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韩寒向茅于轼普及经济常识

(因为有关世博会的负面意见无法见报,于是有了后面的修改稿)

 

童大焕

 

    最近茅于轼和韩寒各自说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放在一起比较更有意思。韩寒的话是针对世博会说的,自问自答:

    问:世博会的会馆等结束以后就要拆除,你认为这个浪费么?

    答:我认为不浪费,当时动迁,我们国家自己建设会馆,帮别的国家建设会馆,杂七杂八政府化了不少钱,这些会馆留在上海也没有用,也不能当成政府办公楼,拆了平整平整,好把这一大块地给卖了做房地产,所以到最后,其实这届世博会既不是政府开的,也不是企业开的,而是房奴和炒房客们开的。

    问:那既然如此,为什么政府还要留下几个展馆不做拆除呢?

    答:当然不能全拆了,全拆了这块地就不能叫“世博板块”了,到时候就卖不出一个好价钱。

    茅于轼先生则说了一段意思近乎与韩寒相反的话,他在文章中写道:“一个人买了一所住房,等周围的市场繁荣起来,或者修通了地铁,房价上涨,他就可以获利。而他对周围的经济,或新修的地铁并没有做任何贡献”。“如何避免买房者能够不劳而获?那就是把住房涨价的所得大部分归公。”

    韩寒只是个赛车手、作家,一个毛头小伙子,却比当今中国无数经济学家都更加一眼洞穿、一语道破经济的本质。可是一贯受人尊敬、一贯以市场经济为己任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却说出了那么违反经济学常识、违反市场原理的话,令人错愕不已。

    表面上,一切诚如茅于轼所言,“周围的市场繁荣起来,或者修通了地铁”是“房价上涨了”的原因。但正是巨额的拍地收入,使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正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周围的市场繁荣起来”。试想,如果没有购房者乃至炒房者出资,开发商哪来的资金去拍地?大家都知道,政府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如果没有买房人这个最终源头,城市的繁荣就是无源之水。正是购房者的投资使“周围的市场繁荣起来,或者修通了地铁”。由此可见,购房者,即便是纯粹的“炒房者”,都对加快房屋建设的资金运转、推动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当然,政府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有可能先期投入,打好基础,再卖地进行房地产开发,但那往往也是为了土地卖出更好的价钱;也有可能后期投入,等有了卖地收入以后,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最终羊毛都出在购房人身上。

    正如“民可千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民”一样,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并不是城市繁荣的充分条件,鄂尔多斯的“鬼城”遭遇即是明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近年来因“羊、煤、土、气”而扬眉吐气,特别是其露天开采的优质煤炭资源,使其人均GDP迅速超越香港,人均收入在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超过了北京。财大气粗的鄂尔多斯花5年时间、耗资50多亿元打造了一座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康巴什新城,原意要成为鄂尔多斯对外炫耀的市中心,但却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康巴什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办公大厦、行政中心、政府建筑、博物馆、电影院和运动场,中产阶级式的复式公寓和别墅将成片的小区塞得满满当当。政府计划在2010年前迁入100万的居民,但现在这个城市依然是空空荡荡。新区人口情况2008年为28000人,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为2.86万人。距此半个小时车程的东胜区才是150万鄂尔多斯人真正的家园。

    相反,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在很多人群聚集的地区,哪怕没有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市场照样繁荣,房租、房价等照样上涨。比如今日各类城中村。

    “康巴什鬼城”再次揭示了一个最浅显而又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人聚财聚、人散财散才是一切经济现象的最基础本质!那么,对市场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的,就只有一个个聚集在一起的人本身,而不是什么“公”。或者换一句话说,如果在促进市场繁荣、城市发展中真有什么“公”的力量的话,这个“公”不是别人,不是政府,而是参与聚集其中的“公众”本身!如果土地、房屋乃至其中的一切物价都因人口聚集而获得溢价,那这部分的溢价即使要归公,也只能平均归还给每个人本身!但那样不仅实践中难以操作,而且会导致人们不愿意积极参与市场化的劳动和创造,导致市场和经济萧条。

    我很惊讶于为什么内地一些学问高深的学者每每会出现貌似极其智慧的反智倾向,比如当年钱学森三次论证“亩产万斤”。茅于轼先生素以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著称,在面对高房价时却说出足以颠覆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反智理论,足见一个学者,要想始终保持独立的精神,不趋时谀势,不媚权,不媚俗,有多难!

