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健康码会否重出江湖,成为令人不安的网络舆情。
很多人蓦然发现,手机上的健康码依然还在。传闻有的省份健康码开始“重新上线”。
消息待证实,无风不起浪。
一厢情愿地希望,健康码“复出”之说,乃杞人之忧,或者就是瞎子算命,纯属信口乱喷,而不是为了某种适应性测试。
但至少有一点似可确认:各地健康码并未向“通信行程卡”看齐,适时彻底下线,告别历史舞台。它貌似一直以完好无损的状态,蛰伏于网络应用端。
它会不会被重新激活,会在什么时候跳将出来再展其威,尚未可知。
看到这玩意儿,第一反应是生理性反胃;接着感觉像吃了一道鸡爪子烩圪针,又扎又寡又恶心。
不要跟我说,这项堪称伟大发明的数字化治理技术,曾经怎样保障了大家的健康。本人永远断然不认这个账,没有谢谢。
它在我眼中,不过是现代性的“奇技淫巧”。它每一次变黄、变黄和弹窗,都曾带给每个普通人百种滋味,甚或造就了那么多沉重的人间悲喜剧。
它曾与我们的生活深度绑定,对每个人的信息,进行无差别、大规模持续性收集和监控。前提条件是以限缩个人权益为对价。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必须在一个健康码建构的数字世界,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数字化对人从肉身到精神的钳制,从来没有像健康码这样“轻逸”却又深入骨髓。
它让人受伤却找不到伤口,倍感痛楚却无法诉说。
它已经成为公众的创伤性记忆。其令每个人焦虑不安的生活体验,今后无疑也将成为全民最深刻的集体记忆。
不能不追问,健康码肩负的使命早已宣告完成,为何至今还不彻底下架、还不彻底删除相关数据?
它迟迟不肯从各地的应用端下线,无非因为“好用”和“管用”,形成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试图将其延伸到常态化公共治理。
欲将这“宝贝家伙”改头换面,用作其他用途或场景,我笃定有人从来不乏这种强烈冲动——瞧瞧你们那时候多么服膺、多么乖顺 ,岂能轻言废弃?
时至今日,他们仍在左顾右盼:这样一个精准的数字化系统,应转型为市政服务。倘如此,你只需回答:法定授权依据是什么?
打埋伏,留尾巴,说到底不过心里有那么点“小九九”,试图以健康码及其形形色色的变种,成为随时驱逐我们的私人生活重返“一二一”步调的鞭子。
寄望用一套数据模型来驾驭和治理社会,用整齐划一、寡淡乏味的标准遏制整个社会生态和文明的多样性,这不是治理现代化。
让健康码“功成身退”,不客气点说是让它滚得远远的,对迷茫于当下的技术恐慌和社会焦虑,不乏抚慰和疗愈功能。
不彻底关闭健康码服务功能,删除销毁所有数据,它势必会伺机蠢动,撕扯公众结痂的记忆伤疤。
必须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健康码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