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创立文学写作小组,到开始做这份职校生杂志,再到看见这本书出现在眼前,过去了7个月的时间。很幸运看到这一切发生,也特别感谢过程中给予支持、协助的所有人。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职校生杂志《野麦》得以创刊。
若不算序和后记,这一期杂志共收录了来自十余位职校学生的21篇作品。这里有TA们对过往经历的追溯与反思,有对职校日常的诚实记录,有对劳动、工作的思考,也有天马行空的小说、于生活中沉淀的诗歌,还有两篇有意思的集体写作。这些写作,比我们看过的许多其它作品都要真实动人。
这些天,我们已陆陆续续将《野麦》第一期寄送给了参与编辑工作的志愿者和作者们。我们也面向公众开放杂志申请(有偿),如果你希望获得这期杂志,欢迎联系HOPE学堂工作人员或微信hommesinfames并注明“野麦”。
序 我们是不愿意沉默的(节选)
作者 / 阿Q(19岁,安徽人,在南京读书)
这种沉默却不体现在职校生身上。我们想要表达,而倾听的意愿却太少。在做这个职校生写作小组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认为,我们的表达是需要被看见的。而写作是我们表达自己的一个途径。
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常常会有一种错觉:我在跟以前的自己对话。我也是一名职校生,在面对ta们笔下的生活时,我感受到一种熟悉感,可是看到ta们笔下的过去时,我却又感受到心酸的陌生。我想,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体经验,在生活当中,这些经验塑造了我们。我们的写作表达,就是把这些属于个人的经验展现出来。
这其实是另一种“残忍”,也许会不可避免地煽动中产阶层的泪水,也许会成为批判者笔下无聊的废纸。无论是以上何种情况,作为主体的“我们”却失声了,成了评论里的字句。而我想,之所以要做一个职校生杂志,本不仅仅是因为大家有表达的欲望或想要发表,更可贵的是,在大家展示自己所写的文章的时候,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一个群体在一起。
希望在沉默的环境里,我们的声音能被听见。但发出的是何种声音?微小的,絮碎的,凌乱的?在一声声质问里,我们的愤怒也被淹没了吗?同样,杂志所想要表达的,也许不是更为宏观的问题,更多是,作为职校生的我们怎么表达?
当我重读一篇篇文章的时候,那些个人的生命经验从文字里冒出来。我们代表着职校生,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或许特殊或许普遍。
写文章是有话要说,针对的是那些社会的偏见——对于教育,对于群体。
我们是不愿意沉默的,我们是活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