 

 

 

修改稿:“涨价归公”的“公”在哪里

 

    日前茅于轼先生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在文章中写道:“一个人买了一所住房,等周围的市场繁荣起来,或者修通了地铁,房价上涨,他就可以获利。而他对周围的经济,或新修的地铁并没有做任何贡献”。“如何避免买房者能够不劳而获?那就是把住房涨价的所得大部分归公。”

    一贯受人尊敬、一贯以市场经济为己任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却说出了那么违反经济学常识、违反市场原理的话,令人错愕不已。

    表面上,一切诚如茅于轼所言,“周围的市场繁荣起来,或者修通了地铁”是“房价上涨了”的原因。但正是巨额的拍地收入,使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正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周围的市场繁荣起来”。试想,如果没有购房者乃至炒房者出资,开发商哪来的资金去拍地?大家都知道,政府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如果没有买房人这个最终源头,城市的繁荣就是无源之水。正是购房者的投资使“周围的市场繁荣起来,或者修通了地铁”。由此可见,购房者,即便是纯粹的“炒房者”,都对加快房屋建设的资金运转、推动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当然,政府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有可能先期投入,打好基础,再卖地进行房地产开发,但那往往也是为了土地卖出更好的价钱;也有可能后期投入,等有了卖地收入以后,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最终羊毛都出在购房人身上。

    正如“民可千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民”一样,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并不是城市繁荣的充分条件,鄂尔多斯的“鬼城”遭遇即是明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近年来因“羊、煤、土、气”而扬眉吐气,特别是其露天开采的优质煤炭资源,使其人均GDP迅速超越香港,人均收入在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超过了北京。财大气粗的鄂尔多斯花5年时间、耗资50多亿元打造了一座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康巴什新城,原意要成为鄂尔多斯对外炫耀的市中心,但却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康巴什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办公大厦、行政中心、政府建筑、博物馆、电影院和运动场,中产阶级式的复式公寓和别墅将成片的小区塞得满满当当。政府计划在2010年前迁入100万的居民,但现在这个城市依然是空空荡荡。新区人口情况2008年为28000人,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为2.86万人。距此半个小时车程的东胜区才是150万鄂尔多斯人真正的家园。

    相反,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在很多人群聚集的地区,哪怕没有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市场照样繁荣,房租、房价等照样上涨。比如今日各类城中村。

    “康巴什鬼城”再次揭示了一个最浅显而又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人聚财聚、人散财散才是一切经济现象的最基础本质!那么,对市场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的,就只有一个个聚集在一起的人本身,而不是什么“公”。或者换一句话说,如果在促进市场繁荣、城市发展中真有什么“公”的力量的话,这个“公”不是别人,不是政府,而是参与聚集其中的“公众”本身!如果土地、房屋乃至其中的一切物价都因人口聚集而获得溢价,那这部分的溢价即使要归公,也只能平均归还给每个人本身!但那样不仅实践中难以操作,而且会导致人们不愿意积极参与市场化的劳动和创造,导致市场和经济萧条。

    我很惊讶于为什么内地一些学问高深的学者每每会出现貌似极其智慧的反智倾向,比如当年钱学森三次论证“亩产万斤”。茅于轼先生素以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著称,在面对高房价时却说出足以颠覆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反智理论,足见一个学者,要想始终保持独立的精神,不趋时谀势,不媚权,不媚俗,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