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吃不着的宝马冰激凌
作者:照相的宋师傅
发表日期:2023.4.21
来源: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
主题归类:宝马冰激凌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宝马MINI冰激凌能闹出这番动静,说明个体户式样的汽车自媒体成行成市,频繁使用意识形态达成自我营销,它们狡猾地将民族情绪引流到汽车消费领域,利用电车/油车、国产/外资、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等议程设置,来竞争汽车行业的公关利益。

而这些带着明显操弄特征的舆论潮流,再次证明网络空间的民族情绪含量高涨,它是一个比性别对立还要容易催生流量的话题。而躁动不停的线上民族情绪,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扎根在现实与国情,宝马冰激凌风波是它激发的最新浪潮。

在这样的舆论风格下,宝马连发两封致歉信的结果可以预料,它们被这股民族情绪吸收利用,用以自我壮大。宝马在公关行动中略显迟疑,它绕着冰激凌上盘旋的民族情绪走,坚持不与分发的工作人员切割,在高调的品牌中国化中有所坚持,所以坚持得相当辛苦。

即使那些最客观的观众,也在责备宝马MINI站台的工作流程问题,没有区分员工与观众的界限,让冰激凌随意地破坏本应设立的防火线。这种责备基本上是出于分散民族情绪的考虑,但到底还是有所屈服,成为“抛开事实不谈”的一份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宝马公关的失败,是它在坚持表达事实上的失败,是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愿屈就的失败,它的辩解成了它的罪证,只要不是臣服于民族情绪的立场它就不会被饶恕。没吃上的冰激凌好比冰冻“台阶”,让非宝马潜在用户能蹬鼻子打脸。

吃不到的宝马冰激凌,一下子被赋予两种象征:一种象征在上海车展现场急就章式贴上的“歧视中国人”标签,另一种则象征网络围观人群中冉冉升起的屈辱史观大旗。吃不到的冰激凌,不出意料地引发了网络世界的成瘾反应,这是痛快的,也是痛苦的。

单就树立“歧视中国人”的标靶来说,不乏鸡贼心态。歧视与偏见不是一回事,歧视是对特定人群采取足够影响其利益的实质行动,偏见无非是观念认识罢了,没有实际杀伤力。如果认为宝马歧视中国人,但手段只是不提供免费冰激凌,这算哪门子的“歧视”?

偏见无处不在,歧视却非轻易达致。疫情也只是刚刚过去不到半年而已,在宝马冰激凌一事上脸红脖子粗的人们,已经将真正的歧视对待忘得一干二净。但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安全的反对最勇敢,宝马挨揍,哪怕不服,也还是没忘记立正。

动不动就是“伤害民族感情”的受害者思想,除了发泄一些可有可无的怒气之外,短暂满足虚假爱国者的虚荣,也给国家想要给经济主体喂服“定心丸”制造了麻烦。当人群欢呼宝马股价跌了多少的时候,信心指数的下滑恐怕是隐形的,并且必然闪现于家国前途的困境。

冰激凌风波再明确不过地证明,不管宝马公关有多用力,多么勤力地宣示“宝马生于中国”,一旦撞上民族情绪这股舆论大浪,依旧会被打进“非我族类”的冷宫。也许宝马公关能在技术上精进,但终归无法消除“血统”的掣肘,这让传授宝马的公关宝典都会沦为皮毛之论。

网络空间对外国的厌弃与憎恶,也不全是单一事件使然,它们总是混合着长时段、多事件中形成的基本情绪。从差评德国外长访华,到德国驻华使馆的诸多表态,甚至德国对乌俄战争的立场等等,都成为鼓动网络民族情绪的营养来源,宝马冰激凌到底是不合时宜的。

最后仍要说一句,如果真要抛开事实不谈,宝马冰激凌风波不是民族强大的表现,而是低自尊的不成熟表达,从个人心性、社会健康及国家声誉等诸多层面考虑,都不该随便加入鼓噪的人群。向别人讨要冰激凌属无礼,花钱在自购冰激凌享用时,不妨想想戚继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