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上海媒体大佬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作者:布老斯
发表日期:2023.11.8
来源:布一定
主题归类:新闻自由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纸媒时代的辉煌印记,或许是属于广州的。‍‍‍‍

南方报业、广州日报与羊城晚报,三大报业集团在当年盛极一时,之间的PK数不胜数。虽说南方系曾经一骑绝尘,但追赶者无数。

更别说,广州还有两份同样有着时代印记的杂志,《新周刊》与《南风窗》。

而要说新媒体时代的辉煌,上海一定是浓墨重彩的。‍

所谓的媒体融合,最早就是澎湃新闻闯出来的,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只有澎湃新闻闯出来了。即便到现在,很多融媒,先是上端,后是新闻抖音化,融得不像样子。‍‍‍‍‍‍‍‍‍‍‍‍‍‍

澎湃新闻最初的灵魂人物邱兵,是吴晓波笔下最得最俊俏,却也最邋遢的总编同学。澎湃新闻的前身,是东方早报,最初的人马平均年龄26岁。

吴晓波说,邱兵却生着一张少年娃娃脸。有一次,一家省级党报集团几十号人浩浩荡荡来“取经”,邱兵穿着漏洞的牛仔裤、斜挎着一只包就蹦蹦跳跳地出来了,人家笑着说,“您办的是《东方少年报》吧?”

澎湃新闻的可取之处,在我看来,一是精益创业,二是产品思维。

筹备期采用的是精益创业思维,虽然我不确定澎湃中高层是不是有这样的先期预设和总结。精益创业的核心思想是,先在市场中投入一个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有价值的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优化,以期适应市场。

澎湃的极简原型产品就是一个一个的微信公众号,冬枣的原始采编被分到各个领域,成立了“饭局阅读“、”一号专案“、”绿政公署“、”10%公司“等等小分队,试水这些垂直领域的内容到底有多少人感兴趣。

等到内容和人马匹配渐趋成熟的同时,澎湃 (thepaper)这个名字也在众多选项中脱颖而出,压阵的报道也备好了,邱兵以文字和互联网产品献给恋恋不舍1980年代的情绪也酝酿许久了,第一个大型纸媒转型新闻客户端问世。

一晃澎湃已经9岁了。澎湃可能是严肃新闻圈最有产品思维的(南方系新京财新内容都好,但就上一轮媒体转型和产品思维来说,可能还是上报集团略胜一筹)。

从最开始搞精益创业,各板块公号内容迭代再出炉App,到现在逐步开放自媒体和机构媒体入驻,做澎湃号以及澎友圈社区,孵化Sixth Toned 等等……

现在成型的融媒思路,大多都是沿着澎湃模式在进行。

不过,澎湃早就和邱兵无关了。现在他大多数时间应该都在波士顿和重庆。不光澎湃与他无关了,后来他一手创立的梨视频,如今的管理和经营也和他无关了。梨视频的掌舵者,现在是最大资方华人文化直接派驻了职业经理人。‍‍‍‍‍‍‍‍‍‍‍‍‍‍‍‍‍‍‍‍‍‍

邱兵最新的产品是公号“天使忘故乡”。就这批媒体大佬,年轻的时候,如果从事的不是非虚构报道,而是文学的话,现在都是作家路线,而不是媒体巨鳄。

现年55岁的邱兵与中国传媒业的故事,就成为了历史。他给自己更多的身份是,重庆巴南人,李植芳老师的儿子。‍‍‍‍‍‍‍‍‍‍‍‍‍‍‍‍‍‍‍‍‍‍‍‍‍‍‍‍‍‍

和澎湃新闻一样,同在上海,同在2014年问世的,还有好奇心日报。‍‍‍‍

这是由第一财经周刊创始人之一的伊险峰创办的,其口号为“好奇驱动你的世界”。‍‍‍

与传统媒体的时事、财经、社会等内容划分不同,与当时风行的个性推荐化新闻产品也不同,好奇心日报采用杂志化的反个性推荐模式,其报导定位于“商业洞察”、“生活方式”、“年轻中产”,并将严肃内容以通俗方式呈现。‍‍‍‍

