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没钱了,所以,水电气全面涨价的时代还是来了。
看几个新闻:
水价涨了:
上海时隔十年上调水价,最高阶梯涨价超50%,广州发布水价改革方案,新方案供水价格涨价幅度接近34%,咸阳、芜湖、南充、赣州、曲靖等地陆续上调用水价格,涨价幅度在10%-50%不等。
燃气价格涨了:
深圳、福州、镇江等125个市县发布管道天燃气涨价方案。
重庆居民投诉燃气表“跑速加快”,隐形燃气费翻倍,重庆政府回复:已调查,情况基本属实。
电费价格也要涨:
广东、湖南、安徽、江苏等多省公布电价调整方案,开始执行新一轮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最高涨幅高达30%。
公共服务的涨价大潮已经席卷而来,生活成本一步步通胀时代,近在咫尺。
今天看了某券商的一份研报,报告里说,中国城市的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费价格仍偏低,至少还可以翻个三倍。
嗯,那就从提出来涨价的人家里开始翻三倍吧。
言归正传,深入一点去看这轮涨价大潮,既是被动涨价的无奈,也有主动涨价的需求。
核心就两个:财政吃紧(被动)和摆脱通缩(主动)。
1)“低价+亏损+财政补贴”的模式难以为继
在我国,水电气等产品被定义为“公共服务产品”,目的就不是为了赚钱,因此政府定价是主要方式。
为保障民生,政府往往会将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压得很低,再通过财政拨款来补贴水务公司、电力公司、燃气公司等主体。
前十年,土地财政搞得火热,地方政府有钱,补贴个水电气都是洒洒水不足挂齿,但现在土地的水龙头越来越小,各地政府财政也入不敷出了。
而水电气等公司的成本还在不断上升,一方面来自于大量水管、燃气管道、电力线路的维护和更新;另一方面也是劳动力成本在上涨。
因此,亏损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的水电气企业连日常运营支出也要依赖财政拨款。
地方财政吃不消了,只能让水电气涨价,让社会来一起分担成本。
2)抬升社会运行成本来摆脱通缩
从去年开始,CPI就一直萎靡不振,代表了消费不足。
而今年两会提出,本年的CPI要达到3%的目标,被称为温和通胀,避免经济陷入通缩的惯性。
但是喊大家多消费多购物,大家都在说“没钱消费”。
因此,抬升基础生活消费,通过增加刚性支出促进整个社会经济体重新回归温和通胀。
这方面就不展开了,点到为止。
但无论如何,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公共服务的涨价已成趋势。
大家明白就好,还记得报告说的吗?未来至少三倍的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