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一直在关注广西百色祈福高级中学教师唐毓文涉嫌性侵未成年学生的事情。除了女孩的自杀十分让人痛心(本文也不想再强调这一点),还有一件事让我如鲠在喉:

广西百色教育局的官方通报中,对唐某某涉嫌强奸学生的行为的定性,是“师德失范行为”。

多么刺眼的几个字。

image

CDT 档案卡
标题:不要再用“师德失范”来模糊犯罪
作者:艾大荀
发表日期:2025.2.11
来源:微信公众号“艾大荀”
主题归类:女权主义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师德师风”本身是一个定义非常宽泛的词,廉洁/公平/举止文明/政治立场等都可以被包含在内。如果把这么严重的犯罪行为放在“师德师风”这个大筐里,而不点明他的罪行,无疑直接稀释了事件的严重程度,也在忽视受害者的痛苦。

01 | 不止一份通报

将性骚扰/性侵害笼统归结为“师德师风问题”,百色市教育局并不是第一个。这些年来,这个词为无数的教师侵害行为扯上了遮羞布。

2018年,北大沈阳

中文系教师沈阳涉嫌于1995年性侵学生并导致其于1998年自杀。北大通报:

image

2019年,上财钱逢胜

上海财经大学钱逢胜被指性骚扰学生,上财通报:

image

2022年,中大杨姓教授

中山大学杨姓教授(不是我不想写名字哈,实在没找到)被指性侵学生,中大通报:

image

2024年,人大王贵元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贵元涉嫌对学生进行性骚扰及强制猥亵。人大通报:

image

上面列举的尚且是发生在知名度较高的高校中,回应和通报当中都没有直接指向性骚扰/性侵害问题,顶多只是“情况属实”“行为不当”,“师德失范”成为了一块绝佳的遮羞布。更不要说,那些发生在普通高校/中学甚至是小学中的情况了。

开学必修课:70个防狼案例史上最全,锤死一批狼师,惜犹有漏网

如果不能够正视教师在学校的权力结构中相对于学生的天然优势,针对性骚扰/性侵害行为进行重点关注,制定相应的依据和预防措施,又怎么能防止更多的学生免受伤害呢?

可能有的人会说:警方还在调查,有关单位不方便直接定性,怕承担法律责任。

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涉嫌”“被指控”“被举报”“网传”这些词汇都可以表明事件正在调查中、尚未确定的状态啊!

image

02 | 教育部,与“师德失范”,与“性骚扰/性侵害”

那么,教育部是如何定义“师德”的?这个词汇的含义及发展是怎样的呢?“师德”与性骚扰/性侵害事件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这里,给各位推荐甘丽玮的文章: 高校“防治性骚扰”义务,如何成为“师德师风建设”任务?文中做了详细的梳理

(本段下半部分根据该文中的信息进行检索,感谢原作者搜集)

2011年,《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详细解释了“师德”一词的内涵。但与性骚扰/性侵害等行为直接相关的,只有一句“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2014年,《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并提出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其中包括“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2018年,《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明确提出

“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 

并且明确学校在教师管理中的责任:

“对于有虐待、猥亵、性骚扰等严重侵害学生行为的,一经查实,要撤销其所获荣誉、称号,追回相关奖金,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任何学校不得再聘任其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我们可以看到,自2014年起,性骚扰/性侵害等行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关系逐渐加强。

03 | 但,还不够

虽然教育部对涉事教师有了明确的惩处规定;但也存在一个非常大的缺陷:

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性骚扰?

性骚扰在法律层面的定义,在2020年《民法典》、2023年新《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出后得到了细化。但实际操作层面还是有许多难点。如果学校及具体负责人对性骚扰的认知不足,并且对于校园情景中的特殊情况(比如师生的权力关系不对等)没有考量,也很容易导致施害者逃脱处罚。

比如,2020年的浙大戴飞事件,博士生导师戴飞被指性骚扰博士生并导致其于2018年跳楼。该博士生的家人提供的证据包括疑似戴飞本人签署的一张字条。

img

但浙大方面表示:

image

还有更多更复杂的情况,比如:

如何区分/界定恋爱关系与骚扰/侵害行为?在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学校该如何推进调查?而学校负责相关投诉/举报的相关人员是否具备相关的专业训练,能否妥善应对受害者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而不带来二次伤害?

这些都需要更加具体的,包含更多内容和专业考虑的,更具有实操性的校园反性骚扰制度。

2019年,教育部也在一份答复中承认,目前高等学校防治性骚扰、应对和处理性骚扰事件的意识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950号建议的答复)。

而如何制定这样一个工作机制?除了大量海外的案例可以参考,国内的学者/公众其实也始终在提交非常多的专业意见。

千千建言|关于尽快制定《高校性骚扰防治规范》的建议

现在,六年过去了,又有一个女孩因为受到侵害而自杀。这份全国性的校园性骚扰防范工作机制,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04 | 最后

我自从2018年开始关注国内学校中发生的性骚扰/性侵害事件,也见证/推动了许多进步。但,为何,2025年的现在,有关部门对于性骚扰/性侵害事件的通报还仅仅停留在“师德失范”?不仅模糊了事件本身的严重性,更加暴露了各学校甚至是地方教育部门在处理程序上的工作制度缺乏。

希望这个女孩的逝去,不仅让我们叹息,她本来应该有多么好的前程;还能够真正推动校园性骚扰防治规范,让更多同学能够在校园中安心读书,即使受到伤害,也能够有途径寻求帮助、保护自己。

最后的最后,照例贴出来我之前整理的性骚扰/性侵害相关的援助资源,希望大家能够扩散给可能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