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01

朋友发给我一个视频,10月14日,河南周口市郸城县,一玉米地遭百余人疯抢,民警到现场制止无果。

目击者说:人太多,警察都管不住。

CDT 档案卡
标题:河南抢玉米事件背后,是乡村日益严重的空心化
作者:魏春亮
发表日期:2023.10.15
来源:微信公众号“亮见”
主题归类:中国农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img

但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要么有争议,要么不够完整。

首先,关于抢的人数。

有的说是百余人,但也有人说是五六百人。当一群人一窝蜂拥上去,一时难以数清到底多少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无论哪个说法是事实,人数都可以说蔚为壮观。

其次,关于抢的对象。

光看文字,“上游新闻”引用的“贵州广电-百姓关注”的新闻,很容易让人以为村民抢的是没收割的玉米。

但其实,是机器一边在收割,村民一边在旁边捡玉米。有一个视频拍摄者说,一开始是捡玉米,捡着捡着开始抢了。

再次,关于抢的次数。

网上流传的大部分视频,都是白天拍摄的。但我看到一个在晚上疯抢玉米的视频,也是发生在10月14日的河南周口。说抢玉米的百余人,深夜自带手电,逼停收割机。

由于媒体报道不够仔细,不知道这是两个独立的事件,还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时间段。但同样的,无论是哪样,也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img

02

南阳迷笛音乐节规模性集体偷盗事件刚过去,另一起疯抢事件就发生在河南大地上,再一次把河南推上风口浪尖。每一个视频的评论区,都是可以想见的冷嘲热讽。

官方也很快发布了“情况说明”:

img

这是一份用心良苦的通报。

第一,它没有突出这次疯抢玉米的人数,而是用“有群众”轻轻带过,努力将事件控制在“个别人”的范畴,降低了事件的规模性。

第二,它将这次事件定性为“到已收割过的地块捡拾玉米”,尤其是“捡拾”这个词,将一个可能违法的事件,描述为一个平常的事情,大大削弱了事件的严重性。

第三,它解释了现场警察的到场原因,是公司联系乡政府,乡政府“安排”民警来维持秩序,而不是公司报警。不难看出,这是在消解公司和“群众”的对抗性。

第四,最后又特意强调了“机收工作正常进行”、“400亩玉米已全部收割完毕”,没有影响正常收割作业,又在尽力消除后果的恶劣性。

总之,无论事实如何,当地政府都在通报里字斟句酌,努力降低这件事可能的负面影响。

但从当地政府如此小心谨慎的措辞中,也能看出,如果无法说这件事是不光彩的,最起码也是敏感的。

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和看待河南周口玉米被百余人疯抢这件事呢?

img

03

首先要声明,在农村,收完玉米,起完红薯,遗留在地里的庄稼,是谁都可以随便去捡去刨的,主人是不会说什么的。

但是,你也得等人家搂一遍,然后才可以去捡去拾。对此,人们是有默契的。

但人家一边收庄稼,你都不等人家搂一遍,就一边在旁边捡,那就和抢没啥区别了。

河南周口这次疯抢玉米,就属于这种情况。

无数人,把责任归到河南人身上。视频评论区“又是河南”、“大河南,真中!”、“为河南人民点赞”的留言,昭示着很多人的思维惯性。

但稍微在抖音上搜一下就知道,等人家搂完之后,老老实实捡玉米的,大有人在;而哄抢庄稼的事情,也并不只是发生在河南。

与其从空间的角度看问题,倒不如从时间的角度去看。其实,河南周口农民疯抢玉米事件背后,反映的是如今乡村日益严重的空心化。

周口和我们亳州接壤,我从小就在农村拾麦子、刨红薯(我们那边叫shen红薯),但却从来没有拾过玉米。去年回家过中秋,我妈去拾人家搂过的地里拾玉米,竟然拾了半三轮车。

这在我小时候是不可想象的,很简单,小时候收玉米,都是人用手掰的。玉米按垄来种,顺着掰,就几乎不会有漏网之鱼。掰完后留下的玉米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无法支撑起拾玉米这样的行为。

