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DT 档案卡
标题:在北京,白菜被制度化为了垃圾
作者:阿亮评论
投稿人:匿名读者
发表日期:2023.11.1
来源:微信公众号“阿亮评论”
主题归类:形式主义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北京确实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制度化”的城市。至少表面是这样。

一方面,由于制度化,在北京没人敢撒野,这是制度的威严使然,威名在外嘛,头一次来的人肯定或多或少保持着敬畏,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角度大家都默认“在北京就没有制度办不了的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是一座万能城市。什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科学——在制度面前,通通歇菜。

另一方面,由于制度化,北京容纳了两千多万人,依然显得井井有条,在北京各人都有各人的活法,陌生人之间如果有必要打交道那就得先“盘盘道”,摸一摸对方是哪条道上的,是什么路子,背后认识什么人——人在制度之下,都有自己的赛道,有规矩。

结果是啥呢?制度化造成了人的异化,在北京,人不怎么像人。像啥呢?像螺丝钉。

这就是“北京海淀新白菜剁碎凑厨余垃圾”事件的本质。

第一、环卫工有错吗?

北京海淀某社区垃圾站,环卫工忙着把地上的新鲜大白菜干稀碎,然后一铁锹一铁锹地铲进垃圾桶。

这是在干啥呢?围观的海淀群众门儿清,这是在凑厨余垃圾的KPI呐。

一提厨余垃圾是不是都想起来几年前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运动啦?

当时北京特热闹,无论政策宣传还是实际行动,官方表现得热情高涨,小区里原本四处可见的垃圾桶一夜之间全消失了,仅在某个不扎眼的角落里换上了全新的、干干净净的分类垃圾桶,您要想扔趟垃圾,多跑个几百米吧您内。

关键是这还没完,您先把“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有关规定好好研究研究,这个属于干垃圾、这个属于湿垃圾、这个属于有毒垃圾、这个属于……见多识广的北京人都给整糊涂了,我到底是个啥垃圾?

听出问题所在了吗?

所谓的制度化,在某些时候,会变得特别“激进”“极端”“理想化”。

结果这制度搞了没半个月就歇菜了——不说天怨人怒吧,至少也是没人搭理。因为它不现实嘛。别提上海垃圾分类怎么怎么好,您回上海说去,北京多大上海多大啊,京津冀和江浙沪一样吗?当然不一样,您自个儿琢磨去。

但制度定下来了,那就是铁板一块,甭管有没有老百姓配合,是不是为人民服务了,反正这制度,必须有,还不能动,还要考核……

image

几年过去了,终于被海淀群众忍无可忍给发了视频了——视频里那位环卫工,打眼儿一瞧就混不吝,您爱说啥说啥去,我干我的。他有错吗?当然有错,但错全在他吗?他哪儿背得起那么大一锅啊?

第二、环卫制度链条“将错就错”。

是制度的错。

环卫管理制度叠加不合时宜的垃圾分类,好好的大白菜被制度化为了厨余垃圾。

想起了两句话:

一句叫好制度把坏人变好人,坏制度把好人变坏人。

另一句叫用文件管文件,用通知通知通知。

一方面制度被切的很碎,一拍脑袋就是一个制度,不成体系;另一方面,制度只在某个特定的道上管用,出了这道,没人搭理。

比如这个事件里的厨余垃圾制度,普通老百姓都以为这阵风早就刮过去了,三年疫情的大风大浪都过去了,您还跟这儿垃圾分类,别搞笑了。

结果在环卫工这里,它依旧在起作用——厨余垃圾不够数,那你就自己想办法把这个数儿给填上……大白菜就遭殃了,不过还好,人家环卫工糟践的是自己公司食堂里的大白菜,也没把老百姓的大白菜抢过来给你弄碎……

制度之内的浪费,您呐,还真管不着……

当然了,这制度,也管不着您……

第三、每个人都在北京“假装生活”。

有句话说的特别到位——就佩服北京那两千多万人的凑合劲儿!

凑合,太传神了对不?也有人说了,两千多万人在北京其实都在“假装生活”。

这些评价,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

在我看来就是制度化之下的人的异化,人不像人,像螺丝,像机器,没有感情,全是规矩。

这个规矩,又不像制度那么明确,属于制度的衍生品,类似于潜规则,不用说,你自己潜移默化就懂了,就认了,就忍了,这是一座没有人格的城市,只是一座制度化的、特别像未来乌托邦故事里面的那种赛博朋克城。

所以我一直觉得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写出了今天北京的神韵,尽管是个科幻小说,可它却让人读到了万千现实。

你有办法吗?没办法。

所以怎么办?凑合着办呗。

千万别嘲笑北京人,换你来,你不一定比他们过得自在,你一定比他们痛苦得多。因为你可能还有点儿“人样儿”,也许过了很久都无法接受制度化之下的“假装”。最终留在北京的就是——质疑北京人,理解北京人,成为北京人。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