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申请10次未办下店招,上海别为难包子铺了
作者:心 冥
发表日期:2024.5.20
来源:微信公众号“四环青年”
主题归类:城管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img

上海此前既然赋予了商家自由设置的空间,鼓励创新与个性化的表达,就应简化审批流程,尊重商家的实际需求。

就算有必要调整,也应加强前期沟通与现场勘查,尽量不妨碍商家的正常经营。少一些有关部门的指手画脚,给商家松绑,城市街道才有可能成为多元文化与商业繁荣的生动展现,而非千篇一律的单调风景线。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上海徐汇区广元路上一家包子铺老板赵先生,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求助,称店铺已营业1个多月了仍然是无店招的状态。此前,他向相关部门申请了近10次,反复尝试递交店招设计方案均未能通过审批。

店主十分不解,“我们正常做生意,为什么不让挂招牌呢?”普通人看了也是一头雾水,上海不是早就不要求统一店招了吗?怎么如今一个小小的包子铺却申请不下来一张招牌呢?

从店长薛冬冬的申请记录来看,从今年3月7日起,他已经先后11次提交审批申请,仅店招效果图就制作了7个版本。他回忆,每次提交申请后,总是被以各种理由打回,“一会说字体高35厘米太大了需要缩小,一会说字体颜色太亮了,一会又说不允许用反光材质,一会又说字体外发光不允许,只能反复调整后重新提交。”折腾了一个多月,终于在4月13日字体审核通过了,可万万没想到,4月29日他又接到电话,说按照规范文件,店铺的门头不能凸起,需要将凸出部分拆掉。

从这家包子铺申请店招的经历来看,当地对于店招的审批流程十分繁琐,而且要求极为苛刻。从字体大小、颜色、材质、发光效果到门头凸起,每一处细节都需反复调整,这些问题没有一次告知商家,工作效率低不说,反复修改无疑也给商家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img

薛冬冬4月13日提交的店招版本 来源:“上海民声直通车”微信公众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审批的反复并非只涉及一个部门。除了街道层面的审核外,还需提交给“社区规划师”进行审批。据街道工作人员解释,赵先生的包子铺由于地处风貌保护区,店招在外观上要求较高,这次拆门头就是社区规划师要求的,社区规划师是外聘的,街道是攒齐了一批材料一起交过去审核,这也导致时效上有些拖延。

社区规划师这个职位乍一听,以为是指导商家如何设置店招,给出合理的建议,可现实看起来,他们更像是纸上谈兵,成了商家申请店招的阻碍。

就说最后的“门头凸起”问题,赵先生这家包子铺的门头并非常见的中空钢结构,而是房屋原本的挑空水泥屋檐,街道工作人员带着装修工人来现场敲击后,确认屋檐与屋顶梁体连接,拆除是有困难的。而且,赵先生在装修时已将店里的蒸汽排放出口藏在了凸起的门头里,一旦门头凸起部分拆除,意味着部分装修要重新调整。

规划师一句拆门头说得轻巧,可对店主来说,开店一个月就要砸了自己的招牌,本来就难以接受,何况实际施工的难度很高。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不仅给商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让人对规划师的作用产生了质疑。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具体情况,规划师应当深入现场,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专业建议,而不是仅凭图纸判断,给实际操作出难题。

本以为,上海商户不用再为店招而烦恼,因为早在2022年9月,《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在确保店招符合规范的前提下,赋予空间让设置者展示个性、追求创意。当时,不少人大赞这一人性化的方案。

表明上看,商家在店招设计上拥有话语权,可如今看来,执行层面仍遭遇“落地难”,这背后与另一政策有关。据报道,上海从去年5月1日起实施了《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对于店招的大小、设立方式均有明确的规定。

这一《规范》在实操层面给了商家很多限制,不少街区为了追求统一风格和所谓的“美化”“安全”,对店招进行了严格的审批程序,甚至由属地政府统一设计安装,这不仅剥夺了商家的自主经营权,也与2022年的规定相矛盾。很多商家对媒体大吐苦水,严格的审批让他们无所适从。

img

在街区实施美化工程统一设置店招时,有的店铺旧招牌被拆走,新的迟迟安装不到位,也没人能告知还要等多久。还有的店铺前脚刚花钱装修好店招,后脚就被工作人员上门拆除。报道里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按《规范》要求,“设置在离地高度2.5米以下的附属式招牌,凸出墙面不宜大于0.2米”,可一家房产中介的实际情况,使其无法按照这一规范施工,无奈扯了一块喷绘布作为店招,晚上黑漆漆的门头,不少顾客都以为店倒闭了。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非但没有美化街区,反而削弱了城市的烟火气和商业多样性,直接影响商家的经营。

对于包子铺老板来说,一个小小的店招关乎着生意的好坏。现在一天只能卖出100来个包子,400元的营业额。而仅房租摊下来一天就要近700元了。包子生意需要赶早,没有店招,没人知道里面是卖什么的。一个小小的店招是吸引顾客、展示品牌的关键。频繁的修改与漫长的等待,无疑加重了商家的经营负担,每一分经营成本的增加都可能成为压垮小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海此前既然赋予了商家自由设置的空间,鼓励创新与个性化的表达,就应简化审批流程,尊重商家的实际需求。就算有必要调整,也应加强前期沟通与现场勘查,尽量不妨碍商家的正常经营。少一些有关部门的指手画脚,给商家松绑,城市街道才有可能成为多元文化与商业繁荣的生动展现,而非千篇一律的单调风景线。毕竟,城市之美,在于它的包容与活力,而非一块块标准化的招牌。

营商环境的优化不仅仅体现在大政策的出台,更在于细微处的关怀与支持,希望城市管理部门能为这些商家提供更好的支持与服务,至少别再让他们每天早上摸黑卖包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