很多人可能知道现在都是用收割机收玉米,但可能不知道,玉米收割机的精准度不足,会漏掉很多玉米。正因为遗留下的多,才会有人去拾玉米;而也只有400亩玉米的收割,才能吸引那么多人过去。

说这些,不是为他们辩护,而只是提醒一下,这是拾玉米这件事可以成立的前提。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村庄,去城里打工,留在村里的是生命两头的老人和小孩。没有人种地,荒着也是浪费,于是,很多人的土地慢慢地都被承包出去了。

有的承包给亲戚,有的承包给自己村或附近村的能人,也有人像这次事件里的一样,承包给了专业化运营公司。

这就造成了两个结果:

一是,几乎所有人的庄稼,无论是自己种,还是承包,都全面机械化了。

以前一家五六口人忙活七八天才能收完的麦季,现在一天就能结束(但是要等收割机)。种地成了一件很省力的事,而且地越多越省事。种小块地的,因为无法机械化,反而更累。

二是,正因为以前旷日持久的农忙,现在一天就可以结束,农民才有时间去拾玉米。除了种地,既没有别的产业,也没有什么正经的休闲娱乐,农民没有别的正经事可做,闲着也是闲着。要是放在二三十年前,农忙时,他们收自己的庄稼都累死累活,哪有时间去拾别人的玉米?

有足够多的玉米遗留在地里,自己又有不知道如何打发的时间,那么不去拾玉米,简直对不起自己。

而正是因为农村空心化的日益加重,才会有更多作为闯入者的“外地人”,来本地加入农业生产。

在南阳迷笛事件时,有大V说,规模性偷盗的那群人,是一群不具有现代财产观念的“前现代人”,在相对封闭的农业时代,他根据你与他的关系,来确定他对你的标准的。所以被偷的人当然是外乡人,因为你与当地村民们没有任何关系。

在差序格局中,那些高中都不一定毕业的大爷大妈,对外地人下手,是最能说服自己的。要是本村或邻村的能人包400亩玉米地,于情于理,他们这样疯抢,也是要考虑考虑面子和后果的。

但有一个现实情况需要说明,承包成百上千亩玉米地的大户,想要在收割后搂一遍,光靠自己家人或公司员工,是不现实的。最好的做法是一天几十块钱,雇佣当地农民去搂。否则,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农民跟着收割机来拾了。

这可能也是周口农民拾玉米拾得如此理直气壮的原因之一吧,只是最后变成“抢”,性质就完全变了样。

04

总之,日益严重的农村空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乡村的凋敝和衰落,还带来了本地与外地的冲突,带来了现代与前现代的冲突。

然而,当我们用现代的观念,去嘲笑“前现代人”的时候,其实也暴露出我们对农村的陌生和傲慢。

如今的农村,物质条件无疑是今非昔比,但如果你置身于空荡荡的村庄,你就会生出一种无望之感。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公共设施,他们既不能去厂子工作,也没有公园可逛,更没有丰厚的养老金,可以让他们对几棒子玉米嗤之以鼻。除了种地就是闲极无聊,老人们在无聊中走向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去拾玉米也好,去抢玉米也罢,当然不值得提倡。但对他们来说,那可能是一场盛大的节日,是庸常生活中的欢乐时刻,值得他们全身心投入。

嘲笑和批评是容易的,但理解却需要投入真正的关注,需要放下歧视和偏见。

看到成群结队的农民去疯抢玉米,我心里涌起一股厌恶,但在厌恶之余,就又觉得他们是如此的可怜。那一张张灰尘扑扑的面孔,那一辆辆简陋的三轮车,那蝗虫一样的架势,那一次次的弯腰,像是一幅千百年来农民的缩略图,昭示着他们物质和精神的贫困。

如何走出这种贫困,我不知道,只是每每想起我那日益凋敝的村庄,以及千千万万个类似的村庄,我心里就生出不知如何是好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