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持续高温。川渝地区热上加热,还有山火、干旱,最致命的是,还缺电。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微博搞了个热门词条“川渝人民要哭了”。点进词条,许多川渝网友都在怒骂,批评“灾难娱乐化”。
我不知道这场历史性的高温够不够得上灾难,但至少算是一场灾害了。“川渝人民要哭了”这个词条即便算不上往人伤口上撒盐,也至少是轻佻而不得体。川渝人民不想配合演出,在情理之中。
人们趁机讲述高温之下身边的一出出悲剧,越发显出灾害娱乐化的荒谬与残忍。
@小小小甜甜妹儿:难受,附近菜市场一个蒸馒头的山东大哥,40多岁。热射病走了
@胖女亭:邻居前天下午出去背水稻,去世了
@香啵啵一个:我奶奶也是因为太热导致头昏摔倒了,突发脑溢血去世了,而我又在沙坪坝封控区,今天晚上码又黄了,还有3个小时我奶奶就要下葬了,我还不能回去送她最后一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变成这样了
@七月波酱悠然:庄稼都干死了,天上没得云,晚上露水都没得
这些生命的陨殁,未能占据任何新闻版面,所幸人们不完全是通过新闻认识世界的。通过这些草根网友的口,我们得以较为真切地认识到高温的危害。
我们不是川渝人民,却不难理解川渝人民对“川渝人民要哭了”的反感与愤怒。已无法考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网络和媒体在灾难事件中,变得如此娱乐化、幼稚化。仿佛不论什么事情,都可以用小孩过家家的口吻来讲述。
如果把网络舆论比作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身体越来越强壮,心理年龄却越来越小。一个壮汉整天像三岁小孩一样说话,摔倒了要“抱抱”,开心了要“举高高”,生气了“再也不跟你玩了”,困了要“睡觉觉”……这根本就不是天真幽默,而是赤裸裸的膈应人。你可以想象《唐伯虎点秋香》里如花一边撒娇一边抠鼻屎的画面。
现在网络上许多流行词,我连转述都觉得有违我的年龄和品味,比如“太好哭了”“蚌埠住了”“破防”“上头”“下头”。虽然我很抵触,但如果是一些娱乐性的新闻,有人用这些词,也无所谓。问题在于,不好好说话成为习惯之后,遇到严肃的事之后,许多人以及许多官方机构也会用这些儿童词汇。
做一个心智与年龄匹配的成年人,从好好说话做起。网络平台、新闻媒体、官方机构对我们的语言更是守土有责。
一种语言对应着一种思维。语言的轻佻意味着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的退化。
如果我们面对灾害和危机,只会讲“哭了”“笑了”,我们就永远无法像成年人一样理解我们的世界,遑论反思与改进。
事实上,在现在的舆论场,“反思”这个词已经快绝迹了。不管出现什么天灾人祸,谁要是敢反思,他就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反思怪”。仿佛所有事情都是“反思怪”弄坏的。以前有些媒体喜欢谈反思,虽然有反思不当的时候,但无论如何,反思是成年人的语言和态度。
面对灾害,我们不认为谁的生命与生活是注定要牺牲的,所以检讨哪些环节需要纠正,值得改进。只有这样,社会才得以进步,人们的生命财产方能更有保障。
不管到什么时候,我宁可做人人厌恶的“反思怪”,也绝不加入只会哭笑打滚的巨婴阵营。
“川渝人民要哭了”这次的翻车,至少意味着,许多人都已经厌倦了公众舆论的娱乐化、幼稚化。希望我们的社会早日成年。一辈子在幼儿园里留级,真的太没出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