司麦迪安:中国公司批量制造假新闻

麦迪安 (Mandiant) 公司是美国一家长期追踪中国“信息战”的网络安全公司,曾因揭露中国的网络间谍单位而知名。该公司近日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其发现了一个信息网络正在进行信息操纵活动 (information operations, IO),来为中国的政治利益做宣传。该网络由至少72个疑似假新闻网站和一些疑似虚假社交媒体账户组成。这些网站看上去是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立新闻机构。然而,麦迪安调查后发现这些网站可能与公共关系公司上海海讯社科技有限公司有关。

img图为来自中国的虚假信息网站,图片来自该报告

这些网站和社交媒体账户以11种语言发布内容,目标是北美、欧洲、中东和亚洲的受众。该信息网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亲中共的内容和叙事。具体包括三个部分:重塑新疆的国际形象、批评美国及其盟友,以及试图抹黑对中国政府的批评。该报告举例,在美国联邦众院议长佩洛西 (Nancy Pelosi) 可能访问台湾的新闻出来后,这一信息网络发布了大量攻击佩洛西的内容。

此外,该信息操纵活动还喜欢制造虚假信息来攻击批评中国政府的人士。比如,一个名叫“Jonas Drosten”的推特帐号,伪造了美国联邦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 的三封信函。这三封假信函,造谣说揭发新疆集中营问题的郑国恩 (Adrian Zenz) 博士收了美国前总统川普 (Donald Trump) 的政治策略师班农 (Steve Bannon) 和鲁比奥的钱。

类似的,麦迪安公司也长期追踪一个名为龙桥 (DRAGON BRIDGE) 的影响力活动。该活动由数千个虚假账号构成,遍布众多社交媒体平台、网站和论坛。这些账户常常宣传各种支持中共政治利益的言论。该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攻击中国以外的稀土矿业公司,以避免和中国竞争。比如,这些账户努力煽动反对一家澳洲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立工厂的环保抗议,但由于没有转化成现实中的行动力,导致实际效果很失败。

最后,麦迪安公司表示,这些虚假新闻网站和虚假社交媒体账号虽然有大量的追随者,但该活动并不成功,“未能产生实质性的参与互动”。虚假的政治信息仍然只是在自己的网络中传播,甚至远远不如龙桥活动,基本上就是一个“回声室” (echo chamber)。

二,非盈利组织全球见证:中国将“毒矿山”模式出口至缅甸

非盈利组织全球见证 (Global Witness) 发布一份报告,称中国关闭了大量国内高污染稀土矿的同时,“将这一剧毒行业外包到了缅甸”。大量中国商人在中缅边境开设非法稀土矿场和从缅甸进口稀土。

img图片来自该报告

经过六个月的实地调查,全球见证发现中缅边境的克钦第一特区 (Kachin Special Region 1) 成了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来源。这一地区是缅甸残暴军政府下属的军阀所管理的半自治领土。然而,根据缅甸法律,采矿是非法的。这些矿产公司名义上归当地军阀领导所有,但实际上由中国商人操控。全球见证委托遥感公司Planet用卫星监测,在近300个不同的地点上发现了超过2700家矿场,分布的区域大小近乎一个新加坡的面积。

报告称中国一直控制着全球稀土行业。由于担心环境破坏,2016年中国政府大力整顿和关停稀土矿场。这导致大量中国人越过中缅边境,建立相同的矿场并工作。在 2016 年至 2019 年期间,多达16000人从稀土大市赣州来到缅甸开采稀土。每座矿场都有大量的中国工人,然而中国工人往往从事技术工作,缅甸当地工人则从事体力劳动。生产出的稀土则大量出口到中国国有企业,出口量已经超过中国国内的配额。2021年,中国从缅甸进口了超过7.8亿美元的稀土,而2014年仅有150万美元。

这些矿场污染水源,污染土地,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由于当地军阀的阻挠,全球见证指其很难获得具体数据。但是,相似的江西赣南矿场环境清理费用需要将近56亿美元,并且预计环境完全恢复需要长达100年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当地可能被矿场污染的河流是缅甸三分之二人口的水源。此外,当地居民在经过河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据全球见证调查,当地大量珍稀动植物和鱼类死亡,甚至中国商人都开始拒绝食用当地食物。

