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一个中学体育馆发生屋顶坍塌,目前已知有10人遇难,可能有老师有学生,还有一人被困。

CDT 档案卡
标题:到底多少学生遇难,你只能自己算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3.7.23
来源:微信公众号“成都客”
主题归类:齐齐哈尔中学体育馆坍塌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我们看到当地省级党媒是这样报道的:

img

领导站在第一排,可惜他们仍然去晚了。如果当地大小领导能够早一点知道,旁边教学楼施工把建材堆放在体育馆楼顶,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这个“早一点知道”不可能出现。

看这家媒体的报道,除了强调领导重视外,关于死亡人数的表达,非常讲究:已经速救出14人,其中4人已无生命体征,6人经全力救治无效死亡,4人无生命危险。

他们很懂传播学。粗略看一眼的话,信息可能是这样的:馆内共有19人,15人被困,已经搜救出14人……这是多好的成绩呀。

认真看一下,搜救出来的15人中,情况比较复杂,“其中4人已无生命特征”……这4人,明明是救出来的时候已经死了,但是却没有使用“死”这个字,而是“无生命特征”——这个词组的核心词,是生命。

“6人经全力救治无效死亡”,承认了这6人是死亡,但是这11个词组成的句子中,“死亡”两个字排在了最后。没有耐心的读者,看到的可能是“6人经全力救治……”,它强调的是全力救治。

这这就是通报的学问。

一桩让人无比悲伤的事,就这样成了一个“领导高度重视”,各级也都高度重视的正面宣传。看一下这些词:第一时间赶到……迅速调集力量……已搜救出……全力救治……救援仍在紧张进行。

到底死多少人?这是一道数学题,你必须自己计算,在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小心翼翼,因为错一个数字,就可能是造谣,等待你的可能是约谈或者行政拘留。你必须计算才能获得想知道的信息,而在智能手机时代,人们都习惯于简单接受供给的信息——这样宣传效果也就实现了。

我算一下也许是10个,通报中为什么不直接写10人死亡呢,为什么不提一下,死者中有多少是学生,房顶坍塌时他们正在从事什么活动,这又涉及到多少个家庭?

这起事故的原因已经非常清楚,根据搜狐新闻的报道,事发前有大量袋装材料堆放在房顶,可能是因为下雨,这些材料沁水后变重,体育馆屋顶无法承受这个重量。有“知情人”甚至提供了视频画面,有三名工人将成袋的袋装材料铺满了楼顶——这说明,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危险操作。

但是这种“注意”没能引起重视。是否有人反映给了学校或者有关部门,而有关部门又是否采取了行动?或许他们还没来得及行动,因为这是一个周末。在该顺畅的时候,系统却失灵了。

这种“失灵”,从当地的通报中就能清楚感知。他们真正在乎的是领导在文本中的位置,而生命排在最后。那些孩子的死,似乎并没有触动他们。他们把这理解为一个“任务”,而任务有自己的逻辑。他们也不认为自己良心有愧,因为这就是他们的职责。

有正常思维的人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庆幸:还好是在放暑假呀。因为人们知道,不管多“全力抢救”,都无法挽回那些生命,你只能接受这个悲剧,只能寄希望自己不是那倒霉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