好奇心日报一度成为文艺青年和商业爱好者都热爱的媒体。伊险峰之于中国传媒业,重要性不亚于邱兵。一方面,他曾经是一财周刊和好奇心日报的灵魂人物,另外一方面,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李海鹏的杂文合集《佛祖在一号线》。

李海鹏是中国特稿的灵魂人物,不是尹险峰,我们怕是看不到鹏总精彩的杂文。‍

2007年年底,伊险峰筹备《第一财经周刊》的时候,邀请李海鹏加盟。《佛祖在一号线》的序里,尹说:“有那么几天他似乎动了一点心思,我还跑到他家里一趟去游说,当然最后依惯例,他还是拒绝了我的邀请,作为折中方案,他答应给我开一个专栏,两年多下来,大概有五十余篇,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可能来自于这个专栏。”

好奇心日报的衰亡,只能省略若干字。

2021年,已经卸去了媒体职业的伊险峰写了一本《张医生和王医生》,这一次,是李海鹏给他写了序:

“这本书的特别价值,在于以这两位医生的半生经历为线索,呈现了沈阳过去四十年令人叹息和沉默的民间社会史;更在于作者以知识人的认真态度和故事人的写作能力,描摹了上述问题(‘我们都这么庸俗了,怎么还是不快乐?’)的核心答案。书中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为经纬,编织出一只捕兽笼,试图捕捉人们口耳相传的神秘的‘社会’,令人一睹其真容。又以社会学式的耐心,具体而微地再现了‘社会’塑造、摧折和屈服人们的步骤。”

伊险峰和邱兵都是70后,华尔街见闻的创始人吴晓鹏是80后。彼时,上海的新媒体,时事有澎湃,商业与生活有好奇心日报,财经有华尔街见闻。‍‍‍‍‍‍‍‍‍‍‍‍‍‍‍‍

吴晓鹏曾是《21世纪经济报道》驻纽约记者,负责报道美国经济与金融市场。为了让国内投资者第一时间知晓华尔街的最新动向,2010年底开始,吴晓鹏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实时发布华尔街的数据信息。2012年底,吴晓鹏正式辞去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工作,回国创业。

和好奇心日报、梨视频一样,华尔街见闻也拿到了华人文化的投资。相比之下,华尔街见闻拿到的应该是更高净值的用户群体,其对标和理想,应该是做中国的彭博或金融时报。‍‍‍‍‍‍‍‍‍‍‍‍‍‍‍‍‍

华尔街见闻曾在二级市场报道上风头无两,但后来经历了漫长的下架整改。恢复服务后的次年。与华尔街见闻高度关联的选股宝官方网站和App疑似出现服务器断连,同时官方App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店下架。

2021年12月,华尔街见闻创始人吴晓鹏及高管樊殿华,被上海市以犯非法经营罪,分别判处两年九个月和五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现在,华尔街见闻还在正常运营,但吴晓鹏已不在江湖。

伴随着短视频、直播等媒介成为时间黑洞,媒体也在不断洗牌,一些70与80后媒体大佬已然远去。

当然,也有人还在一线,也顺利且安全踩中了多个节点。比如同样从2014年开始创业的徐安安,创办蓝鲸财经、蓝鲸记者工作平台、财联社等系列产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财联社,先是拿到了人民日报旗下《证券时报》的投资,后又成功并入界面。由此,财联社变为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持有A级新闻牌照的主流财经新闻媒体和财经通讯社。‍‍‍‍‍‍‍‍‍‍‍‍

此前,界面·财联社启动过A股上市辅导,当时的公开信息显示,徐安安持有界面财联社8.25%的股权,他也是持股5%以上股东中唯一的自然人。但徐安安本人非常低调。

今天是记者节,犹记得吴晓波那篇文章里写:就当我们把前辈一一干掉之后,却突然霜降牧场,地裂河竭,所在行业处百年来未见之险境,我的那些总编同学们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旧世界里的人”。‍‍‍‍

2014年,邱兵说:“我心澎湃如昨”。吴晓波说:“空掌仍能握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