报告还称这些中国商人并没有向缅甸中央政府申请采矿许可,而是与当地军阀进行了幕后交易。这使得当地军阀变得非常富有。甚至,该报告还怀疑开采稀土赚到的钱资助了当地军阀,使他们暴虐地镇压百姓。当地很多居民和社区领袖不满开采矿场。他们向当地军阀投诉,然而换来的却是军阀的死亡威胁。

最后,该报告指吊诡的是缅甸稀土开采量的暴增也由于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经济依赖全球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而稀土则是新能源产业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全球见证呼吁,“如果缅甸不受管制的采矿业继续下去,而我们又急于拥抱一个更绿色的未来,对克钦第一特区的社区来说将造成毁灭性打击。他们现在为了对抗快速扩张的工业,正冒着生命危险捍卫自己的土地。”

三,梅尔彻博士新书《中国的欧洲总部:冷战时期的瑞士和中国》:揭示了瑞士对中国的特殊价值

国防研究学者米兰达·梅尔彻博士(Dr Miranda Melcher) 8月8日出版了她的新书《中国的欧洲总部:冷战时期的瑞士和中国》,揭示了冷战时期中国在瑞士的外交、情报、经济、统战活动和中瑞关系的发展,并且得到的结论今天仍然使用。

img米兰达·梅尔彻博士,图片来自其个人博客Dr Miranda Melcher

全书主要介绍了四个部分,即中瑞两国关系的建立、中苏分裂后的中瑞关系,文革中的关系,以及横向梳理了瑞士作为中国海外情报中心的重要作用。作者在最后一章《新冷战还是旧冷战的延续》中总结道,中国的政策也可以看作是冷战时期的延续,并认为分析冷战时期的中瑞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该书有意思的部分在于为读者揭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中西方关系。作者发现,“在冷战期间,瑞士人尽量避免批评中国侵犯人权或强行压制国内批评者的行为,以保护瑞士在中国的商业和金融利益”。书中也专门提到瑞士的西藏难民,这是当时瑞士最大的流亡群体。“尽管瑞士公众强烈支持藏人并谴责中国对西藏的占领,但联邦委员会谨慎地避免任何可能被视为正式谴责中国西藏政策的声明或姿态,它甚至禁止在瑞士的西藏难民从事政治活动”。

此外,书中还提到中瑞之间的微妙关系。当中苏交恶之后,中国无法从苏联获得先进技术,而又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国则通过瑞士获得了大量的技术和情报。这一现象也发生在六四事件之后。当中国和西方关系良好的时候,瑞士的重要性就在下降,然而当中西方交恶的时候,瑞士的重要性则大大提高,充当了某种“中介”的角色。

2008年,国际调查记者联盟(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ICIJ) 等媒体报道了令人震惊的瑞士解密。该系列报道揭露了大量的中共权贵在瑞士的银行洗钱和存款。然而,有意思的是书中介绍道,冷战期间瑞士的银行业就和中国有联系,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中介”的角色。改革开放后,瑞士的银行业也获得了大量的好处。比如2003 年,瑞银(the 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 UBS) 是中国第一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2018 年,瑞银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中国控股证券合资企业的外资银行。此外,瑞士当局的所作所为,也为瑞士赢得了第一个欧洲国家和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作者评论道,“所有这些措施都让瑞士在欧洲再次发挥了桥头堡的作用,让人联想到冷战时期的中瑞关系”。

本周值得关注的报告还有,国际青年日前一天,国际劳工组织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发布的报告《2022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该报告发现,疫情加剧了15至24岁青年的就业挑战。2020年,待业且未受教育培训的青年(啃老族)比例上升至23.3%。其中,女性青年面临比男性青年更为糟糕的处境。具体到中国,该报告只提及了,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增长3.6个百分点和中国绿色经济中就业的青年远低于西方国家。

img图片为该报告封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