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欧社会论坛双年会议在香港举行 路透社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麦燕庭 「零七年举行的第二届中欧社会论坛时,当局有派人来监视,其后一些敏感人士的发言在论坛的网上不知如何被人删掉,但今次那些人听过小组会的讨论方式之后,把这些人也改变了。」中欧社会论坛总监于硕接受本台访问时如此形容论坛的小组讨论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讨论方式有如此大的震撼力,连久经训练的「特别任务人员」都感动了? 于硕指出,来参加会议的七百名专家学者和政治人物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参加会议前,可能都以为与会者是来听他的专家意见的,但在过去五天于中国各地举行的六十个小组会内,约二十人的参加者,每人在会内会有十五分钟时间整理他毕生所学所感,然后归结为五句话讨论。别以为这是易事,于硕说,「有人就是一句话也写不出来!」 每人写下五句精粹后,各成员其后再就不同人的「五句话」进行讨论、合并、归纳、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于是形成各小组的讨论报告,提交明天(十二日)起,一连三天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中欧社会论坛双年会议,有关报告的建议部分便会成为中欧在未来两年的行动计划。 于硕形容,这种先「去核心化」、再集体逻辑思考的方法令不少专家学者感到震动,「法国汉学专家白乐桑告诉我,这是他一生中两个不能忘记的讨论。」令首位获法国教育部任命为专职汉语总督学的白乐桑感到难以忘怀的另一个讨论,是中国政府邀请他和另外六位汉学专家每人推介五本书进行出版的论证。 其实,思考和辩证方式可能比讨论成果更重要,对不? 掌握好这种去除自我的讨论方法,相信更有助消除各人的地域界限,构建更顺畅的沟通平台。 有关沟通成果,可以参与明天揭幕的中欧社会论坛第三届双年会,与七百名来自欧洲国家与中国各地的高级政府官员、政治领袖、著名学者及具影响力人士一同领会,达致论坛的目标:透过相互交流,共建一个合理、民主和有效率的社会。 是次中欧社会论坛双年会首次在港举行,主题为「会谈与汇流:中欧对话,锤炼共识」,下分四个共同挑战及九个主题分组、六十个小组会进行讨论。 中欧社会论坛2005年首次举行,第三届双年会原应去年举行,但因金融海啸余波影响,延至今年举行。   tags: 中国 – 欧洲

See the rest here:
香港: 中欧论坛讨论模式震撼与会专家和特别任务人士